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兮凌
(作者單位:武漢工商學院)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教育在質量和教育效果方面的改革被更多的高校所重視,許多高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而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西方文化有別于東方文化的獨特屬性,使得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十分重視,反而忽略了中國文化的傳達,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十分突出,一方面,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繼承,而另一方面,這也十分不利于高校學生長期發展。
在當前我國教育整體環境下,為了不斷與國際進行接軌,我國各個教育階段對英語的教學都十分注重,英語成為了我國教育行業中最為重要的科目之一。與此同時,為更好促進英語教學發展,教育部也在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了,高校開展英語教育,應當不斷融入中國文化教育,這是深化英語教學工作、傳承中華文化、促進中華文化與國際文化更好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當前大部分高等學校實際教學過程中,出于教學目的及教學任務的需要,部分教師無法很好執行教育大綱的總體要求,這使得當前在高校英語教學中“中華文化失語”現象十分嚴重,主要體現在學生在開展英語表達交流過程中,關于中國文化方面的表達能力相對缺乏,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呈現出了單方面接收國外文化輸入,而沒有開展中國文化輸出的突出現象。具體來看,許多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及用英文表達中國文化知識的能力都十分欠缺,是造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最主要原因。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強化中華文化知識的講授,不斷融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持續增強高等學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向國外輸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有力措施,但在當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無法融入中國文化,導致了英語教學質量相對低下,英語教學效果沒有達到真實需求,教學改革的總體要求不能得到充分實現。由于學生在高校接受英語教育時,僅僅停留在學習英語知識、英語文化的初級階段,對于中國文化的吸收理解相對較少,許多學生不具備利用英語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這些情況就體現出當前高校教育中沒有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刻融入,在教學層次也難以實現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而由于學生個人意識的淡薄,也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逐漸加深。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文化中存在大量深奧或生僻的知識,高校教師在開展中國文化教學過程中,往往不能利用個人的英語知識進行正確恰當的翻譯,也無法實現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而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應試教育的整體環境影響,教師和學生形成了固定的學習思維,往往以英語學習資料等書籍作為學習英語的主要依托,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相對較少,這也是造成當前我國高校中華文化失語現象逐漸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沒有學習中國文化的相關意識,因此其在參與社會工作時,也無法進行中國文化的繼承、傳播工作。這導致了當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影響已經十分深刻,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繼承極為不利,對于學生的長期發展也具有深遠影響。
高校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高校英語教育不同于其他各階段的英語教育,在高等學校中,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不應當僅僅停留在使學生應付期末以及英語等級等各種考試,也要為學生英語素養及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作出積極貢獻。基于這一原因,在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英語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將英語文化交流作為開展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在當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學生通過對西方文化的交流學習,通常能夠擁有較為豐富的外語知識和溝通交流的能力,然而在中文與英文互相轉化的實際情況中,教師與學生將語言本意的傳達作為重點,而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的滲透,這就造成了當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在這一現象中,不難發現,高校英語教育沒有將學生雙重文化的培養作為一項基本的培養目標,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在利用英語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不能夠充分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在表達自身想法意見的時候,學生出現了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這種現象也造成了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溝通交流的嚴重阻礙。中國文化失語的問題普遍存在于高校學生群體之中,學生在利用英語過程中,對中華文化內涵的融入不夠充分,而對于中華文化的理解也不夠深刻,對相關文化知識的翻譯經常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有效轉化并不明顯。這體現了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不足之處,為了改變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突出現狀,高校英語教師要結合我國發展歷史、人民風俗習慣、我國傳統文化等各個方面,對高校學生展開深刻的教育,通過對學生知識面與文化內涵兩方面的培養,綜合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高等學校在英語教育過程中,對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教育重視不足,是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的主要因素。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在傳達西方文化及英語知識的時候,往往會將中國文化的傳承教育忽視,同時,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也導致了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難度。與此同時,高校英語教師往往承擔著一定的教學任務,要幫助學生通過期末考試以及其他相關的英語等級考試,這也是使得高校英語教師精力不足,只能將英語知識、語法詞匯的教育作為英語教育的重點,沒有將中西方文化結合教育作為教育重點,這是導致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的重要因素。
造成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學校和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分析認知并不充分。高校必須認識到,在高等教育中進行英語教育,其主要目的并非僅僅是幫助學生通過考試,更是要在學生畢業后的工作過程中,幫助學生利用英語或外語與西方人士開展文化交流,這才是高校開展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然而當前高校與英語教師對這一教學目的的認識并不充分,在教學日常中往往將英語知識自身的學習作為學習重點,這也就很難實現中西方文化的有效結合,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也愈加深刻。
為解決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突出問題,高校首先要針對英語教育的定位進行重新明確,使高校英語教師與學生深刻認識到高校英語教育的教學目的,以增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英語溝通交流能力與利用英語傳承中華文化等各種能力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從而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繼承發展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利用英語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學校必須重視中西方文化的有機融合,將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講述及其他單一的教學方式進行深入改革,重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高校英語教師要采取各種教學手段,不斷增強學生的英語素養,使學生能夠應對在傳承中國文化過程中的各項問題。高校英語教師要就自身教育觀念進行深入改革,完善利用英語傳承中華文化的基本能力,強化中華文化教育認知,在高校英語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不斷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從而促使在課堂教育中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化、掌握中西方文化轉換能力,為學生畢業后的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在解決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應對措施中,學校首先要發揮充分作用,教師要將中華文化作為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重要項目,不斷改革傳統的英語教學觀念,革新英語教學方式。同時,在改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中,高校和英語教師要主動強化責任意識,為消除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作出積極貢獻。
在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應當就傳統的教學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在創新教學體系上作出新的貢獻。高校應當對傳統英語教學中的優秀方式進行適當保留,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塑造出全新的英語教學體系,為培養國際化且具有民族歸屬感的英語外交人才作出積極貢獻。在工作實踐中,這要求高校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實際中,要深入結合中國古代文學、傳統文化,使之貫穿于課堂教學全程。教師要深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價值,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奠定良好基礎。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資源,不斷完善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之中不斷了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打開國門走向國際的現實目標。對于高校而言,要進一步認識到改革英語文化教學體系的重要性,在課程設置上,高校有必要就中國傳統文化賞析、歷史文化教育等開設相關英語課程,從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英語教學,改善以往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的突出現象。高校有必要利用獎勵措施,并建立起完善的獎勵機制,鼓勵教學水平突出、自身能力較強的英語教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彰顯模范作用,從而引領更多的高校英語教師參與到中國文化的傳播教育中來。學校有必要就英語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展開大力宣傳,從而在學生群體中不斷加強文化認知,使學生不斷增強民族歸屬感,持續引導學生成為中國優秀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課堂可以融入中國傳統的經典作品,利用英文翻譯,強化學生對經典作品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拓展中國文化海外影響力的認知。同時,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在英語課堂上的融入,將極大豐富英語課堂活動,也為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斷提高中國文化素養與英語能力。高校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體系的創新改革中,應當發揮主要作用,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探索發現中西方文化有效融合的良好辦法,要凸顯個性化特征,使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中國文化具有獨特魅力,從而起到開闊學生視野的積極作用。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中華文化素養及個人思想將得到極大提升,對于學生整體生涯發展也有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在掌握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特征,構建起豐富有內涵的教學環境,有效解決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突出現象。
為了有效解決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突出現狀,高校必須要構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平臺,使學生在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前提之下,將英語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學校要對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深入解讀,在求同存異的原則指導下構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有效平臺,吸引廣大學生群體參與到相關活動中來,從而充分解決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突出問題。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高校要立足于學校教學的實際情況,利用好課外活動的有效時間,組織起不同種類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動,使廣大學生群體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明確深入地了解。而在日常英語教學中,高校要結合各年級學生的不同特征,不斷改進英語教學方式,將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切實加強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高校英語教師要重視起中文與英語之間融會貫通的教育,不斷加強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之中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具體內容的西方文化背景進行重點介紹,對一些獨特的西方文化名詞教師可以做單獨講解,而對于其中所涉及的中國傳統文化名詞,教師也有必要進行重點介紹,從而增強學生跨文化交流溝通的意識。
在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上,高校英語教師同樣要加強重視,要結合語言現象與文化背景兩個方面,就中國文化語言特征與西方詞匯語法之間的差異進行深入講解,從而實現學生融會貫通中西方語言的教學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社會禮儀以及風俗文化可以作為重點介紹的具體項目,教師可以針對中西方不同的社交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模仿交流,從而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包容性,為跨文化交流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有效解決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的突出現狀。教師要在英語教學中,使學生不斷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與獨特魅力,持續提升個人文化素養,在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利用英語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學生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作出積極貢獻。
當前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十分突出,這顯然不利于跨語言文化交流,也不利于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發揚,為解決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突出問題,高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強化責任擔當,創新英語教學體系,為學生構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平臺,使高校學生成為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