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婷 胡文杰
摘要:智慧養老體系是順應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是我國創新型養老模式的發展方向。梳理學界研究成果發現,目前在我國智慧養老發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養老服務政策及服務標準不健全,智慧養老的發展缺乏完善的頂層設計,智慧養老存在供需匹配失衡的主要矛盾,養老服務的智能化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推進我國智慧養老體系建設,建議構建智慧養老頂層設計,推進智慧養老健康發展;倡導智慧養老理念,全面推進積極老齡化政策實施;注重老年人新技術應用教育,尊重老年人生命價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智慧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加大政府監督力度,增加相關資源投入。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服務;智慧養老體系
中圖分類號:D66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1-0147-04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
目前我國已經出現整體社會“未富先老”和“無錢養老”“無人養老”相疊加的問題,健康養老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2.64億,占全國人口的18.70%[1]。預測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向深度老齡化的方向發展,呈現出“兩高一超一獨”的特征:“兩高”指老年人口的“高增長”與年齡結構“高齡化”,在老齡化加劇的同時,高齡老年人的數量十分龐大;“一超”指的是“少子化”趨勢明顯,子女的養老負擔加重;“一獨”表現在獨居老人規模的大幅提升,“空巢老人”的數量增加[2]。因此,面對日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介入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現代科技優化養老產業發展成為我國養老體系建設的創新方向。此外,工業革命的深刻變革,為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通信技術、大數據等廣泛應用于社會治理服務中提供了可能[3],人工智能技術和養老服務的良性結合將會成為我國智慧養老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學術界針對智慧養老相關的理論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智慧養老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在2010年的新聞報道中就提出了“信息化養老成大勢所趨”的理念,文章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發掘巨大的市場需求是最重要的支撐點,科技養老和信息養老是我國今后發展養老事業的必經之路[4]。二是智慧養老服務內容的研究,這類研究側重點不一。席恒(2014)[5]等認為智慧養老是通過城市現代科技和先進的醫療水平,在物聯網發展的趨勢下,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和化解老年人面臨的各種風險。張麗(2019)[6]等側重智慧養老服務供給主體和內容研究。三是智慧養老發展的瓶頸。張雷(2017)[7]等認為,目前我國智慧養老信息化程度不高,養老產品“智慧性”不足,服務內容以基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醫療為主,忽視了老人精神層面的要求。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更多探討了養老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在養老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和促進養老產業發展方面有著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針對智慧養老體系的建設仍然缺乏清晰的養老產業全景圖式的研究,更多停留在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基礎設備運用等方面。隨著國家智慧養老相關政策文件的密集出臺,通過對現有養老模式的梳理與研究,最終歸納提煉出養老模式全景圖式的發展設想,始終將智慧養老的服務質量提升放在重要位置,為智慧養老體系的發展提供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成為智慧養老模式探索的重中之重。
二、智慧養老的內涵與發展趨勢
(一)智慧養老的內涵與特點
我國“智能養老”理念的倡導者朱勇(2014)[8]認為,智慧養老是一種非常有效地將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我國養老服務進行有機結合的智能養老模式,運用智能控制技術來提供各種養老服務。左美云(2014)[9]認為,智慧養老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服務,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實現老年人過上幸福、有尊嚴和生活價值的目的。
總體來說,智慧養老是指從老年人的多層次、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出發,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將智能化、信息化等科技應用于老年人需求的諸多領域,實現養老資源的跨界供給與融合,提高科學養老服務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娛樂休閑和親情慰藉等多種服務,更加注重對老年人安全性、獨立性和健康需求的滿足。
智慧養老有以下幾方面顯著特點: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尤其是以老年人的幸福健康為基本,讓老年人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高品質的服務;二是倡導綠色環保,在發展科技養老的同時,不僅要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還要尊重老年人,優化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打造“適老化”的綠色舒適空間;三是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根本,通過不斷完善信息技術和創新產品功能來減少科技產品給老年人帶來的副作用;四是服務內容優質高效,通過應用現代化技術,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為老年人打造愉快、健康、有尊嚴、有價值的生活環境。
(二)智慧養老未來的發展趨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10]。智慧健康養老是具有巨大潛力的朝陽產業,也是我國創新型養老模式的發展方向。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智慧養老未來的發展趨勢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健康養老是智慧養老發展的目標。傳統的養老方式更多地局限在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基礎的穿戴設備、醫療產品的應用上,智慧養老從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產品等多方面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第二,全方位是智慧養老體系建設的關鍵點。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多部門正式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要求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培育健康養老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動健康養老智慧化升級[11],因此智慧養老在服務中也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全方位為老年人提供長期性的健康養老服務。第三,營造良好的養老環境是智慧養老發展的動力。智慧養老體系的建設從頂層設計、政策制定、養老服務供應商、第三方技術平臺到社區工作人員等是一個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過程,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參與到智慧養老體系建設中來,是營造良好舒適養老環境的必經之路[3]。
三、我國智慧養老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服務政策及服務標準不健全
目前我國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更多是從頂層設計上加大力度完善相關政策,隨著老年教育、老年宜居環境、老年人權益保障、智慧健康養老以及健康老齡化等方面政策的出臺,完善有關政策,加強老齡工作成為重中之重。在政策的落地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政策法規落地不到位。國內大部分地區的社區和養老機構并沒有及時學習落實國家最新的智慧養老政策。因此,怎樣做到國家政策與地區規劃的高度統一和有效銜接,并完善落實是當前工作面臨的重點。第二,養老設施建設標準不完善。建立有效的軟件服務系統,做到軟件設備和硬件設備相互配合才是真正契合老年人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方法,目前對于智慧養老服務更多的是注重硬件配套設施的建設,對軟件的建設關注較少。第三,養老服務內容的標準不統一。政府在推動智慧養老服務方面占有主導地位,但并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很多商家的運作并不規范,相關的社會資源也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在重要的服務環節,還面臨養老護理人員魚龍混雜,不具備相應資格證書以及服務不專業等問題,沒有提供完善的服務和優質的資源。
(二)智慧養老的發展缺乏完善的頂層設計
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的建設有著自身獨特的社會性質,這就決定了政府在市場中的主導作用。雖然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規劃,但智慧養老的整體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各地區信息化平臺發展良莠不齊,對政策實施的標準不一,第三方機構的參與渠道協調溝通不暢,智慧養老的制度碎片化和缺乏頂層設計的問題制約著智慧養老的發展。另外,從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來看,當前我國各地區的智慧養老大數據平臺處于地區化、碎片化的狀態,雖然數據平臺由政府主導,但多為分而建之,缺少全局規劃,存在重復建設、多頭管理、溝通不暢等問題[12]。智慧養老服務在運行過程中缺乏整體性自上而下的大數據平臺,沒有形成完整的、統一的管理機制和監管體系。因此,完善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頂層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智慧養老存在供需匹配失衡的主要矛盾
現階段智慧養老服務存在供給和需求失衡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對未來美好老年生活的需求和不完善不充分的養老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社會、家庭和老年人個人在老齡化和“未富先老”的困境之下,需要匹配數量更多且質量更好的養老服務[13],因此很多老年人對“老有所養”的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國的智慧養老發展還不完善,與老年人高質量的養老需求并不匹配。同時,養老服務供給不適應養老服務需求還表現在供給結構失衡,重城市輕農村、重機構輕居家、重政府財政收入輕社會資本投入的現象十分普遍[14];另一方面,智慧養老服務對優質護理人才需求缺口很大。發達國家的護理人員行業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體系,而我國國內養老服務的專業人才匱乏,專業護理人員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四)養老服務的智能化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與國外的智慧養老技術相比,我國起步較晚,很多智能產品還不完善,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缺乏人性化設計。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信息應用和管理技術落后。國內很多地區采用的智能終端設備大體包括一鍵通手機、緊急呼叫器和智能手環定位等基礎性產品,一些高科技的產品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和使用,很多產品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會出現誤差和信息不精準的問題,是造成智慧養老服務不能被老年人有效認可的原因。第二,產品研發和反饋系統落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補貼水平和實施效果不同,使得各個城市的智慧養老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在智能產品的應用過程中,很多地區將關注點更多的放在智慧養老系統的運行過程和服務過程,對服務的效果反饋系統做得還不夠完善。
四、推進我國智慧養老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智慧養老頂層設計,推進智慧養老健康發展
智慧養老模式的建設是一個涉及社會各主體參與的系統性工程,在構建智慧養老頂層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統籌協調社會制度和政策實施方面,還要考慮與其他養老模式之間的融合性和互補性,實現上下層政策和實施流程的連貫性。加強頂層設計,是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關鍵,智慧養老的實現需要建立與養老服務需求和評估相匹配的大數據中心,養老數據平臺的建設是我國智慧養老在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
從智慧養老的發展趨勢出發,一方面,智慧養老是現代科學技術和智能設備的良性結合和協同共享,這就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機構和第三方平臺之間打破壁壘分割,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通過有效的平臺構建和資源整合來滿足老年人的各類需求。國外智慧養老服務的參與主體不僅有政府的積極倡導和政策制定,還有非盈利組織和科技企業共同參與,通過將社會中的分散性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來達到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目的。社會中很多資源有著分散性的特征,因此在智慧養老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著重考慮多主體的參與程度,通過廣泛的參與才能達到更好的合作。由于不同的社會主體有著不同的優勢,彼此之間也有著緊密的聯系,政府應該有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以此來增強社會多主體參與養老服務產業的活力。
(二)倡導智慧養老理念,全面推進政策實施
目前國家大力倡導智慧養老的理念,針對“智慧老齡化”的發展方向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重智慧養老理念的宣傳。老年人對于智慧養老理念的認知來源于政府的引導、社區的宣傳和家庭成員的認同。因此,為了建設良好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通過新聞報道、網絡平臺等進行政策宣傳,形成良好的智慧養老氛圍;以社區為主導,在社區內進行定點和入戶宣傳智慧養老政策等,有效地營造良好的養老環境。
(三)尊重老年人生命價值,加強新技術應用教育
老年人在接受高科技產品和智慧養老服務的過程中,由于傳統觀念和思維僵化等原因,對智慧養老產品的接受程度較低,導致很多智能產品的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針對這種情況,加強老年人的信息技術教育和增加智慧養老理念的相關培訓就變得尤為重要,這是促進老年人逾越“銀色數字鴻溝”的重要性手段,可以通過培訓學習和社區宣傳,讓老年人充分認識便捷化的智慧養老產品,提高設備的利用率。此外,我們要做到“智慧孝老”,孝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包括敬老、順老、伴老等方面,在實踐過程中應該將“互聯網+孝老”相融合,讓老年人真正實現有尊嚴養老,智慧養老也體現在“智慧用老”,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等,讓老年人在晚年的時候繼續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智慧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將政府和社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等納入服務體系,通過政府制定行業統一服務標準,將養老服務資源、為老服務資源和政府相關部門與社區資源相互連接,達到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
在老年人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上,建立政府統籌的養老服務數據采集、網絡平臺和應用軟件相關標準。首先,建立省級信息數據庫,將老年人的基本信息錄入進去,包括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興趣愛好、家屬以及健康管理信息等。其次,建立市級老年人信息數據庫,并完善信息數據庫的質量和建立統一的標準,著重分析城區內的老年人信息數據。再次,建立統一的為老服務企業標準和生產智能終端的產品標準;最后,由省級統一建立老年人信息數據檔案,由專業人員進行統計分析,建立統一規范的護理人員上崗標準和護理標準,加大為老服務人員的資質審核力度,使智慧養老產業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有序化的發展方向。
(五)加大政府監督力度,增加相關資源投入
養老服務的健康運行需要良好的政策監管作支撐,這就對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性和指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應切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積極協調社會資源,加強對社會資源的監管,同時增加資金投入,加快完善智慧養老服務機制。
首先,在智慧養老服務運行機制方面,政府應努力打破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做到信息互通,增強養老服務相關部門的互動,引導第三方服務機構全面介入,實現養老服務資源共享。其次,在政策落實方面,相關部門應深入調研,聽取民眾意見,加快完善惠民利民政策落地,對相關的科技企業實施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打造良性互動的資源共享平臺,鼓勵科研單位研制推廣新的智能產品。最后,在建立政府評估機制方面引入第三方評估體系,完善為老服務的評估系統,尊重老年人意愿,以他們的滿意度作為衡量標準,構建公正有序的評估體系,堅持以老年人需求為本,讓他們在晚年享受高效便捷舒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人口年齡構成情況[EB/OL].國家統計局網.(2011-05-11)[2021-06-28].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
t20210628_1818824.html.
[2] 白晨,雷曉燕.新時代中國老齡化趨勢、挑戰及應對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8-09(5).
[3] 雷曉康,汪靜.健康中國背景下的智慧健康養老:戰略目標、體系構建與實現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4] 孫永劍.信息化養老成大勢所趨[N].中華工商時報,2010-10-28(2).
[5] 席恒,任行,翟紹果.智慧養老:以信息化技術創新養老服務[J].老齡科學研究,2014(7).
[6] 張麗,嚴曉萍.智慧養老服務供給與實現路徑[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
[7] 張雷,韓永樂.當前我國智慧養老的主要模式、存在問題與對策[J].社會保障研究,2017(2).
[8] 朱勇.智能養老[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09-110.
[9] 左美云.智慧養老的內涵、模式與機遇[J].中國公共安全,2014(10).
[10]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38.
[11] 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EB/OL].工業和信息化部網.
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146592/n3917132/n4062007/c5489620/content.html.
[12] 李晨,王娟娟,翟傳明,等.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0(1).
[13] 陳航,韓文龍.以人民為中心的養老模式創新:以智慧養老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8(9).
[14] 張澤滈,肖瑤,雷佳.將養老服務推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養老服務質量理論與實踐論壇”觀點綜述[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作者簡介:胡文婷(1993—),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阿壩師范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
胡文杰(200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單位為河北大學,研究方向為經濟統計學。
(責任編輯:馬雙)
基金項目:本文系阿壩師范學院青年基金項目“老齡化背景下農村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研究”(編號:ASC21-07)的有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