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鄧苗苗 圖 曾麗
家風的培養與文明、文化發展的進程是分不開的。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蜀地特色文化浸潤的四川先賢在持家治家方面充滿智慧,經歷了漫長的醞釀與發展,四川地區形成的家風不僅帶有中華傳統家風的共性,還在一些歷史事件、人物的影響下,呈現出地方特色。
公元前314年,已被秦滅兩年的蜀地依然有強大的地方勢力在進行反抗,秦惠王便“移秦民萬家實之”,打算通過大量移民的方式加強對巴蜀的控制。此后,在秦的統一過程中,不斷有六國的居民、貴族、豪強、大賈入蜀。移民之舉或是為開發當地經濟、充實當地勞動力的政策性移民,或是中央政權為削減豪強勢力的政治性移民,但都在客觀上有力推動了四川文明開化進程,推進了巴蜀與中原的交融,也豐富了四川地區家庭的形式,深化了家族概念,為大家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后,漢朝歷代統治者也十分重視西南的開發,從各方面有力地推動了四川文化的發展進程。而在這段時期,蜀地有兩個人在宏觀層面對四川家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四川家風的發展,也從迷霧中漸漸走向了明朗。
漢景帝時期,文翁為蜀郡守,在成都立文學精舍講堂,作石室,擇子弟,育文風,巴蜀文化自此煥然一新。官學的建立大大改變了蜀地的文化狀況,巴蜀之地一度出現“學徒鱗萃,蜀學比于齊魯”的盛況,更涌現出了諸如司馬相如、揚雄、王褒這樣的辭賦大家和文學之士。班固在著《漢書》時感慨,“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可見文翁興學對巴蜀文化的深刻影響。也正是因為在文化的涵養下,記家訓、立家風逐漸蔚然成風。
而不久后的漢武帝元封年間,一名來自巴郡閬中的天文學家應漢武帝征召,進京修歷,在實測的基礎上,考訂歷代重大的天文數據,改革了不合理的歲首制度,制定出了《太初歷》。《太初歷》意義在于,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編入,并確立了“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的歷法制度,即將孟春正月作為一年的開始,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以十二月底為歲終,使農事與四季的順序相吻合。此舉不僅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也使得民間開始將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新年”,也隨之有了“春節”“過年”的說法,并一直沿用至今。落下閎也因此在一些地方被稱為“春節老人”。
春節,可以說是中國人齊家團聚的最重要的日子,也是長輩對晚輩耳提面命的絕佳時機。在凝聚家庭家族、樹立優良家風、傳承家規家訓方面,春節無疑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當漢朝走向破碎,蜀地家風在某種程度上迎來一個質變的發展。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在名相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國力一度強盛。在這一歷史時期里,四川地區的家風家訓深受蜀漢君臣關系影響,在家國、修身等方面有了進一步闡釋,也更具深度和廣度。劉備給劉禪留下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的家訓;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說,“志當存高遠,慕先賢”;向朗留《遺言誡子》,告訴兒子,“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建立、完善與成熟,以學問入仕成為古代讀書人出人頭地的重要方式。加上唐朝帝王數次避難于蜀,大量士人隨之入蜀,極大地促進了蜀地文化的發展。此時,蜀地先賢多以詩歌的形式留下家訓,勸誡家中晚輩應當努力讀書,入仕則建業,在野則修身。
宋元時期是四川家風發展的繁榮期,這一時期為數眾多的大家族的出現,為家風的發展傳承奠定了基礎。有文獻記載,此時“西川四路鄉村,民多大姓”,如眉山蘇氏、雙流宋氏、華陽范氏、井研李氏、綿竹張氏、安岳馮氏等。
大家族對家風更為看重,在家訓內容上也不斷完善,涵蓋了修身、耕讀、忠孝等方面。眉州彭山的文人呂陶就曾記載,“眉陽士人之盛甲兩蜀,蓋耆儒宿學,能以德行道義,勵風俗,訓子孫,使人人有所宗仰而趨于善”。
這些大家族往往重視文化、重視對子孫的教育,如眉山蘇氏培養出著名的“三蘇”。蘇洵認為,讀書“內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這一點蘇軾與之有相同的觀念。當蘇軾長子蘇邁被任命為饒州德興縣尉時,蘇軾贈其一塊硯,刻有銘曰:“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他勉勵蘇邁要勤于學習、常思進取,要常思給予、心懷仁念。
蘇家重科舉但并不唯科舉。與為科舉而讀書的功利性相比,他們始終強調讀書的目的在于“治氣養心,無惡于身”。如果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也不能消極處世,而是盡自己所能,著書立說,為世人有所貢獻。
而華陽范氏在家庭教育上的特點是以史學傳家。范氏家族四代人中,先后有范鎮、范祖禹、范沖、范仲藝在史館任職,其中范鎮、范祖禹、范沖先后纂修《仁宗實錄》《新唐書》《神宗實錄》《唐鑒》等書,留下了“三范修史”的佳話,體現了深厚家學的良好傳承。
元明以來,四川故族幾乎蕩然無存,來自楚、閩、湘、粵等地的移民紛紛入川,長期而龐大的移民潮給四川家族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也使得家風家訓在繼承以往歷史時期的特點外,還產生了新的特點。堅韌、自強等精神品質也以家風家訓為載體,代代相承。明代四川家風中的典型,是新都楊氏家風。新都楊氏隆盛百年,不斷完善以“四足”“四重”為核心的家風,對楊氏族人產生了深刻影響,培養出楊廷和、楊慎等杰出人物,留下了“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的贊譽。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湖廣填四川”移民潮的興起,無數客家人來到四川這片土地上,貢獻著他們的勞動以及智慧。客家人在家風傳承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成為四川家風中頗具特色且亮眼的一頁。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是客家人,其祖先隨“湖廣填四川”移民潮來到四川富順。祖父劉祖湖嫉惡如仇,嚴謹的家風對晚輩影響極深;伯父劉宗匯心懷大志,常用祖先的故事教導劉光第,使其“益知厲志向學”“思欲為世有用,顯揚先人”。在晚清搖搖欲墜之時,劉光第見“國勢艱危,中外積弊”,力推變法,最后慷慨就義,無愧于“思欲為世有用”的家風。
當歷史的書頁被翻至近現代,傳統四川家風突破了藩籬,迎來了洗禮與變革。無論是朱德、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紅色家風,還是李劼人、艾蕪、巴金等文化名人的學者家風,都在承繼優秀家風傳統的同時,呈現出帶有時代特征的新面貌。
在悠久漫長的歲月中,蜀地先賢的家風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我們感悟他們對家國的深情,汲取他們為人處世的經驗,定會有所收獲,更好地審視當下、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