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淑英
摘? 要:目的? 探討延續性康復護理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出院后康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山東省東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2例。對照組接受常規院內護理與出院指導,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延續性康復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功能訓練依從率、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率,以及出院時與出院3個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 出院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出院后功能訓練依從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風險事件的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ADL)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延續性康復護理能夠有效保障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出院后康復效果。
關鍵詞:延續性康復護理;老年下肢骨折;出院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7-0083-03
下肢骨折是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的下肢骨結構斷裂。老年群體由于機體功能下降,加之骨量減少與骨質脆性增加,所以是骨折的高發群體[1]。目前,手術是下肢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但老年骨折患者愈合較慢,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肢體功能,且易引發關節僵硬、骨折延遲愈合、壓力性損傷、深靜脈血栓,甚至跌倒致骨折復發等不良情況[2]。傳統護理理念認為,老年骨折患者的護理工作僅限于住院期間,待其出院后便終止了護理服務。雖然患者的疾病已在就醫期間得到解決,但因老年骨折恢復周期較長,所以多數患者回歸家庭后仍面臨許多健康問題,且遵醫行為并不理想,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康復進程[3]。延續性康復護理是一種新型的促康復護理模式,其將患者在院期間的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庭,通過持續性隨訪與指導的方式進一步保障了患者的預后質量。本研究選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山東省東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42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開展了延續性康復護理服務,收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20年5月~2021年4月山東省東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2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8.60±4.78)歲;骨折部位為股骨骨折18例,脛腓骨骨折16例,踝關節骨折8例。研究組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8.62±4.75)歲;骨折部位為股骨骨折19例,脛腓骨骨折15例,踝關節骨折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本研究已取得山東省東明縣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方案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CT與X線檢查證實為下肢骨折;新鮮閉合性骨折;成功實施下肢骨折手術;年齡≥60歲;患者具有良好的認知力與溝通力。
排除標準:心、腦、肺與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創傷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凝血功能異常;患有精神疾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院內護理與出院指導,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與生命體征;遵醫囑落實各項治療方案;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對其不良情緒進行安撫與疏導;指導患者攝入高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指導患者術后功能訓練,并囑其盡早離床開展功能訓練;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例如:疾病發生原因、治療方法、常見并發癥與預防方法等。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延續性康復護理措施,具體方法如下;①組建延續康復護理小組:由骨科醫師、營養師、護理人員組建延續康復護理小組,其中護士長任組長。小組成員均進行相關培訓,考核成績合格后入組參與研究。小組成員根據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復特點制定康復護理計劃。②建立患者延續康復護理檔案:收集患者的資料,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別、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組成等)、病情、治療方法、身體情況、營養狀況等。③延續康復護理方式: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對其進行1次電話隨訪,第2~3個月,每2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隨訪期間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飲食與日常訓練等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④延續康復護理內容:心理護理。每次隨訪,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對其中存在的不良情緒給予耐心的疏導與安撫,使患者保持積極且樂觀的心理狀態,以便提高對術后康復內容的配合度。環境護理:指導家屬對患者家居環境進行改造,盡量鋪防滑地磚、拆除門檻與地面障礙物,安裝床檔板、扶手、坐便器等。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健康情況與飲食喜好為其推薦飲食方案,保證機體營養狀態,滿足能量需求。注意指導患者攝入充足的果蔬與水分,預防便秘。康復訓練: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訓練,早期進行足趾、腿部主動活動,之后逐漸過度為負重訓練與生活技能訓練等。
1.4? 觀察指標
患者出院后進行3個月隨訪,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后功能訓練依從性、不良風險事件發生情況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①功能訓練依從性:自擬功能訓練依從性量表,由護理人員通過電話詢問方式進行評估。量表包括訓練時間、訓練頻率、訓練內容、訓練動作4個維度,評分范圍為0~100分,其中≥90分為完全依從、75~89分為依從,60~74分為部分依從,<60分為不依從。總依從率=(完全依從+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量表信度:Cronbach'sα系數為0.90~0.93,組內相關系數0.78~0.88,內容效度指數0.85。②不良風險事件包括:關節僵硬、骨折延遲愈合、壓力性損傷、深靜脈血栓、跌倒致骨折復發。不良事件發生率=(關節僵硬+骨折延遲愈合+壓力性損傷+深靜脈血栓+跌倒致骨折復發)例數/總例數×100%。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ADL)進行評估,量表包括:交流、自理、運動、家務等指標,評分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或組內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或組內比較行χ2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院后功能訓練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出院后功能訓練依從率90.48%較對照組64.29%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風險事件的發生率7.14%較對照組26.19%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出院時與出院3個月時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出院時,兩組ADL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時,研究組ADL量表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下肢骨折屬于外科常見病之一,其中老年患者受身體代謝功能的影響,加之骨質脆性高,所以術后恢復相對緩慢,進一步增加了不良風險事件的發生率[4]。有研究發現,老年骨折患者出院后對于功能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并不理想,導致恢復效果差,甚至出現骨折延遲愈合與再次骨折等情況[5]。因此,亟需通過有效的促康復措施保障老年骨折患者出院后的恢復效果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延續性康復護理是基于康復護理的新型護理模式,其將住院護理向家庭延伸,使出院患者可以在恢復期接受到持續性的衛生保健服務,繼而減少病情相關的不良風險,保障整體就醫質量[6-7]。延續性康復護理并未強調為患者直接提供長期的家庭護理,而是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即通過隨訪、指導與督促方式實施心理、環境、飲食、康復訓練等措施,使患者堅持健康行為習慣,促進康復進程,緩解疾病對日常生活能力的不良影響。此外,延續性康復護理能夠加強護患之間的良好溝通,使患者感受到關懷與照護,減少了心中的空虛感,提高對于康復護理實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8]。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個月時,研究組出院后功能訓練依從率、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率與ADL量表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延續性康復護理通過一系列的隨訪與指導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重視程度,繼而強化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不良行為習慣,堅持實施功能訓練,進一步降低了風險事件概率,保障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總之,延續性康復護理能夠有效保障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出院后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麗珊.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患者延續性護理需求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3):1912-1915.
[2]趙媛,彭貴凌.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下信息化延續護理在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8):1000-1005.
[3]王茜,嚴緣園,洪小麗.延續性護理對高齡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9,40(4):214-217.
[4]顧海燕,嚴茜茜,高紅,等.居家康復期信息需求滿足對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的影響[J].安徽醫學,2020,41(7):853-857.
[5]崔琳,鄭偉,邱琛茗,等.應用奧馬哈系統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對老年髖臼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作用[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9,21(1):28-31.
[6]王秀芬.延續性護理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0):1798-1800.
[7]周娟.延續性康復護理對老年骨折病人出院后康復鍛煉依從性、跌倒風險事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護理研究,2020,34(24):4491-4493.
[8]王薇,周瑩,鄭婷麗,等.延續性護理對骨質疏松脊柱骨折患者自我能效的效果分析[J].中華養生保健,2021,39(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