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偉 張一帆
(作者單位:石家莊學院音樂學院)
河北紅色文化資源豐厚,在近代革命歷史發展長河中,河北作為“北方重鎮”、“京畿重地”,建立了解放全中國前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在這里,中共中央完成了全國土地改革運動、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西柏坡作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在解放戰爭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音樂作品。因此,在紅色文化本體塑造方面,河北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如盧肅創作的《團結就是力量》、曹火星創作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李劫夫創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無不反映著特定歷史時期晉察冀邊區的革命熱情。
紅色音樂是集思想與藝術、內容與形式的結合體,是中華民族在抗戰時期價值追求與理想信念的情感表達方式。河北作為新中國革命的搖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眾多,可謂紅色資源門類齊全、形態豐富,但也呈現出資源整合不足、整體利用功效甚微的趨勢。因此,將紅色音樂融入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借助藝術專業人才進一步挖掘、整合紅色資源,開發、打造具有鮮活時代價值的紅色音樂文化品牌,最終實現河北紅色音樂與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蓬勃發展的雙贏態勢。
紅色音樂的傳承務必要追源溯本,高校藝術教師切勿照本宣科,而是要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赴河北紅色火種發源地實地采風調研,真正、切實感受紅色音樂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淵源,進而挖掘作品創作的源頭、背景,最終結合自身專業剖析紅色作品本身之藝術特色。在實地走訪的同時,高校教師可輔以情景體驗、互動討論、專題案例等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平臺的作用,促使學生深刻洞見一部偉大的音樂作品背后所賦予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
例如《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曲本是同名獨幕小歌劇《團結就是力量》中的一首幕終曲,這部歌劇是牧虹和盧肅等人響應晉察冀根據地黨組織的號召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過程中所創作的一個劇目。作為幕終曲,這首作品氣勢磅礴、斗志昂揚,在內容上將中國共產黨比作太陽,將團結一致、堅持斗爭與建立新中國進行了緊密聯系,表達了堅定不移跟黨走才能獲得幸福美好生活的哲理。其口號式的音樂動機朗朗上口,詞曲結合貼切、演唱雄壯有力,可謂典型的合唱性群眾歌曲。這首作品在紅色革命年代頗具代表性。教師在教授此類歌曲時,應巧妙運用藝術作品背后所孕育的歷史事件、紅色故事等情景元素插入到相關作品的學習當中,讓同學們在觀看、聆聽、實地采風等多效途徑中最大化獲取作品潛在的生命力與感染性,使課堂學習更加真實、有趣。通過全方位體驗紅色精神,鼓勵青年一代對紅色音樂進行積極傳承,激活紅色基因、埋下紅色種子,更好地實現對紅色藝術作品的鮮活、生動化教學,最終彰顯其時代價值。
對于任何一種文化而言,繼承和發展是保持其健康與成熟生態的雙翼,缺一不可。紅色音樂歷經了百年的滄桑巨變,在保留紅色革命精神前提下的創新就是對其最好的傳承。在當下,紅色音樂的詮釋務必要深挖新視角、新表達,才能實現紅色文化和現代生活有效連接,特別是要契合年輕一代的審美情趣,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
首先,打造演藝賦能下的河北紅旅文化模式。高校應與地方紅色旅游景點建立聯動關系,運用演藝賦能紅色文化。通過在河北紅色革命圣地、紅色戰斗舊址等開展系列主題式、場景式演出,解讀紅色故事、活化景觀語言,既鍛煉了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同時也能夠讓游客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河北紅色歷史文化底蘊,實現河北紅色音樂自身的突破轉型。例如在2015年河北師范大學為紀念中共中央“進京趕考”66周年排演的音樂舞蹈史詩《西柏坡》,2019年河北藝術職業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兩地兩校老中青三代音樂家和師生聯袂排演的“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交響音樂會。這些主題式演繹均以革命歷史題材為主線,以地方紅色音樂作為載體,通過演出形式再次鮮活、生動地描繪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同時,高校師生通過排演更直觀、沉浸式地接受接收到了革命圣地的紅色教育,自身既汲取到了豐富的精神營養,同時又通過音樂服務了老區人民,搭建起“藝術幫扶”文化傳播的橋梁。
其次,實現對紅色音樂的繼承創新,還須讓紅色課堂入駐社區街道、企事業單位,將音樂與革命歷史有機融合,并以“音樂黨課”的形式進行生動化呈現。高校藝術專業教師應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帶領學生以黨史為脈絡、以音樂為媒介進行紅色音樂實踐。首先,高校教師應對革命時期河北代表性的紅色音樂作品進行講授,并結合作品深厚的歷史意義,通過師生“講、演、唱、奏、舞”一體化的全新演繹及作品賞析,讓黨史學習更加深入人心、具有更豐富的感染力。通過重溫紅色經典,讓普通黨員能夠親身感知革命題材音樂作品背后所承載的黨的歷史和精神力量,從而提升紅色音樂的民眾參與感,讓紅色音樂文化與老百姓近距離、心貼心,真正在大眾視野中扎根生長,做到紅色音樂文化傳承的全民化,實現紅色音樂“聲”入人心。
2020年,教育部等八大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指出,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積極弘揚中華美育教育。經典紅色藝術作品作為革命歷史年代的產物,具備鮮明的時代特色、獨特的思想內涵、豐富的視覺及美感體驗,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不僅能夠正確引領學生思想、陶冶學生審美情操,還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充盈學生的愛國正氣。
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在教學中融入河北地域紅色經典音樂,這既做到了對思政課教材內容的“視聽”補充,同時又實現了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有機拓展。圖、文、聲并茂的教學模式更加符合當代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心理,最終提升了大學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例如被評選為“最受網友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之一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它講述了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在反掃蕩時期英雄人物王二小為引敵人進入埋伏圈而壯烈犧牲的革命故事。這首歌曲的歌詞質樸兼具敘述性、曲調悠揚動聽,生動塑造了革命老區平凡人物王二小的英雄氣概。此類作品可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依托課堂所授知識點與作品賞析有機結合起來,讓同學們切實體悟到紅色故事中所蘊含的倫理道德、革命精神、家國情懷等精神范式,最終實現理論思想品德的情感升華。再如冀中抗戰歌曲《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以上兩首作品體現了抗戰初期毛主席同志著名的“論持久戰”思想,塑造了全民同心、全民抗戰、一致對外的革命斗志,構建了內外聯防、進退自如地軍民地下長城網,生動還原了在無險可守得冀中平原開展地道戰的真實歷史。歌曲或鏗鏘有力或宛轉悠揚,通過音樂賞析的形式讓同學們在課堂中以歌聲深悟領會共產黨指引百姓得解放的光榮歷史。該類歌曲可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在典型音樂案例中切實感受抗戰時期的思想指引與時代精神。
高校藝術人才作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挖掘者,擔負著傳承、創新之使命。當今時代,原汁原味的非遺文化已然不能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因此打造“非遺+”文化模式勢在必行。紅色音樂文化作為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深挖紅色內涵,找尋紅色歷史與非遺文化的對接點,推行平面與立體、表演與互動相結合的非遺表現形式,促使二者不斷貼近時代、貼近大眾、貼近市場,讓紅色音樂文化資源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際,實現賞非遺文化、回顧百年紅色音樂,守正固本,讓普通民眾能夠沉浸式地融入紅色音樂,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震撼,最終促成二者的有機交融。
例如,由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與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優秀師生聯合打造的兒童京劇《少年英雄王二小》,通過全新的藝術視角、戲曲化的演繹方式,將王二小的感人事跡再度重現。該劇寓教于樂、寓教于戲,用活潑靈動、童趣十足的表現手法將厚重的紅色革命題材加以生動呈現,實現了非遺文化傳承紅色經典、弘揚革命精神,達到了觀眾、演員全覆蓋美育的培育效果。該劇打造的人物形象稚氣自然、充滿童真,劇目風格凸顯意象化、歌舞化、擬人化,加之劇情中翻騰、躍撲等打斗場面,促使現場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震撼,非常符合當代青少年觀眾的接受心理與審美情趣,是紅色歷史與非遺文化有機融合的成功典范。
一直以來,紅色音樂的傳播以經典紅歌、紅色影視作品為主,由于傳播模式單一,呈現出紅色音樂文化受眾面較窄的態勢。青少年作為高校的主要群體,作為紅色音樂文化的重點傳承對象,由于傳播機制受限,紅色文化數字化體系建立不夠完善,絕大多數年輕人對紅色經典音樂缺乏關注與共性聯動。因此,在“數字化”為主流的網群文化時代,務必要及時更新紅色音樂表達方式,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景區與“互聯網+”有機結合,成立數字化資料和數據中心,通過建設網上展館,依托VR全景展示技術、三維立體聲場、全息影像等最新科技手段打造具有科技感的紅色文化體驗網紅打卡地,讓青年一代全方位、沉浸式的感悟紅色精神。同時,積極構建“云端服務”不打烊,推動快消文化時代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趣味微視頻平臺發揮效力,不斷增加紅色音樂學習的受眾面,進而構建多元化的學習模式,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演繹紅色基因,創造性地講好新時代紅色故事,最終實現紅色音樂文化資源的共享態勢。
例如,由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北省作家協會、河北新聞網、河北省圖書館聯合主辦的“永遠跟黨走”河北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文藝創作“百名紅色藝術家再發現”征集成果展上線中華數字藝術城。該展覽收集了135名紅色藝術家及其368件重要藏品,以圖片和實物展示相結合、線上和線下展廳相結合的形式展覽,讓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習者能夠重溫黨的革命歷史情懷,也是對新時代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初心的砥礪、精神的滋養。
綜上所述,紅色音樂是革命時代的產物,它在特定時期起到鼓舞士氣、團結人心的作用。但在多元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單一的音樂表達形式已遠不能滿足當代大眾的審美需求。因此,紅色音樂的發展務必要體現與時俱進的理念,在保留紅色基因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優化改良,從而實現紅色音樂文化的多維良性發展。同時,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國家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河北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廣博,通過傳唱與回顧經典,使普通大眾在歌聲中深悟體會中華民族偉大的革命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傳遞正能量,讓紅色精神從“眼中”、“指尖”植入腦海內心,用好紅色音樂資源學史增信。燦若星輝的紅色文化瑰寶,是歷史的豐碑,更是珍貴的記憶。只有讓紅色音樂文化“活”起來、“動”起來,用音樂說話、讓歷史發聲,傳承中的紅色基因才能更加突出、鮮明。只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河北優秀的紅色文化基因,河北紅色音樂文化才能綻放出燦爛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