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豬

他們所談論的,是青年時期最重要的命題
陶淵明有句非常優美暢意的詩,“安得促席,說彼平生”。意思是期待能夠與你坐在一起,談談平生的志趣與理想。陶淵明生活在遙遠的東晉,那是“車、馬、郵件都慢”的時代,想一想,如今誰還能耐下心來,陪你聊這些呢?幸好,還有書。書可以隨時隨地陪我們聊天,只要我們先翻開它。
《對白》就是一本肯敞開心扉,和我們促膝談心的書,準確地說,是和年輕人談現實與遠方、詩意之關系的書。《對白》里的幾個人,白巖松談新媒體、體育,劉震云談文學,周國平談人生經歷,樊登談創業,李昌鈺甚至談到了生死,其實主要還是圍繞著讀書在談。這些人職業不同,經歷不同,性格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讀書。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如果我們不想將就地過一生,不想稀里糊涂地過一生,那么,就要靜下心來讀書。讀書改變人生,讀書提高生活質量。
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當然能。最狹義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年有大量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成為人生的轉折點。周國平在《只有一個人生》里,講了他自己的人生。周國平上學時,成績特別好,讀了自認為上海最好的中學和北京最好的大學,在中學時期,他會省下坐公交的錢,去買課外書。到了大學,他仍舊大量閱讀課外書。畢業后,周國平被分配到廣西一個小縣城的縣委宣傳部做干事,后來又去了縣黨校做老師。在廣西小縣城的十年里,他讀完了全套《馬恩全集》《列寧全集》《史記》和《漢書》等書籍。按照常理,周國平應該老老實實地做本職工作,以他的水平和文憑,將來做個縣長不成問題。但他就是喜歡讀這些“一點實際的用處也沒有,甚至對我的前途還有壞處”的書。改革開放后,周國平憑著這十年打下的功底,參加研究生恢復招生的首屆考試,考入中科院。中國少了個縣長,卻多了個杰出的哲學家和作家。像周國平那樣的例子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讀書真比金錢或者物質還重要嗎?換一種說法,閱讀帶來的快感比物質上的享受還具幸福感嗎?“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做了很好的說明。樊登剛開始在央視工作時,收入不高,他總會在臺里吃完晚飯再回去,這樣就能省下一頓飯錢,盒飯剩余時,他還會給女友帶回去一份。房貸、車貸給他的壓力太大了,“每天早上睜眼就算賬,只要我的節目今天停播,房貸就還不上”。有一天,他讀《論語》,看到“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時,想到孔子那時每日顛沛流離,還有性命之虞,卻心懷天下。《論語》給樊登注入了正能量,讓他不再過多地考慮收入,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制作節目。節目質量上來了,收入也就不再是問題。對此樊登感觸頗深,“這是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當你的內心發生了變化,你才會發現這個世界在你眼中的映射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
人生歸根到底其實就是在追求幸福。幸福這種事太復雜,也因人而異,它與金錢的多寡并無太大關系,它只是一種心靈感覺。馬未都認為,“我們的心靈很多時候需要慰藉,最好的慰藉方式莫過于讀書”。提起馬未都,我們都知道他是文物鑒賞家和收藏家,愛好擼貓,也知道他早年做過文學編輯,寫過小說。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對醫學也有研究。馬未都的父母是醫生,他小時候就看《內科學》,“特別喜歡,沒事兒就翻,直到今天我也對醫學方面的知識很感興趣”。馬未都說,“我見的有錢人多了,很多有錢人并不幸福”。他的一個朋友蓋了大房子,大到啥程度呢?在屋里喊一聲有三聲回音。朋友的媽卻跟馬未都嘮叨,“這哪兒是人住的房子”!
人的一生究竟該讀多少書?該讀哪些書?固然沒有標準的、唯一的答案,盡量去多讀總歸沒錯。歐美一些頂尖大學,每學期都有閱讀周,在這一周時間里,學生什么課都不上,就是按老師開出的書單去讀書。這其實是屬于被動地讀書,最好是主動去讀。根據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應著不同的需求去讀書。如果精神跟不上身體的成長,就會像一座大房子,空蕩蕩的,徒有虛表。
白巖松開出了他的“人生書單”,他小學時讀《新華字典》,青春期讀《朦朧詩選》,壯年時讀《曾國藩》《道德經》,現在歲數大了,讀《紅樓夢》。他說他二十五歲讀了一遍《曾國藩》,時隔二十四年又重讀了一遍,他“已經是那本書中所呈現的道理和價值觀的踐行者了”。
說了這么多,就是在勸人讀書。《對白》里的八個人,白巖松、馬未都、周國平、李昌鈺和樊登等人,按世俗看法,都是成功人士,《對白》收錄的就是他們在各地的講演稿,主要講讀書。讀書話題年年說,效果似乎不大。每年4月23日,即“世界讀書日”前后,各種媒體都在力推讀書。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的出版物超過50萬種。2018年,中國成人年平均閱讀4.67本紙質書,比2017年增長了0.01本。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數據。在移動媒體盛行的今天,我們年平均閱讀的電子書也沒超過4本。每年50萬種出版物里,刨除一些類似學術書、教輔材料等等的種類,剩下的并不多,因為我們的人口基數太大了,不管什么一搞人均,數據就直線下降。有時一本書讀懂就足以滋養一生,但對我們這些資質庸常的人來說,讀書還是多多益善,沒有人家的頓悟本領,我們還是從量變開始吧。
這八個人的十篇講稿,當作勵志文章、心靈雞湯還算不錯——從書的副標題,“讓我們和更好的你聊聊”就能看出,但你撈一撈,碗底還真有干貨,因為這是八個人的人生經歷,講的故事也大多都是真事。這八個社會成功人士獲得了他們想要的人生幸福了嗎?沒人敢肯定,也許他們自己也未必有明確答案。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傾聽他們的經驗。每個人面臨的命運不盡相同,付出與收獲也不總是成正比,幸福與否會在人生不同階段不停往復。讀書有一個他物不能替代的作用,就像白巖松說的那樣,“哪怕全世界背過身去,書依然平等待你”。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書名:《對白:讓我們和更好的你聊聊》
作者:白巖松等
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