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帥 杜曉娟


摘? 要:目的? 探究兒童保健中應用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110例健康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其中接受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的有55例,并進行為期18個月的干預,納入研究組;未接受過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的有55例,納入對照組。觀察18個月后兩組嬰幼兒的體格發育及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BSID)評分。結果? 研究組新生兒的身高、體重發育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的智力發育指數(MDI)、精神運動發育指數(PD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能夠動態監測新生兒的發育情況,應用于兒童保健中意義重大。
關鍵詞:發育監測;發育篩查;體格發育;兒童保健
中圖分類號:R7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7-0155-03
兒童發育是體格、情緒、認知、社會等多個方面連續、動態的變化過程,早期識別兒童發育或行為異常是兒童保健工作的重點內容[1]。發育篩查主要是利用標準化的工具并采取簡單的操作幫助基層醫護人員能夠有效識別兒童發育障礙或發育延遲等問題,并通過發育動態監測掌握兒童的發育情況,便于醫護人員及時發現異常而進行有效的干預,對于促進兒童的健康生長發育意義重大[2]。張悅[3]等指出,無論是進行發育監測還是發育篩查,均需考慮以下幾方面:父母對兒童發育的考慮;新生兒出生之后的發育狀況;觀察并分析影響兒童發育的高危因素、保護因素;兒童發育過程中的預警情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對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110例健康新生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實施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110例健康新生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接受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的研究組有55例,未接受過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的對照組有55例。研究組新生兒中,男30例,女25例;胎齡37~41周,平均胎齡(38.24±1.02)周;出生體質量3.0~3.8 kg,平均體質量(3.42±0.16)kg。對照組新生兒中,男32例,女23例;胎齡37~41周,平均胎齡(38.19±1.06)周;出生體質量3.0~3.8 kg,平均體質量(3.45±0.22)kg。對比兩組新生兒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新生兒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無先天性疾病者;②胎齡≥37周者;③單胎妊娠者。
排除標準:①嚴重臟器疾病者;②精神障礙者;③智力低下者;④合并慢性病疾病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研究組新生兒自新生兒時期開始進行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
監測方法:進行健康檢查時,需根據檢查機構的條件及家長的需求至少選擇兒童生長發育監測圖、預警征象、標準化量表中的任意一種方法進行心理行為發育監測。①兒童生長發育監測圖:對抬頭、翻身、獨坐、爬行、獨站、獨走、扶欄上樓梯、雙腳跳8項兒童行為發育指標進行監測,了解其運動情況。若某項指標至箭頭右側月齡未通過,提示發育偏異的可能。②預警征象:根據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預警征象量表進行打鉤,觀察有無發育偏異,出現任一條預警征象應及時登記并轉診。③標準化量表:使用0~6歲兒童發育篩查量表(DST)進行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的篩查評估。
轉診:篩查結果可疑或異常時,應登記《高危兒童及心理行為發育異常兒童登記表》,并及時轉診。
預見性指導:①新生兒期:加強父母與新生兒的接觸;學會辨識嬰兒哭聲,及時安撫情緒;喂奶1 h后可進行俯臥位練習;進行新生兒撫觸。②1~3個月:注重親子交流;加強俯臥、豎抱練習、被動操等;適度增加視覺、聽覺、觸覺刺激。③3~6個月:培養規律的飲食、睡眠習慣;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進行扶坐練習。④6~8個月:加強親子交流互動;加強語言練習;協助嬰兒練習獨坐、匍匐爬行。⑤8~12個月:豐富語言環境;練習手-膝爬行;增加模仿性游戲。⑥12~18個月:加強親子互動游戲;講故事、聽兒歌、認圖畫;鼓勵幼兒自己活動;鼓勵幼兒進行手眼協調能力的練習。
對照組新生兒:未接受過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定期進行體檢,內容包括兒童身高、體質量、肌力的測量,同時評估其智力發育及精神運動發育情況。
1.4? 觀察指標
觀察18個月后兩組幼兒生長發育情況,采用體格發育(體質量、身高)、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BSID)進行評估,BSID中包括智力發育指數(MDI)及精神運動發育指數(PDI)兩個方面,其中MDI共163個項目,PDI共81個項目,每個項目0~1分,0分為未觀察到,1分為觀察到,分值越大,發育越好[4]。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的體格發育情況對比
兩組新生兒的身高、體質量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的BSID評分對比
兩組新生兒的MDI、PDI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兒童早期生命階段是大腦迅速發育的階段,包含突觸增加、腦細胞增多、腦容積變大、神經通路增加等變化,還包括腦發育的敏感階段,包括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視覺、聽覺等方面的發育。因此,在兒童的早期生命階段,應準確把握其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及敏感期,給予正確的引導,從而促進兒童健康地生長發育。既往常見的兒童保健系統多注重對兒童體格生長的重視,并給予科學合理的喂養指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兒童保健工作中強調生長及發育并舉,強調給予積極的生長監測及篩查,及時發現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異常情況并及時進行干預。
本研究對部分新生兒開展為期18個月的發育監測及篩查,結果顯示干預組體重、身高、MDI、PDI評分均優于未干預組,提示對兒童實施積極的發育監測及篩查,對于其生長發育具有積極意義。《兒童心理保健技術規范》中明確指出,兒童的健康檢查過程中,需考慮家長對兒童生長發育的需求,并將發育監測圖、預警征象、標準化量表作為生長發育的監測工具;篩查結果出現偏異者需及時登記并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或保健機構;提倡給予個性化指導,即結合不同時期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預見性指導,積極引導兒童健康成長。本研究嚴格執行該規范中的標準,對新生兒實施積極有效的引導與干預,從而促進其體格發育、智力發育及精神運動發育。譚迪[5]等研究中對部分0~3歲兒童實施發育監測及篩查后,結果顯示該組兒童身高、體質量、MDI、PDI評分均優于未干預組,差異顯著,進一步證實個體化的兒童發育監測及篩查能夠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但在目前兒童監測和篩查實施中,由于不同地區的兒童基礎存在一定的差異,上述技術規范中未結合不同地區而給出標準化的建議,故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進行不斷的完善與監測,促進兒童保健體系的不斷完善。
綜上所述,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能夠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積極干預,在兒童保健中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金星明.重視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在兒童保健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6,31(10):726-729.
[2]王丹,戴宏偉.北京市東城區2009-2016年0~1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9,27(7):800-802.
[3]張悅,黃小娜,王惠珊,等.中國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征編制及釋義[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8,26(1):112-114,116.
[4]韋瑋,金星明,邱婷,等.互聯網兒童保健模式在早期生長發育監測中的應用[J].教育生物學雜志,2020,8(1):50-54,61.
[5]譚迪,梁小紅.兒童發育監測和篩查在兒童保健中的應用探討[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9,32(10):1556-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