│口述 辛鳴 整理 夏芯 圖 楊曉東
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如此重視家風家教,為什么在中國社會家風家教能上升到國家治理和政治運行的層面,而西方社會則全然不同。這背后的邏輯究竟是什么?在此次“好風傳家”研討會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辛鳴帶來了“家風建設的文化邏輯與現實指向”主題發言,本刊記者特將其主要觀點整理如下。
我們知道,現代西方國家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能發展起來,與打破傳統封建社會的家庭關系緊密相連,只有讓人口從家庭和封建依附關系中分離出來,才能為資本提供源源不斷的可自由出賣的廉價勞動力。西方強調個人主義其實也與這一點有關,社會個體越原子化,以資本邏輯構建的國家的基礎就越扎實。
而中華民族歷來講家國同構,“國”和“家”緊密相聯。“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就是家國同構的形象表達。幾千年來,家國情懷一直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中華文明五千余年綿綿不絕,中華民族歷經磨難更加團結,深層機理就是家國同構。
家與國哪一個更重要呢?毫無疑問是國。當忠孝不能兩全時,舍孝而盡忠是為大孝。
有人說,兩千多年前的觀點怎能比得上西方三百年前的更具有現代意義?其實恰恰相反。黑格爾曾經講中華文明是早熟的文明,有很多優越性在兩千年前可能不太明顯,但現在和未來正合適。試想究竟是用利益維系的國家更穩定,還是用文化和文明維系的國家更穩定?效果一目了然。
家國同構體現在社會政治運行中,就是家國相通,可以相互鏡鑒。《群書治要·六韜》記載,周文王曾向姜太公請教如何治國。姜太公回答說:“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儒家經典《大學》也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齊家就是治國,齊家就能治國。所以,體現中華民族治家經驗的家風文化就成為了治國很重要的借鑒。畢竟在現實生活中齊家的實踐要遠遠多于治國的行為,齊家的經驗也更為豐富。像《顏氏家訓》《朱柏廬治家格言》等家訓家規中的許多內容已融入中華民族國家治理的思想寶庫,成為了中國人深厚的精神財富。
建立在家國同構邏輯上,同時又在家國情懷熏陶下的國家治理就會呈現出獨特的政治運行形態。
1983 年1 月12 日,鄧小平同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和農業部門負責同志談話時說:“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勤勞致富是正當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大家都擁護的新辦法,新辦法比老辦法好。”
為什么新辦法好?中國人愿意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背后體現的就是家國同構的歷史文化邏輯,就是中國人家國情懷的自然認同。
在中國社會深厚的文化傳統影響下,先富帶后富是一件當然的事情。一個家庭由于財力物力有限,把全家僅有的一點資源和條件先集中到諸多兄弟姐妹中的一個人身上,讓他富裕起來、發達了,就把大家都拉扯起來了,大家就都有盼頭了。既然在家庭里可以這樣,擴展到國家又有何不可?
正因為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家庭中先富起來的人當然要幫助后來者一起富裕。這也就是鄧小平同志緊接著強調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改革開放40 多年的發展實踐證明這是必須的,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今日中國在全面小康的基礎上又開始了共同富裕的新實踐。
正是家與國的緊密關系與深層邏輯,決定了家風對于政風的深刻影響。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家風建設。從毛澤東、鄧小平到習近平總書記都給全黨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到,自己五六歲時,母親就給他講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說,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親說,是疼,但心里銘記住了。‘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領導干部的家風問題十分重視,針對領導干部家風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是我們做好以家風建設促進黨風政風建設的重要遵循。
總而言之,領導干部的家風是與政風緊密相關的,清正廉潔、艱苦樸素的好家風體現在現實政治運行中,可以推動領導干部規范行政,涵養良好政治生態。更重要的是,家風的傳承一定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迸發出再生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對黨忠誠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引導干部家人聽黨話、跟黨走,就是對家風涵義的拓展和深化。
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通過良好家風推動黨員領導干部在現實政治實踐中做到忠誠干凈擔當。
應該認識到的是,領導干部家風建設需要一定的制度依托,需要樹立為人所尊崇的示范,引導領導干部見賢思齊,否則容易流于空泛。但家風建設最后要回歸到文化本質上來,發揮它潛移默化影響人的作用,讓修身齊家真正成為領導干部的自覺認同,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