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整理 鄧苗苗
“家風”一詞,最早是與潘岳,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潘安,聯系在一起的。《世說新語》記載,西晉文學家夏侯湛作《周詩》,潘岳看后覺得此詩不僅溫雅,還見“孝悌之性”,深受啟發,遂作《家風詩》。
后來,北周的庾信說,“潘岳之文彩,始述家風”,但實際早在“家風”一詞出現前,人們就通過言傳身教的形式,傳承著一個家族的文化道德氛圍,起到約束規范家族成員行為的作用。
家風往往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變化,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家風的內容、表征在整體穩定的同時,也呈現出一定時代特征。
先秦時期是家風的發軔期,出現了零散的家訓,一般出現于王室、貴族、士人階級。這三個層面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共同點,但有較大區別,也未形成完整系統的體系。
王室家訓內容主要是治國方略的傳授與君德的培養。《尚書》中的《無逸》《酒誥》《立政》等篇章,反映了周公的家訓思想,如:“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告誡成王先祖創業不易,不可貪求安逸,要關心百姓疾苦。貴族、士人家訓則主要圍繞立身、處世、維護或取得地位等方面進行,孔子以詩禮傳家,他對后代和弟子的教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兩漢魏晉時期大體經歷了大一統的西漢、分裂的東漢末年、三國統一于晉。這一時期,儒學逐漸占據了獨尊地位,家庭、家族形式更加穩固,家風相對成型化,家訓、家學、門法、門風、家風等概念被提出。
這一時期家風往往以書信為載體,如劉向《戒子歆書》、劉邦《手敕太子》、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等。在內容上出現重儒的趨勢,封建禮教進一步強化,同時也出現了提倡節儉的思想,如曹操下《內戒令》,規定家人、內宮乃至官吏百姓都不得鋪張浪費。
隋唐時期大家族得到充分發展,科舉制的推行促進了階級間的流動,家庭教育蔚然成風,大量成體系的家訓出現,家風概念得到豐富,被廣泛使用,趨于成熟。
顏之推晚年時,以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厚的家學底蘊與長期進行家訓的親身體驗,寫成《顏氏家訓》一書。《顏氏家訓》第一次全面、系統、完整地論述了仕宦家訓的主要內容、基本原則、方法目的,對后世家訓家風產生深刻影響。清人王鉞說,“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
而此時的帝王家訓也產生了完整的著作,展示出帝王家風。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帝王如何修身、治家、理國的問題,影響了后世帝王家訓。
這一時期,家訓出現了新的形式,盛行“詩教”。文人往往通過詩歌的形式教育子弟、承載家風。李白有《贈從弟冽》《送外甥鄭灌從軍》等詩,展現愛國家風;杜甫有《宗武生日》《又示宗武》等詩,教導兒子努力讀書。
宋元時期是中國社會動蕩、理學興起、宗族發展迅速的時期,中國古代傳統家風家訓進入了一個更為穩定、繁榮的時期,并向社會化、普及化、大眾化發展,出現匯集各家家訓的總集和專著,如司馬光《家范》《居家雜儀》、袁采《袁氏世范》、朱熹《家禮》等。
在時代特征影響下,宋元時期家風家訓中愛國主義和氣節教育明顯加強,鼓勵子孫讀書求仕的內容也大幅增多,但同時也有開明之士認為“重科舉”但不“唯科舉”,以德教為先。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家訓出現了專門論述謀生計的“治生”內容和專門論述管理家庭財務以節制用度的“制用”內容,反映了家訓在擇業觀上的進步。自宋以后,相關內容的家訓逐漸增多。
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制度高度強化,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一時期,不僅家訓著作數量比以往各個時期更多,內容也更加豐富、領域也更為擴大,這與統治階層的積極倡導有關。
明太祖朱元璋極為重視社會風俗教化,還編撰家訓,有《祖訓錄》供皇家子弟學習如何治理國家,有《誡諸子書》訓誡皇室子弟。清朝康熙皇帝也注重教育皇室子弟,雍正皇帝即位后,將父親的訓誡輯錄整理成《庭訓格言》。
不過,在清朝末年國家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西方勢力侵略下、外來思想文化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破碎衰落的趨勢,家風文化也是如此。此時清末洋務派開創了家風家訓的“新風”,呈現出一定順應歷史潮流的思想。曾國藩則將中國傳統的仕宦家風推向了巔峰,在繼承中國優秀家風傳統的同時,在家訓的內容和教化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如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等。
而維新派、革命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家風的藩籬,摒棄了一些糟粕。如鄭觀應家風重視對子弟進行職業道德的培養,“無論何種事業,何種族,若無道德而欲存在于世界,戛戛其難”;馮玉祥家風主張男女平等,在《馮氏族約》中告誡,“凡吾族人,無論如何困難,必須認定將自己子弟,不分男孩女孩,一體送入學校讀書,斯為最重要之事”。
鏈接:古代家訓擷英
—— 先秦——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夏書》)
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尚書·無逸》)
—— 兩漢魏晉——
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劉向《誡子歆書》)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劉備)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 隋唐——
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顏之推《顏氏家訓》)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杜甫《宗武生日》)
—— 宋元——
夫愛之當教之,使成人。(司馬光《家范》)
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安此為戒也!(歐陽修《與十二侄》)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
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陸游《示兒子》)
—— 明清——
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圣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后,斯可矣。(王守仁《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康熙帝)
吾兒恃有汝父庇蔭,然亦當稍知稼穡之艱難,盡其求學之本分。非然者,即學成歸國亦必無一事能為。(張之洞《復兒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