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兩會作為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報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媒體、新技術的背景下,新聞媒體對全國兩會的報道始終在尋求著創新與突破。央視網特別推出的融媒體節目《兩會你我他》以“對話”理念為創新思路,受到了廣泛關注與好評。本文以對話理論為視角,以該節目為對象,分析其在新聞報道中如何實現對話,以期為新聞節目的創新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對話;兩會報道;《兩會你我他》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9-0044-03
全國兩會作為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報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媒體、新技術的背景下,新聞媒體對全國兩會的報道始終在尋求著創新與突破,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報道技術與手段再升級,打造“交互性”“沉浸式”報道;報道話語多元化,遵循“故事化”“簡單化”原則;構建“雙向互動的交互型新聞報道”[1]。近年來,“對話凸顯”成為全國兩會報道的新特征,強化對話傳播無疑是全國兩會報道的特色與亮點。
《兩會你我他》是央視網在全國兩會期間推出的融媒體特別節目,由三個傳統媒體與央視新媒體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圍繞全國兩會及社會熱點進行深度解讀和探討。節目畫面以四視窗的形式將四個傳播主體同屏播出,并且在每個直播間分別邀請了不同領域的嘉賓共話兩會。同時,網友通過掃描屏幕下方的二維碼即可互動留言。《兩會你我他》以“對話”為節目創新理念,聚合多元對話主體、打造多個對話圈層、呈現平等對話,受到了廣泛關注與好評,為新聞節目的創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對話的內涵及對話理論視角
對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與溝通的一種方式,也是由敘述者敘述的發生在人和事物身上的有時間持續活動過程的事件。在哲學上,對對話的研究貫穿著人類發展的思想史,可追溯至古希臘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對話作為一種理論,則始于20世紀,以馬丁·布伯、伽達默爾、巴赫金等學者的對話哲學觀念為基礎初步形成。馬丁·布伯在當代語境下開創性地提出對話哲學,認為“吾-汝”才能保持真正的對話。伽達默爾的“對話”理論蘊含在其哲學詮釋學中,“文本的理解和詮釋過程實際上是作者和讀者兩個主體之間圍繞文本而展開‘對話’過程”[2]。
巴赫金將對話從哲學領域延伸到人文社會學科,他是第一個全面、系統地闡釋對話理論的學者。在對對話概念的界定上,巴赫金認為對話不僅是“人們面對面的、直接的、發出聲音的言語交際”[3],同時還是“處于不同的時代與地域的主體所產生的生言語交際”[4]。在傳播學上,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成為傳播學的重要思想和理論資源,尤其是在“交流和媒介問題”上,巴赫金的思想為理解傳播和思考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價值。
二、對話凸顯:兩會報道的新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已有學者將新聞視為一種對話,認為其具有促進“平等協商、相互理解、求同存異、互相糾正和補充”的功能,而兩會報道作為“下情上達、上情下傳、彼此溝通”的新聞實踐,體現了對話的基本精神。賀蕾在其博士論文中梳理了全國兩會報道的演變進程,得出全國兩會報道經歷了從獨白到對話的轉向,并提出對話逐漸成為全國兩會報道創新的趨勢[5]。
近年來,在全國兩會報道不斷尋求創新與突破的背景下,對話式傳播成為全國兩會報道時間創新的新思路。學者段樂川、李莎莎在研究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實踐機制上,發現在5G、視頻交互等傳播新技術的加持下,“聚力對話傳播,傾力交互傳播”[6]成為全國兩會報道的鮮明特征,并且提出在未來的全國兩會報道實踐上對話式傳播的作用會更加重要。靖鳴和朱彥丹站在與受眾互動的角度上,提出“突破傳統敘事模式,與受眾平等有效對話”是全國兩會創新出彩的重要途徑[7]。欒軼玫、謝直佑通過研究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的模式,發現“以對話的形式與語態進行傳播,更容易取得受眾信任、提升傳播效果”[8]。
三、對話理念:《兩會你我他》的創新
(一)對話參與者:多元主體?平等參與
馬丁·布伯在后現代語境下提出對話哲學,其認為一種平等“吾-汝”關系和彼此之間“敞開心扉”,才能保持真正的對話[9]。哈貝馬斯則從人與人之間的互主體性關系出發,指出在交往行為發生時,交往雙方具有平等地位,且重視對話過程中的互動交流,以達成理解與認同[10]。《兩會你我他》在每期節目中邀請不同領域的嘉賓,將之聚合在同一對話場域,不同的對話主體就同一議題發表看法與意見,構建出平等的對話關系,同時多元對話主體的互動也形成了多個對話圈層。
1.傳者與受者的平等對話關系
新媒介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給新聞媒體的實踐帶來了深刻的改變,其為大眾提供了多元的表達渠道,模糊了傳者與受者的界限,“媒體獨白”的地位被改變,取之以“人人皆為傳播者”,傳者與受者平等對話的地位得以確立。《兩會你我他》在節目的設計上始終秉持“平等對話”的傳播理念,充分運用新聞手段和媒體渠道,構建雙方平等的對話關系,營造理性的對話氛圍。
以2021年《兩會你我他》第三期節目為例,其主要圍繞著“就業創業”這一民生問題進行討論。在四個演播室中,節目分別邀請了媒體特約評論員、外國嘉賓、新媒體創作者及創業青年并給予他們充分的表達空間,形成了主持人與嘉賓“你來我往”的交流模式。平等的傳播姿態、多元的對話視角使節目能更好地關注民生、反映民情、體現民意,受到網友的廣泛好評。此外,節目主動拓展和提供表達渠道,吸引更多網友作為對話的主體參與到節目的互動中來。
2.打造多圈層對話,彰顯報道的變化感和層次感
《兩會你我他》在整體的節目策劃上,設置了傳統媒體央視新聞頻道、國廣環球資訊廣播、央廣中國之聲與新媒體央視新聞四個直播間,主要邀請節目嘉賓、評論員,以多元視角看全國兩會,同時遠程采訪、搜集民意以及回應網友,在拓展了節目覆蓋面的同時,打造了多圈層的對話模式。
從內在結構來看,節目以四個平臺的四位主播的導語、提問和小結為主要對話層,且貫穿節目始終。而在節目進行中,則聚合了嘉賓、特約評論員、代表委員及實時互動的網友多個對話主體,形成了多個次要對話層,使得報道層次分明,同時將問題解釋得清晰、深入。此外,在外在結構上,融媒體平臺的加持使得節目在視覺和節奏的呈現上富有變化的美感,節目本身除了四個演播室的對話場域之外,還涉及多個對話空間的展示,如針對不同網友的外景采訪。

(二)對話形式:眾聲合唱?自由表達
巴赫金是第一個全面、系統地提出“對話”理論的學者,他認為對話性是話語的本質屬性,對話性的表現形式有雙聲和復調[11],前者指微型對話中兩個聲音的“對話碰撞”,而后者則強調了不同主體以平等的地位發表自己對世界的思想與看法,每一種聲音都可以被聽見,形成“眾聲合唱”。此外,巴赫金在《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歷史詩學概述》中提出狂歡化理論,倡導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交流。《兩會你我他》在節目形式上,消弭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對話主體處于同一時空自由交流,形成了“狂歡式”的對話。此外,多個主體圍繞著特定議題表達自身的看法與觀點,與新聞傳播所倡導的“多音齊鳴”的價值理念相契合。
1.對話時空:傳者與受者同時在場
巴赫金認為對話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兩個表述即使不處于同一時空,但只要在其內涵上加以對比就會顯現出對話關系。但倘若對話主體同處于相同時空,他們的“相遇”則會產生直接的“對話碰撞”,從而實現更具交互性、層次更深的對話關系,建立完整的對話回路。《兩會你我他》在報道手段上采用融媒體技術,將不同主體納入同一對話場域,創新對話場景。
節目設置上,首先以四視窗的形式將四個演播室同屏播出,實現了“共同在場”和“共時在場”。其次,節目根據相應話題的回答主體將畫面全屏切出,在一期節目中呈現了人大代表的現場采訪、記者的街頭采訪及新聞人物講述自身的故事等場景,對特定的主體進行剖析、熱議。最后,節目通過微信、微博及“兩會朋友圈”吸引各階層、各領域的群體與節目即時互動。這種打造“共同在場”和“共時在場”對話場景,提升了節目的傳播力、影響力。
2.“復調式”對話
巴赫金復調理論在于強調對話的平等性、獨立性以及對話的不可完成性,即不同主體在開放的對話空間中各抒己見,實現思想和觀點的流動。這種“復調式”的對話一改過去以傳播者為主導的“獨白型”傳播模式,受眾亦能成為對話的參與者,就特定議題展開交流、討論,促進了大眾對相關問題的理解,使報道本身更具“內在說服力”。《兩會你我他》在節目策劃上,立足高度與廣度[12],將不同階層、領域的群體聚合到“意見場”,呈現出“眾聲合唱”的對話形態。
在2021年《兩會你我他》的第三期中,節目以社會熱點問題“就業創業”為主題,首先采訪了全國多地的畢業生、留學生和創業者,反映了疫情背景下就業壓力大、人才短缺和資金困難等問題。其次,節目還展示了部分網友的留言,如高級技工就業不穩定、技術型工人短缺等問題。再次,節目將畫面切回演播室內,邀請自媒體創作者、青年創業家以及外國嘉賓談自身的就業創業經歷和看法。最后,節目通過對代表委員的對話以及對新規新政的解讀和探討,做到了“下情上達、上情下傳、彼此溝通”。
(三)對話意義:內容交流?形成共識
對話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在后現代語境中早已超越傳統的意義,成為不同領域學者研究的理論與視角。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傳播也是一種對話,其通過溝通與互動最終形成一種“共識性”的認知。哈貝馬斯提出交往行為的概念,認為其“主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語言和對話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一致”[13]。巴赫金則認為,“共識乃是一個最為重要的‘對話范疇’,‘共識性對話關系’是一切對話的終極目的”[14]。
全國兩會報道作為溝通對話與協商民主的重要實踐途徑,始終以“下情上達、上情下傳、彼此溝通,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為目標。《兩會你我他》的另一個創新之處就在于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對話平臺,將不同主體聚合在這個“意見場”中,通過充分、深入溝通與交流,最終形成“共識性”認知。如節目中不同階層、領域的相關群體對“就業創業”這一議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共享他們對所討論話題的認知,最終對國家所施行的就業創業政策形成深刻的認同。
四、結語
在以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媒體為主體的新型媒介和傳播生態的語境下,新聞傳者與受眾界限變得模糊,新聞生產也由傳統的單向傳播演變成雙向乃至多向互動。在此背景下,有學者提出“對話新聞學”的理念,即“新聞是記者與其報道對象之間相互對話和溝通的產物,也是不同話語和立場相互沖突、調和與協商的結果”。《兩會你我他》這檔融媒體節目將“對話”作為新聞報道的理念,是對全國兩會報道創新的一種嘗試,其將傳者與受者置于平等的地位,并使之聚合在同一對話空間自由、理性地表達,最終構建出“共識性”認知,同時提升新聞報道本身的傳播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靖鳴,朱燕丹.全國兩會報道:與受眾對話共舞的大眾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5(4):9-13.
[2] 彭啟福.對話中的“他者”——伽達默爾“詮釋學對話”的理論批判[J].哲學動態,2007(3):60-64.
[3] 王永祥,潘新寧.對話性:巴赫金超語言學的理論核心[J].當代修辭學,2012(3):40-46.
[4] 巴赫金.對話、文本與人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77.
[5] 賀蕾.從獨白到對話:《人民日報》“兩會”報道演變研究(1978-2011)[D].上海:復旦大學,2012.
[6] 段樂川,李莎莎.兩會云報道:創意、精準、對話和交互[J].新聞戰線,2020(12):43-45.
[7] 靖鳴,朱燕丹.全國兩會報道:與受眾對話共舞的大眾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5(4):9-13.
[8] 欒軼玫,謝直佑.云傳播——兩會固態報道的模式創新[J].傳媒觀察,2021(4):26-33.
[9] [德]馬丁·布伯.我與你[M].陳維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4.
[10] 李欣人.傳媒互動觀念的重塑:哈貝馬斯交往理論探賾[J].國際新聞界,2010,32(12):37-42.
[11] 王永祥,潘新寧.對話性:巴赫金超語言學的理論核心[J].當代修辭學,2012(3):40-46.
[12] 黃瑨.試析《兩會你我他》的融媒體創新[J].電視研究,2020(8):77-78.
[13] 李欣人.傳媒互動觀念的重塑:哈貝馬斯交往理論探賾[J].國際新聞界,2010,32(12):37-42.
[14] 瓦列里·秋帕,劉錕.共識性對話——論巴赫金對話理論之元語言特質[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0(5):142-147.
作者簡介 胡旋,碩士,研究方向:對話新聞、新聞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