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體教融合應是構筑起愛國的體育精神
叢芳瑤撰文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也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建立學生體育素養評價體系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如何用好體育素養測評以及未來的應用場景又有哪些?8月18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指導,光明網、上海市大學生體育協會、上海市中學生體育協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學生體育素養評價線上研討會舉行。來自上海、北京、蘇州、成都、武漢等五地的專家學者,圍繞“學生體育素養評價體系建立的重要意義以及體育素養測評未來的應用場景”主題,以連線的方式展開探討和交流,為推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提出多方建議。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呂韶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呂韶鈞教授在發言中說,教育是根本,不僅要留住我們的文化記憶,更要守住民族的根,護好民族的魂,這是當下的核心教育問題。延伸至現在的體育課,呂教授認為,我們自己本民族很多體育項目的價值還沒有被很好地重視起來和利用起來,例如我們的舞蹈、武術等項目。
由此,他指出,體育素養的形成,更多地是一種長期習慣的養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體育素養更多是要在精神層面上塑造學生,要真正提高孩子的核心素養,這才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延伸至體教融合,呂教授認為,真正的體教融合應是構筑起愛國的體育精神,這是我們所追求的“鑄魂”,要真正把我們的教育“鑄”進去,要把文化的主體性樹立起來,核心問題就是回歸文化坐標,守好民族根,護好民族魂,這才是偉大復興、文化自信的根本所行。
——據光明網
“雙減”好不好? ?家長最有發言權
孫小二撰文說,家長在一起,談論最多的自然是孩子。辦公室里的同事也是這樣,整天說得最多的是孩子學習。不過,“雙減”之后,大家的話題也轉變了——以前都是說被孩子作業弄得焦頭爛額,現在孩子的作業一般都能在學校做完,家長終于解放了。
“雙減”帶來的變化,家長最有發言權。“雙減”剛實施時,遭到了不少反對的聲音,一些家長甚至感覺孩子不培訓、不補習,似乎“天塌下來”,認為孩子以后學習肯定不行了,考大學沒希望了。由此陷入一種“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怎么辦”的焦慮之中。
這樣的焦慮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慣性思維,孩子學習是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而上各種培訓班、補習班是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二是對“雙減”政策實施缺乏信心,認為“雙減”不會長久堅持下去,就是一陣風搞搞形式,難以落地生效,最后孩子還是回到校外培訓機構。
長期以來,在教育功利思維的影響和校外培訓機構“販賣教育焦慮”的助推下,導致學生的課外時間被培訓班、補習班大量擠占,形成“培訓補習、學生負擔沉重、家長陷入焦慮、教育內卷愈發嚴重”的惡性循環。這種局面下大部分人都成為功利教育的受害者。
教育有其特定的自然規律,拔苗助長、題山試海等違背教育規律的形式,已經被證明不可持續、不能繼續。減負不僅事關孩子健康全面成長,也是關乎教育要培養什么樣人才的百年大計。從目前“雙減”實施的成效看,其“蝴蝶效應”正在顯現,學生學習負擔減下來了,家長也慢慢從焦慮中“解放”出來,教育也在向“教書育人”的規律回歸。
——據《北京青年報》
保護兒童權益要做到法不容情
據媒體報道,近日,深圳一對夫婦駕車帶著一雙兒女外出吃飯,回到家附近后,夫婦二人便去打牌,直到哥哥發現妹妹不見了,這對夫婦才意識到女兒可能被鎖在自家車內……等到該女童在車內被找到,已經生命垂危,盡管被緊急送醫,但仍不治身亡。
近年來,兒童被家人困在車內發生危險的事件頻繁發生。事故發生的原因有很多,有時是對兒童有監護、看管義務的家長粗心大意,將兒童遺忘在車內;也有時是一些家長心存僥幸,自認為只是短時間離開辦事,帶孩子一起怕麻煩,就將孩子留在車里;還有時是出現其他意外,如車未上鎖,兒童自行進入車內,又不小心將車門鎖死卻不會開鎖等情形。就媒體報道這起事件而言,無論具體原因為何,女童父母的疏忽是主因。造成女童死亡,父母難辭其咎,甚至應該依法受到法律制裁。
既為人父母,就必須承擔起相應撫養、監護之責,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為法律所保護的平等主體,孩童的生命權益亦不允許被任何人侵犯,即便是疏忽大意的親生父母。此時此刻,父母的法律罪責,不能被自我諒解所減輕或者抵扣。保護兒童權益,必須堅持法治,做到法不容情。(作者:金澤剛,系同濟大學法學教授)
——據《光明日報》
(以上信息選自有關媒體,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