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嘉

席勒說:“真正勇敢的人,敢于用生命去冒險,絕不會用良心去冒險。”在錯綜復雜的政治環境中,首批中國共產黨人扛起救亡圖存之重任,以生命為代價,開辟了中國革命的嶄新紀元。
“救亡圖存、追求真理”的主旋律影片《1921》在紅七月紅透院線,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歷史意義,更蘊含了中國民眾對黨的愛戴和對先烈的懷念。在執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監制《建軍大業》等一批主旋律電影后,導演黃建新對此類題材早已駕輕就熟。電影《1921》由他和深諳滬上風土民情的鄭大圣導演聯合執導,承載著哲學、歷史、社會、政治等多維度思考。
該片另辟蹊徑:在眾所周知的故事中提煉史詩性元素,將生活化、接地氣的主線故事,與充滿象征和隱喻的寫意場景相結合。影片主線故事敘述獨特,選擇李達夫婦為“第一視角”,令人耳目一新。在建黨史上,李達上承“新文化運動”,下啟“建黨初期革命工作”,是中共一大的籌備者和主要參加者,他的“視角”兼具接續性和完整性。而他跟王會悟恰逢新婚、伉儷情深,也為故事增加了些許“煙火氣”,增添了影片與觀眾的共情因素。
在“群像”塑造上,電影《1921》借鑒了中國古典小說“簡筆素描”的寫意手法,通過幾筆“點劃”、抓住片鱗半爪,對人物予以十分傳神的描摹。13位中共一大代表,并不是一個群體符號,而是各有其性格、思想、經歷,參加此次會議的發心自然也有所不同。有的懷著崇高理想、有的懷有政治野心、也有人只是為了“趕時髦”……
影片再現了燭光下何叔衡講述的“想要抬起頭來做人”和夜色里李達訴說“日本人的火柴”的兩個感人故事。也描繪了那個“開會”、度蜜月兩不誤,做作驕奢的陳公博;因為陪女朋友吃冰激凌、壞了肚子,錯過最后一天會議的周佛海……等插曲,都具有極強的代入感。
通過本片,我們記住了李漢俊多次面對法國巡捕的機智、冷靜,用一口流利的法語化解危機;記住了初來上海覺得什么都新鮮,迫不及待要出去“見識”,晚歸后翻墻而入的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劉仁靜、王盡美、鄧恩銘,他們當時都才20歲上下,他們是革命者,也是心性活潑的青年;也發現了張國燾迫不及待地與共產國際代表私下會面,強烈的權力欲那時便已初見端倪……
作為一部歷史劇、政治劇,電影《1921》的使命當然不止于“講述”。在打造這部“史詩”作品的過程中,主創團隊顯然查閱過了大量史料,為故事的發生“編織”出廣闊、細密的時代背景。
從宏觀方面來看,與建黨故事并行的,還有一條支線,即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主線、支線并行,進一步引導著觀者思考:中國建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必然性。同時,與主線、支線纏繞在一起的,還有一些微妙線索,比如國際反共勢力的圍追堵截、日本間諜的暗中滲透、租界勢力的權力尋租……它們仿佛一股暗流,在主線與支線背后涌動,烘托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錯綜復雜的政治環境。
此外,從微觀層面來看,許多黨史中曾討論較多或者備受關注的細節,在影片中得以巧妙表現。比如,陳公博夫婦居住的大東旅社的一聲槍響,它是確定中共一大具體時間的重要依據;又比如,法租界密探對中共一大的破壞,具體細節在相關人員記憶中盡管存在差異,也反襯出建黨偉業曾面對的波譎云詭的時代特點。
精細的歷史背景營造,使得電影“史詩”般的筆墨更具厚重感和震撼力。伴隨它的鋪陳、遞進,那段百年前的建黨紀元也在觀者心中徐徐拉開帷幕,潛移默化間喚醒了人們心底的感動和奮力前行的力量!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