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中心城市作為我國城市體系的塔尖,產業結構向高端化發展是必然選擇。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高端化發展路徑,就是要順應產業國際化趨勢、產業服務化趨勢、總部化發展趨勢、集約化發展趨勢、融合化發展趨勢,推進產業區域協同布局,提升產業高級化發展水平,增強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體系,使其成為全國或者區域的政治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產業組織中心和產業服務中心。
關鍵詞: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全球價值鏈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1-0154-03
截止到2020年底,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等九個城市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或者國家支持建設的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市體系的塔尖,不僅是全國或者區域的政治中心,更是這些區域的產業創新中心、產業組織中心、產業服務中心。為了適應發揮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的需要,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方向發展是必然選擇。
一、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
我國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發展都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頂端,要發揮引領輻射帶動示范效應,就是從區域或全國的視角來審視產業分工體系,把自身定位于區域或全國產業發展的發動機、產業創新的策源地、產業組織的中心地等角色,疏散生產功能,強化服務功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發展更要適應國家戰略新要求、國際競爭新格局、科技發展新進步、人民就業新需要、城市發展新要求,更好地依托于創新資源,強化創新優勢發揮,增強產業競爭力、產品創造力、品牌影響力,尤其要注重發揮在產業選擇和人才吸引上的優勢,集中發展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顯現出廣闊的就業空間,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其中,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等生產型服務業增加值在第三產業和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高端復合型服務人才集聚步伐逐漸加快,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向高端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本支撐,從而推動城市的高質量發展。由于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業態以服務業為主,能夠體現國家中心城市職能,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產業是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因此,國家中心城市的服務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效應更加明顯,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在城市空間上的分布具有較強的集聚性特征。國家中心城市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創新能力更強,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示范效應已經顯現,主要體現出幾個方面的特征:現代服務業占比穩步提高,高精尖產業規模擴大,產業集群發展效應凸顯,產業高端人才不斷集聚。
二、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高端化發展的方向
產業發展具有其內在的演變規律,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已經開始向工業化后期階段加快邁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應放在全國或區域具有較強的引領性、在國內和國際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的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其中包括會議會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文化創意、商務與科技服務等高端服務業,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對產業融合起關鍵作用、極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態,突出國際化、服務化、總部化、集約化、融合化的發展理念。
(一)順應產業國際化趨勢
產業國際化是指產業的研究與開發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是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在全球范圍內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進行國際分工。產業國際化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國際化的經營。企業按照國際化的理念來組織企業的生產與經營,能夠適應全國或較大國際化區域的發展需求,能夠將自身的產品和勞務按照國際規則和國際標準推介出去。第二,國際化的生產。企業的生產過程和生產環節不再局限于某一國內,而是根據市場需要、運輸需要、原材料需要、人才需要、研發需要、成本需要、甚至是制度需要和國家利益需要,在全球進行生產布局,進行生產鏈條和銷售鏈條的組合。第三,國際化的競爭。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局限于國內競爭,而且要主動融入全球市場,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第四,國際化的人才。企業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要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化發展大局中,就要堅持國際化的人才發展戰略,引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端人才,把人才作為國際化的重要資源。國家中心城市只有實現國際化發展,才能代表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成為整個國際分工體系和世界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領先地位。
(二)順應產業服務化趨勢
產業服務化發展過程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在后工業化時代,產業服務化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和重點方向。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未來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就必須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在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科技支持、創新支持、文化支持所構成的支持體系中的作用,通過生產性服務業帶動產品設計創新,帶動產業技術改造,帶動產業加快融入全球產業發展的價值鏈、創新鏈、資金鏈、技術鏈和供應鏈,加快產業發展的智能化、綠色化程度,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提升產業在全球價值鏈服務端的競爭優勢,提升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順應總部化發展趨勢
由于國家中心城市在全球或全國城市體系中具有明顯的人才優勢、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優勢,所以能夠吸引跨國公司和行業領先企業優先考慮進行布局,從而帶動與之相關聯的住宿餐飲、休閑觀光、文體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科技研發、金融保險、法律會計、會議展覽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形成生產性服務業集群集聚發展的局面,這就是所謂的“總部經濟”,聚集大量的高端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人力資本優勢突出,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稅收和利潤。從功能和服務范圍上看,國家中心城市可以根據自身在全國或全球城市體系中的總體定位,按照全球總部、全球大區總部(如亞太地區總部)、全國總部、區域總部等劃分相應的層次,評估發展總部經濟的類型,制定科學的發展策略,進行CBD①建設。
(四)順應集約化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各個國家中心城市的人口持續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和城市的高密度開發利用,新鮮的空氣、干凈的水體、開闊的公共活動空間、節約時間的通勤方式等資源、能源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都變得愈發稀缺,迫切需要產業發展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在產業集約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堅持體現規劃引導和公益優先理念、城市發展共建共享理念、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土地立體開發綜合利用理念等,堅持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的發展路徑,推進國家中心城市集約化發展水平。
(五)順應融合化發展趨勢
隨著智能化、服務化、扁平化、商業模式創新的發展,融合領域的“外拓內聯”和“空間重塑”的跨界化發展勢在必行。融合發展不再限定偏狹的空間和單一的領域,而是逐漸從經濟領域向社會、文化、生態、政治等領域拓展,開展跨要素、跨行業、跨平臺的融合創新。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融合化發展,主要是以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為關鍵點,發揮優勢產業引領作用,引導龍頭企業上下延伸、左右拓展、跨界融合,持續提升產業鏈優勢、價值鏈層次和供應鏈效率,探索“三鏈同構”上新路子,深化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三、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高端化的推進策略
隨著在全球城市體系中地位的上升,國家中心城市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要積極借鑒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妥善處理好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中心城區與區域、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等關系,完善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的配套政策,推進產業按照區域協同理念進行布局,穩步推進高端化進程,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和創新鏈。
(一)推進產業區域協同布局
城市經濟產生、發展以及衰退的本質是要素資源的高度集聚以及由此產生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是加快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在全國乃至于全球形成產業發展的引領優勢。因此,國家中心城市在產業轉型過程中,一方面,在城鎮化進入以城市群、大都市圈、大都市區為平臺和載體的發展階段后,國家中心城市要加快培育和發展以能夠對區域和全國經濟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的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注重創新性的服務業和服務型的服務業,如金融保險、文化創意、科技研發、中介服務等,以更好地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對于區域發展的綜合服務功能和創意引領功能。另一方面,國家中心城市也要考慮區域的產業基礎、人口總量、經濟規模、區位交通、社會發展等因素,重點發展能夠與區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考慮在全國經濟發展大格局中的相對競爭優勢以及國家的戰略定位,注重落實國家的戰略意圖,讓產業能夠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真正發揮區域增長極的作用。
(二)提升產業高級化發展水平
國家中心城市要抓住新一輪國際分工調整的新機遇,培育競爭新優勢,爭取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占據更高地位。在工業領域,充分發揮信息化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先導和牽引作用,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采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形態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加快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注重在“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創新鏈引領、供應鏈優化”上下功夫,引導制造業企業以制造為基礎、服務為導向,創新商業模式,加快占據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物流配送等高附加值兩端。在服務業領域,要立足于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和服務國內外發展的綜合能力,推動主導產業、基礎產業、先導產業、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多層次、多角度融合、跨界、協同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持續動能。尤其要以擴大產業規模、優化供給結構、提升質量效益為方向,著力提升文化創意、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等主要產業支撐能力,增強文化旅游、健康養老服務供給能力。
(三)增強產業創新發展能力
目前,我國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發展水平,無論是經濟、社會、生態,還是城市的管理方面,不僅和紐約、東京、倫敦等全球性中心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就是和全球區域性中心城市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因此,必須依靠創新來提高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容積率”。國家中心城市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機會成為技術創新領導者,成為全球城市、全球區域性中心城市構成的全球城市體系網絡中的重要創新節點城市。對于一個城市來講,實現從創新成果到經濟增長的具體路徑,就是引導高校、實驗室、企業等創新主體利用創新資源進行創新,形成一定的創新成果,再通過商業化的成果應用模式,將其應用到生產經營過程中,從而創造出創新型的產品和服務,為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堅持創新發展。當前,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加快與其他產業發展高度融合,制造業服務業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業和服務業也逐步加入和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中,這種創新模式的出現,推動產業向融合化、高端化、無人化、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提高了產業的附加值,也出現了新型產業業態。加大政策激勵、培訓服務和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實施創新主體倍增提質行動,重點支持培育“獨角獸”企業。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齊頭并進,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廣新型孵化模式,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集聚龐大的創客隊伍,培育創新型企業。支持科學家工作室建設,大力引進培育高校畢業生和高層次、高技能、實用型等各類人才,積極構建集研發、孵化、融資、服務和園區承接、知識產權保護等于一體的創新生態,以創新型經濟的發展來提高城市的“經濟容積率”。
(四)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體系
開放合作是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的必由之路。國家中心城市要真正成為全球城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要科學界定自身的功能定位,積極融入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和供應鏈。首先,要以企業為主體,推動企業積極地融入到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和供應鏈中去,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持企業開展生產、經營、設計、研發、營銷、原材料等多個領域的貿易往來、服務合作、投資發展和并購業務,讓企業真正成為國際市場上的參與主體。其次,要積極順應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發展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新技術、新組織,特別是商業模式創新和貿易模式創新的特點,鼓勵企業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創新資源配置。結合我國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發展基礎和人才配置特點,推動產業合作由以加工制造環節為主轉向進入創新鏈前端、價值鏈高端的創新研發、創意設計、品牌營銷、終端服務等環節延伸,積極承接產品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等高端服務業外包,提升國際分工地位。
注釋:
①CBD,即中央商務區,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簡稱,指一個國家或城市里主要商務活動進行的地區。其概念最早產生于1923年的美國,當時定義為“商業會聚之處”。隨后,CBD的內容不斷發展豐富,成為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樞。
參考文獻:
[1] 許治,焦秀煥,朱桂龍.國家中心城市技術擴散與區域經濟增長——以北京,上海為例[J].科研管理,2013(4).
[2] 賀正楚,王姣.基于對比的長沙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7(4).
[3] 康年,顧倩雯,宋波.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國家中心城市制造企業創新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8).
[4] 吳海峰.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9(5).
[5] 王智勇,楊體星,黃亞平,等.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愿景及核心策略[J].規劃師,2019(9).
[6] 鄭猛,張勇.“一帶一路”倡議下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優勢、潛力及新方向[J].城市,2019(6).
作者簡介:王新濤(1981—),男,漢族,河南孟津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城市—區域綜合發展。
(責任編輯:馬雙)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水資源約束下黃河流域城市分類響應與調適路徑研究”(編號:20BGL19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