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在面臨課文解讀這一任務的時候,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知不覺當中就會演變成學生跟著教師走的關系。某種程度上講,這一演變結果是必然的,因為在課文解讀的過程當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并不平等,教師對課文的深耕細作,學生對課文幾乎一無所知,這樣的關系決定了在課文解讀的過程當中,教師必然是引領者,而學生必然是被引領者。在認同這一判斷的同時,教師又必須注意不能拘泥于這一判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所得是自己主動建構的結果,而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均表明,就算是學生一開始對某一篇課文一無所知,其也能夠在面對課文的時候生成自己的理解,這些理解或許與課文的主旨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依然是學生建構屬于自己認識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在解讀課文的時候,實際上是有著自己的節拍的,把握住這個節拍,就可以讓語文課堂的進程變得更加順暢。
認同這一思路,那在初中課文解讀的過程當中,也就有了一個新的任務,那就是把握學生課文解讀的節拍。這個節拍該如何把握呢?又如何踩著學生的節拍去給學生創設一個好的課文解讀情境呢?對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深入的實踐與探究,并取得了一些切身體會,將這些體會總結出來,或許能夠對當前的初中課文解讀助一臂之力,現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文為例,談談筆者的心得體會。
一、從教師視角的“經典”到學生視角的“節拍”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1]對這篇課文的解讀,歷來都是語文教學名家的選擇。盡管如此,對于一線教師而言,這篇課文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范本。一般認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講的是童年時的兩個空間:既是生活空間,更是精神空間。“從……到……”的結構,自然是表現了童年生活的一個過程,而且形成一個對照,還隱含了一個心理過程。[2]當然這只是教師視角下的答案。誠然,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還不可能一下子在解讀的過程中有這樣的認識,但在課文的解讀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從自身的視角向學生的視角轉變,就有可能發現學生在課文解讀過程中那些有價值的節拍。具體闡述一點認識:
認同學生在解讀課文的時候有自己的節拍,也就是認同學生解讀課文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這樣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有時并不需要教師的講授就能出現,比如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這樣一句非常有意思,學生在初讀的時候,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百草園、蟋蟀、覆盆子和木蓮上,在注意力集中的時候,情感上還會產生“遺憾”的感覺,但是這句話中又沒有表示遺憾的語氣,于是就有學生猜想“Ade”是不是表示這樣的語氣?這個猜想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思維發展的過程,學生還會提出相應的問題:Ade是什么意思?是英語單詞嗎?還有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在寫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成人了,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在寫這樣一個過程的時候,還是帶著一絲激憤之情,于是就可以想象作者在小時候離開百草園時,是一種什么樣的事情……
這些認識都是學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自然形成的認識,認識的深入對應著思維的深入。很顯然,這樣的動態過程就表征著學生解讀課文中的思維節拍,踩著這樣的節拍,再引導學生解讀課文,那解讀課文的過程,就有可能演繹出更多的精彩。
二、踩著學生的“節拍”把握課文解讀節奏
選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作為研究的對象,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這篇課文所具有的代表性。毫無疑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優秀的作品,而優秀作品從來在特定情形下產生,反映作者高超的寫作水平,詮釋了作者對人生百味的深刻體察,濃縮著作者的復雜情感,折射著時代的波譎云詭。魯迅的作品更是如此。[3]對于教師而言,踩著學生解讀課文的節拍,引導學生認識到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就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就以上面提到的對“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的分析為例,學生在讀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能夠激活他們的生活經驗的,也是能夠刺激他們對生活的期待的。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有著豐富的童年記憶,這個記憶與課文中的這句話映照起來,學生就能在這句話的解讀過程中看到自己。也就是說,在每個學生的心中,其實都有一個“百草園”,所以學生很自然就能讀到作者心中的“沮喪”——這就是一個節拍,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這一心理,讓學生思考:如果將這一句當中的Ade替換掉,你會用什么詞來替代?
事實證明這個問題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可以暫時放下對“Ade”的探究,有學生會說“別了”,有學生會說“唉”,還有學生會說“想念你”……不同的答案折射出的學生思維與情感其實是不一樣的:“別了”有分手的意思,用學生的話說是“再見無望”;“唉”表示的是學生內心當中的遺憾,有“放棄”的意思;“想念你”則更加有濃郁的思想感情,更有著一種期待……所以在教學中當教師與學生一同解讀課文,一同深入文本,一同深入生活,就可以在學生已有理解的基礎之上,構思出新的認識,而一旦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課文的解讀也就成功了。
無獨有偶的是,當教師告訴學生“Ade”是德語的時候,學生也感覺到非常驚訝:為什么魯迅先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會冒出德語來呢?根據考證,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當中也只有這一次用過德語。這是偶然的嗎?如果不是偶然,那又折射出作者內心的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通過進一步探究,學生的認識是:課文中的“我”,當時的思想感情是復雜的,既有沮喪——對不能再來百草園的沮喪,又有恐懼——對即將面對的三味書屋的恐懼。有了這樣的認識,也正是踩著學生思維的節拍達成課文解讀的過程。
三、學生的“節拍”永遠是課文解讀的關鍵
之所以強調在課文解讀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的節拍,實際上是為了讓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節拍”是一個比喻,是對學生解讀課文時,思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要節點的比喻。因此踩著學生的節拍,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對學生思維的把握,而只要做到這一點,課文解讀就一定會有精彩產生。
認真讀一讀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有人說只要閉上眼睛,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寫生畫就能夠展現眼前,而且非常明麗動人:“碧綠的菜畦”給我們描繪了水汪汪、綠茵茵,被整治成方成塊的菜園;“光滑的石井欄”讓我們仿佛看見孩子們爬在上面遠眺,從上往下滑跳的情景。[4]誠然,這樣的描述確實是對課文的一種概括,但更深層次的概括應當是學生在自身思維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個形成過程既有學生的自主思考,又有教師的循循善誘,當教師的節拍吻合了學生的節拍之后,師生之間就會形成一種共振,這種共振意味著學生對課文的解讀愈加深入,于是初中課文的解讀就會呈現出新的樣態。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的“節拍”永遠是課文解讀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寧寧,耿如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題意蘊再分析[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24-27.
[2]錢理群.如何讀與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J].語文學習,2008(2):53-58.
[3]謝守成,劉丹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研究綜述和教學建議[J].中學語文教學.2015(4):55-62.
[4]魏順國.狀物·對比·樂和構思——《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札記[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1):55-57.
周慶玲,江西省興國縣第五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