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與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等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改善小學生死讀書的現象,開拓小學生的視野,使小學生既學到語文知識和技能,還能深化情感和價值觀,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互聯網的普及影響了小學生的思維和生活,小學生接觸到更多新鮮的事物和思想,有些小學生會出現沉迷游戲、熱衷網聊等不良行為,亟待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語文教師要利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挖掘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吸引小學生參與到各類德育實踐活動中,樹立良好的班風和學風,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為小學生成人成才夯實基礎。
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語文教學,更多的教師偏重的是課堂效益和教學成績,要求小學生把主要時間都放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上,平時給小學生布置大量的習題進行強化訓練,忽略了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小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語文教師的德育觀念淡薄,認為德育教育可有可無,當課堂教學有剩余時間的時候就匆匆的講幾句,當課堂教學沒有剩余時間的時候就把德育教育拋之腦后。這樣的教學方式造成了小學生發展不均衡,使小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阻礙了小學生的長遠發展。而且語文教師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內涵,德育教育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違背了語文教育的宗旨。
由于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高有低,在開展德育教育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語文教師選擇的德育教育內容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毫無關系,小學生從中學不到知識,而且還會誤導小學生,白白浪費課堂教學時間。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從網絡上下載現成的德育資源,有很多內容都不適合小學生學習,而且與學生的實際水平不符,語文的人文性特征體現不出來。還有的小學語文教師設計的德育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脫節,沒有與課文進行銜接,小學生無法獲取到良好的德育信息。
德育教育并不僅是給小學生灌輸德育內容,還要求教師建立德育反饋機制,從小學生的德育活動中總結經驗教訓,促使小學生更好的成長。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制定詳細的反饋機制,使得德育教育不完善,不能夠對德育進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使得小學生對枯燥的德育教育模式感到厭煩。當發現小學生存在德育方面的問題后,語文教師沒有及時的給予指導和糾正,使得小學生依舊沿用錯誤的思想和行為,不利于進行下一步的德育教育,應該成為語文教師深思的課題。
一、樹立德育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可供進行德育教育的資源也非常多,教師要轉變傳統思想意識,樹立正確的、現代化的德育教育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德育教育風格,促進小學生的長遠性發展。教師要避免德育流于形式,要制定德育實施策略,開展主題式的德育活動,讓小學生從人文、愛國、思想、情操、行為等方面得到教育,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小學階段開展德育會影響小學生的一生,教師要提高教學水平,選擇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內容,創設輕松、愉悅的德育氛圍,培養小學生的道德素質。德育是需要逐步進行滲透的,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差異,設計層次性的德育教育目標和內容,將語文教學的精髓傳遞給小學生,讓優秀的語文知識在小學生身上開出德育之花。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深入研究德育理論和實踐,多與其他教師交流德育心得,將德育自然地滲透到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去。
二、樹立德育學習榜樣,實施思想教育
小學生的可塑性強,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品質,鍛煉小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在德育教育中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示范法加強教育,讓學小生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矯正自身的不良行為。德育的榜樣有很多種,可以是語文教材中的人物,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中國歷史上的人物,需要語文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使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記述了毛主席在沙洲壩時帶領戰士為鄉親們挖了一口井。教師要讓小學生向毛主席學習,能夠關心、愛護人民群眾,讓小學生初步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還要將德育與小學生的實際相聯系,現實中有些小學生不懂得分享,不愛參加集體活動,受到別人幫助以后不會感恩,教師要以毛主席為榜樣,激發小學生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教師還可以選擇社會當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或者優秀黨員等作為榜樣,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凸顯人文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較多,需要語文教師不斷的進行挖掘和探究,找準德育的切入點,明確德育目標,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本詩是盛唐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遠望思念親人和家鄉的名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先為學生講述王維的生平,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組織小學生進行配樂朗讀,感受本詩的感情基調,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再引出關于重陽節的詩句和故事,使小學生重視傳統節日,弘揚中國文化,感受家庭的親情,成為懂禮貌、有愛心的好學生。再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語文教師給小學生講述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感受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激發小學生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的理想,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長大以后為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語文教師組織小學生開展一場以“人應該如何成長”為主題的辯論會,凸顯語文課堂的人文內涵。
四、創新德育實踐活動,深化德育滲透
德育教育不應局限于理論知識,還要積極開展各類實踐活動,讓小學生運用德育思想去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深入滲透德育。德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教師要以滲透式德育為主,避免長篇大論或者空洞說教,保證每個小學生都能夠提高覺悟,完善自己的德行。講完小學語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后,教師要讓小學生知道當今時代仍然需要雷鋒精神,要做一個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人。可以開展“學雷鋒主題活動”,帶領小學生到敬老院去做義工,為貧困山區的小學生捐贈學習用品,到公園里或者廣場上宣傳環保知識等等,讓小學生明辨是非,懂得善惡美丑,德育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并軌。教師還可以利用國旗下的演講的機會,鼓勵小學生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重視對學生情商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小學生更加自信的面對社會的挑戰,為營造文明健康的育人環境奠定基礎。
五、建立德育反饋機制,檢驗德育成果
要想德育教育發揮實效,教師必須要結合德育實際,建立德育反饋機制,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要突出對德育主題化的考核,德育是一項常態化工作,從計劃到實施再到總結,都應該有系統化的體系,有條不紊的推進。語文教師要積極進行反思,查找德育工作中的漏洞,從而有針對性的改進和提升。其次要加強小學生對德育過程的了解,給小學生提供反饋的機會,語文教師可以建立教師信箱或者電子郵箱,小學生向教師請教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給予及時的解答,加深小學生的認知和感悟。再次要重視師生交流,小學語文教師要定期組織德育座談會,小學生和教師平等的進行溝通,使師生之間關系融洽,更好的檢驗德育成果。最后要建立學生德育檔案,將小學生的日常表現和思想情況記錄下來,等到期末的時候進行匯總,便于全面的掌握小學生的情況,形成學校德育特色,確保德育工作真正發揮作用。
語文是開展德育的良好載體,教師要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注重對小學生道德素養和審美觀念的培養,使小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和生活經驗,豐富小學生的文化情感,實現小學生的健康發展。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語文教師要充滿耐心和責任感,在德育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小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曉紅.淺談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與實踐途徑[J].課外語文,2014(5).
[2]馬存福.小學語文滲透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究[J].文理導航,2020(13).
[3]陳紅,陳瑛.小學語文滲透德育,為學生成人成才夯基[J].考試周刊,2016(29).
[4]安紹銀.小學語文滲透德育教學的實踐[J].小作家選刊,201530).
陸燕平,江蘇省張家港市港區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