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燕
新課改的逐步推進,使教育教學發生了重要轉變,無論是從教育方式還是教學內容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給無數的教師點燃了前進的引路燈,使教學活動朝著既定目標不斷前進,使教學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陶行知先生一生創立了很多精辟的教育理論,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和方法,其主要精髓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在當前新課改的大潮中,廣大教師以陶行知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目標,運用多種理論方法,結合現代技術手段展開教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初中數學課堂也正在穩步前進,在陶行知思想的引領下從學習情境的創設、知識動態生成等多方面入手展開教學設計,促進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提升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創設創新活動氛圍
陶行知的創新教育理論提出:教育改革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學生是時代發展的創造者,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的手腳和頭腦解放出來,為學生創設創新教學氛圍,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思維平臺和空間,讓學生在創新環境中自主思想、動手實踐,在師生、生生的爭辯與交流中標新立異,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樣學生才能有新的發現和認識,獨立找出教材中的內在規律及聯系,使教學課堂更具魅力。
例如:在教學初中數學“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教師可讓學生提前做一個等腰三角形的紙質模型。課上學生拿出自制的大小、形狀不同的等腰三角形模型,教師引導學生將三角形進行折疊,使兩腰重合在一起,然后認真觀察看會有哪些現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實踐、觀察、交流后給出不同的結果,有的同學說,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有的同學說,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兩腰相等;有的同學說,折疊后的底邊相等;有的同學說,折線可以將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為了驗證學生的觀察結果,教師讓學生畫圖證明,并進一步提問:將底角平分的線是什么?應該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這些結論?學生嘗試著進行總結歸納: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中線、高及頂角平分線重合為一條線。
上述教學環節中,教師沒有進行灌輸式的講解,因為那樣的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是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使之成為學習、探究的主體,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和總結,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建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以生活為教學基礎,創設趣味學習情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核心教育理論。所謂生活教育指的是生活原有、自營、必需的教育,根本意義在于生活的變化。生活是一個充滿變化的過程,每一種變化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數學起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因此,數學教學要從生活入手,從學生熟知的事物和情境出發,為學生創設趣味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數學、把握知識動態形成,將數學課堂變得生動、趣味、簡單易于理解,使學生學會知識的學習及運用,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實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發展。
例如:在教學初中數學“數據分析”時,有這樣一道題目:張校長從學校出發去教育局領資料,去的時候以36千米/小時的車速行駛,回來使則以24千米/小時的車速行駛,請你計算一下,張校長在往返過程中的平均車速為多少?學生無不猶豫地給出答案:(24+36)/2=30千米。教師并沒有直接指出問題的錯誤,而是引導學生從生活常識入手思考,找出題目中路程、速度和時間的關系,學生快速地給出數值關系:速度=路程/時間,且學生發現,題目中校長往返的路程是相同的,速度不同,因此到達目的地的時間也不同,所以要求出平均速度,必須要用往返總路程除以往返的總時間。捋順了思路,學生很快就計算出正確結果,讓學生掌握解題的策略,避免在后續的學習中,出現類似的錯誤。
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出現錯誤難以避免,教師首先要有寬容之心,包容學生的錯誤,然后智慧引導,讓學生找出錯因,進而進行修正。上述案例中,教師將求取平均數的內容融于學生熟知的情境中,使學生準確找出不同數值間的關系,并發現了他們之間的聯系,激活了學生探知的興趣,實現了知識的實踐應用。
三、以教學做合一為手段,創設動態生成條件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形式主要是講授,很少有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不但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還使學生陷入“學”而不用的境地,時間長了,使學生喪失了學習數學的熱情。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出,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而學的目的是知識運用。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教材研究,為學生創設知識的動態形成條件,讓學生通過親自操作,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擺脫傳統教學的弊端,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更好地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更好地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 在教學初中數學“直線與圓的位置”時,在學生原有的認知體系中,認為圓與直線的關系只有兩種:相交、相離。對于學生思維理解中的偏差,教師可組織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尋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學生小組內展開活動,真切感知它們的關系位置,與此同時教師適度展開引導,在相交與相離之間直線與圓以何種形式存在,學生不斷移動直線的位置,由相交到相切,再到相離。這時,學生恍然大悟,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應該包括三種:相交、相切、相離。教師再通過多媒體將此過程動態演示出來,強化學生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認知。
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對知識進行直接講授,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親自動手操作、探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讓學生真切地感知了它們的位置關系,更好地體驗了數學知識的魅力,促進了學生思維創新性的形成,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四、以社會需求為背景,創設思維想象空間
陶行知的“社會即學?!钡慕逃枷?,主張教師借用社會多方面的力量,強化社會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其真正蘊含的意義是依據社會需求展開學校教育,即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做出什么樣的教育,培養相應的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社會的整體需求出發,合理展開教學設計,以社會需求為教學背景,創設符合社會現狀的思維想象空間,引導學生向既定的目標發展,培養社會急需型人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構建高效性數學課堂。
例如:在教學初中數學“不等式的證明”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出一個三角形,其頂點為(a,b)(2,3)(0,0),然后利用三角形定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都會大于第三邊,讓抽象的三角形知識具體形象化,如此就可以化難為簡?;蛘咦寣W生將題目中所給的圖形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數式信息,以圖形的形式將題目中的信息表示出來,這樣就減弱了題目中的推理成分,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題目中形與數量之間的關系,促進了學生思維想象空間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形成。
教學中,教師從社會需求角度入手合理布局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轉化,削弱題目中問題所需,降低了學習難度,加快新知內化的歷程,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空間想象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總之,陶行知思想引領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變革以往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教學活動,激活學生的創新學習意識,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行為,使課堂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