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玫

“莎姐”是我院2004年原創,2012年在全重慶市推廣的未檢品牌。從參與創立“莎姐”至今,“莎姐”對我來說已不僅僅是一個昵稱,一個檢察官團隊,更是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情懷和精神。
2004年,我們辦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3名未成年人跟著一個20多歲的青年在深夜偷偷摸進一家汽修店,推輪胎去賣錢。庭審時,一個孩子哭著說:“我只覺得推輪胎又好玩又可以賣錢,如果知道這是違法犯罪,打死我也不會去做!”未成年人失足前的懵懂,失足后的后悔,被處理后的自卑,不是簡單的辦案所能解決的,要讓他們向陽而生。
我們7名干警在院黨組支持下成立了一個小組,對此前分散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進行綜合管理。我們借助網絡平臺,開設了“未檢之窗”欄目,還專門設立了一個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為主旨的焦點欄目“一米陽光”。我們白天上班,看案卷、訊問、出庭,晚上下班后,分頭制作網頁、寫博客、分享辦案心得。我們還設置了留言板塊,統一以“莎姐”的名義與未成年人和家長們溝通交流、答疑解惑。
我們不斷完善未成年人案件辦案方式,打造核心隊伍、專業隊伍、志愿隊伍,建立了“5+7”工作模式,實行部門、學校、社區三級聯動,形成了辦案、幫教、預防、保護四位一體的維權體系。我們把辦理過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編繪成口袋漫畫書《莎姐講故事》,并設立了“莎姐”熱線、“莎姐”信箱、“莎姐”談心室等。
我曾經幫教過一個15歲的男孩小文。他用刀把另一個孩子小希的脾臟刺破。孩子的一時沖動給兩個家庭帶來巨大的災難。受害者小希家在農村,靠父親打鐵為生。因傷勢較重,他痊愈后不能從事重體力工作。傷人者小文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父親靠低保養著小文和小文的姐姐。數十萬元的醫療賠償,讓即將參加高考的小文的姐姐被迫放棄了學業。小文非常內疚自責,甚至有幾次要自殺。
案子辦結后,我一方面籌集經費,幫助小希恢復健康;另一方面堅持給小文做心理輔導,幫助他重新回到學校,在他畢業后還幫他找了份工作。持續3年的幫教讓這個曾經叛逆的孩子走上正軌,臉上有了笑容,眼里有了陽光。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法治的呵護。通過有效的教育,讓法治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是“莎姐”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給孩子們上好法治課,就是建設中國法治的未來”“法治副校長是主業不是副業,是責任不是權利”,早已成為我們的共識。
這些年,我們上過很多法治課,我還擔任駐地第37中學的“法治副校長”。我們在全區開展法治宣講500余場,受眾10萬余人。從給孩子、老師、家長講,到指導孩子們自己講,我們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法治教育方式。我在第37中學倡導成立了“莎姐”校園法律社團,帶孩子們看法治電影,舉辦辯論賽,編排法治情景劇。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法治意識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從最初認為“我被打了我還手是應該的”,到后來能區分什么是正當防衛、什么是故意傷害。他們編排的法治情景劇《沖動的懲罰》,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還有同學收到政法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如今,“莎姐”從最初的7個人發展到1500多人,從以檢察干警為主力到全社會各行業積極參與,“莎姐”成為執法、普法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