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登順
[摘? ? 要]德育是中小學教育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無論是在學校方面還是在教師方面,都需要加大對于相關問題的重視程度,本文就從學校現階段德育工作的開展現狀出發,提出了中小學德育的四平臺與四內核,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四平臺;四內核
多年來,人們習慣與把“道德與法治”與“思想政治”合稱為德育課程。其實,學校德育僅靠德育課標、德育課程、德育教材、德育課堂還是很難達成德育目標的。中小學德育是一門全方位的課程,它不僅是一門學科課程,也是一門滲透其他學科和與學校各項工作緊密相連的全納課程,更是涉及學生學習、生活、活動、行為等方方面面的課程,其最終目標是內化學生的思想行為,實現知行合一的目標。
一、中小學德育的四個平臺
(一)組織閱讀——自我教育
閱讀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事,也是中小學德育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分內事。因為閱讀是學生實現自我教育最主要渠道。閱讀不僅能使學生增長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因為什么是做人的道德與準則,怎樣為人處世,什么是真善美在好書中全都有。好書學生都喜歡閱讀,因為書籍能把為人處世的道理蘊含和滲透在生動的故事和內容中,而不是簡單說教。閱讀是對教材內容有效的補充。閱讀不僅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而且還是“學生不出門,能懂天下理”。可惜的是,當下中小學生的主要精力在于課堂學習,在于作業,在于應付上級檢查和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活動,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更不用說在學校里有大量時間泡在圖書室、閱覽室里。很多學校“書香校園,翰墨飄香”的理念停留在口號上,學校圖書室(館)、閱讀長廊往往僅僅是一種擺飾。為此,學校要努力打破這一束縛,做好學生閱讀工程。首先要從學生年齡出發,安排好不同年級,甚至不同性別應讀、必讀和鼓勵閱讀書目。其次,教師要上好閱讀指導課,盡早讓學生掌握好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最后,要給學生留出大量閱讀時間,組織學生集體閱讀。同時做好學生的課外閱讀管理工作,家校聯手開展好讀書交流、分享、評比活動,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二)開展活動——團隊精神
時代召喚英雄,但更需要優秀的團隊。將來沒有人能依靠一己之力獲得某項事業的成功,唯有依靠團隊的力量,依靠眾人的智慧,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從小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標志,也是為將來走出校門適應社會而生存和發展的前期準備。團隊精神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并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團隊精神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在組織活動過程中做好責任分工,重要任務鼓勵毛遂自薦,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分工合作。二是謙讓。組織得再嚴密的活動都還是會存在疏漏與不公,所以在活動中要體諒活動的組織者,在活動中學會謙讓,避免疏漏和不公而造成不愉快。在遵守規則,信守諾言的基礎上,為集體分憂,為他人分憂,謙讓而主動擔當責任。三是責任。活動的成功除了有效合作,還要人人盡力,個個盡心,這也是責任心的具體表現。要克服“出勤不出力”“幸災樂禍”等逃避責任的不健康心理。四是投入。投入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沒有積極心態是很難組織好活動的。組織活動過程中要關注儀式,增強學生的儀式感,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感和主人翁心態。尤其是當下,學生很容易因沉湎于網絡“兩耳不聞窗外事”,與人少接觸、不交流,對集體活動消極怠慢。
(三)才藝表演——心智發展
學校要努力為學生提供才藝表演機會,為學生才藝表演搭建平臺。不僅為學生創設才藝表演機會,還要做到活動面向全體學生。才藝表演是鍛煉學生心智、發展學生心智的最有效渠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里的“功”就包括心智的成長過程。才藝表演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能提升自我認識,發掘自身潛質,能從小幫助學生明確: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從而從小樹立既定目標,樹立崇高理想,并為理想、目標做出不懈的努力。逐步消除連高考志愿都由家長一手包辦的怪象。
(四)行為訓練——規范意識
學校德育是一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課程。內化于心,不是聽懂了就能內化的,外化于行也不是光有覺悟就解決問題的。它們之間是一個認知與行為不斷互動而深化的過程,也就是離不開長期的行為規范訓練,最后才做到知行合一。很多情況下,學生明明知道這樣做是違規違紀的,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再如,不規范行為時不時地反彈,就是沒有內化于心的具體表現。所以,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要強化行為規范的長期訓練,制定好行為公約,如坐姿、站相,學習、行走等。要制定學生一日常規、課堂常規、集會常規、活動常規等,并常抓不懈。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切實做到“少講道理”。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就是運用少講道理多引導行為的方法,如以前農村過年過節殺豬、殺雞等都在清晨孩子起床前,就是為了避免孩子看到血腥兇殘的一面。又如,小孩玩火晚上要尿床的,端午前后不能赤腳,赤腳腳會被蟲蛀的(這段時間病毒、細菌多)等。盡管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雖然不宜采用“善良的謊言”的形式做法,但其中不是講大道理,而規范孩子行為的思維精華還是可取的。事實上,規范行為還是倡導道德、法治、安全、進步的基石。行為規范是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的重要內容,學校德育要從規范起步。
二、中小學德育的四個內核
(一)愛心——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愛心是人的天性——純潔、善良。愛心培養要從具體的小事做起,如愛長輩、愛父母、愛兄妹,愛一草一木、愛萬事萬物,從愛心的眼光觀察自然和社會,用愛心的胸懷擁抱世界。但愛心教育不能滿足于僅有天性的那份愛心,因為天性的愛心是基礎的和脆弱的,是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和誘惑所擺布和擊垮的。愛心的核心概念是奉獻。學校德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愛不是索取,而是通過奉獻來體現。要讓學生能夠自覺地愿意為他人、社會、科學、事業、家庭做出奉獻。奉獻還需要有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能力。“愛你不容易”,愛心要為奉獻而努力奮斗,這才是愛心的真諦。
(二)正義——原則
正義的本義是公正的、正當的道理。引申為對政治、法律、道德等領域中的是非、善惡做出的肯定判斷。作為道德范疇,與“公正”同義,主要指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正義感與愛心一樣有天生具備的人性,同樣需要后天的培養,正義很多時候表現為對事物和行為做出的是非判斷以及所采取的相應行動。正義感需要呵護和培養雙管齊下,如果不注重從小的培養,也許連天生帶來的正義感也會消失殆盡。但正義不是沖動和莽撞,要在呵護學生天性的正義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理性地維護正義。正義要以維護道德和法治為前提基礎。打抱不平、愛憎分明、維護尊嚴、同情友善等正義行為要以不違反道德、法律和傷害正常利益為前提。
(三)分享——境界
分享,是指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行使。分享包括共享,共享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分享不僅是以團隊精神和他人意識為前提,更是一種大公無私境界的表現。一是互助行為。學會分享首先要從小幫助學生建立助人為樂的思想,當別人遇到困難時要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急人所急,使助人為樂成為學校生活的主旋律,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好風氣。 二是物質共享。 當有好吃的好用的要學會與人分享。比如,家長出差外地買回來點心、水果等不能一人獨享,要教育孩子學會“孔融讓梨”,從小學會尊老愛幼,孝敬長輩,學會與他人共享。三是成果分享。當自己取得某項成果或遇到某件高興的事,不能秘而不宣,孤芳自賞地竊喜。而應該在第一時間把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高興事告訴家人,告訴老師、同學,讓更多的人分享你的成果,你的榮耀、你的喜悅。如有的孩子青春期叛逆問題嚴重,有的甚至與父母勢不兩立,這背后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從小培養孩子樂于交流,樂于分享的良好習慣,叛逆嚴重的孩子往往不與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也是奉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分享不僅在表現物質層面的,還包括信息、精神層面的分享。樂于分享是一種人格境界。
(四)真誠——方法
真誠,是指真心實意,坦誠相待而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真誠也是個人文學描述性詞語、用以形容人格。以誠學習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以誠交友無友不交。真誠能夠使我們廣結善緣,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能夠締造幸福美滿的人生。真誠是人格的底線也是人格的上線,真誠是愛心、正義、分享的底色,一旦離開真誠它們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學校也要建立誠信機制,做到誠信全覆蓋。制定學生失信記錄制度和消除失信記錄的條件與要求,并建立誠信負面清單,創建學校誠信環境,使學生一入校園就進入誠信的良好環境中,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誠信的熏陶、感染和內化。并與家庭共建學生誠信盟約。再說,真誠、誠信還是避免學生成人之后犯罪和貪污腐敗的預防針。人生只有真誠、誠信了,才無后顧之憂。
中小學德育是一個外形(平臺、行為)與內核不斷互動的過程,也是一種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結果。只有做到外形與內核的步調一致,和諧共進,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知行合一,實現學校德育工作升級轉換。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