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麗,朱 丹,李虹霖,程麗麗,龔 婷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湖北430030
先天性巨結腸(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一種常見的小兒腸道疾病,目前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方式[1]。由于患兒病變腸壁神經節細胞缺失,腸道蠕動、收縮功能減退,致使大量糞便、積氣淤滯在腸管內,造成腹脹、排便困難。結腸灌洗作為術前腸道準備中的最基本治療措施,能夠清除糞便,減輕腹脹,縮小擴張段,術前高效的腸道準備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2]。一方面患兒年齡小,認知行為缺失;另一方面結腸灌洗操作是將肛管插入直腸進行回流灌洗,明顯的異物感降低了患兒舒適度,致使結腸灌洗耗時、費力、難度大、效果差[3]。中醫艾灸因其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在促進腸道蠕動、早期排氣領域取得較好的效果[4-5]。本研究分析中醫艾灸輔助結腸灌洗在先天性巨結腸術前腸道準備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小兒外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先天性巨結腸擬行手術治療的患兒,依據住院時間分為對照組(38例)和觀察組(40例)。納入標準:①經鋇劑灌腸、直腸黏膜活檢、直腸肛管測壓等檢查確診為先天性巨結腸患兒,并進行手術治療;②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兒年齡≥6個月。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腸道畸形;②合并腸炎或其他腸道感染者;③嚴重營養不良;④無法耐受本項研究治療方式,對研究藥物過敏者,或皮膚疾病者。將2019年1月—2019年6月的38例患兒作為對照組,2019年7月—2019年12月的40例患兒作為觀察組。兩組患兒及主要照顧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及主要照顧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結腸灌洗方法
1.2.1.1 對照組
采用傳統的結腸灌洗護理方法。行結腸灌洗之前專職護士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告知目的、注意事項、飲食要求及家屬的腹部按摩方式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專職護士給予溫生理鹽水行結腸灌洗,每日1次,具體灌洗量根據患兒大便性狀決定,如為糞石、泥漿樣大便灌洗量可接近于灌洗總量(65~300) mL/kg。
1.2.1.2 觀察組
采用神闕穴艾灸輔助結腸灌洗護理措施。組建術前中醫艾灸護理小組。 護士長擔任組長,小組成員由本科主治醫師、中醫科醫師、營養師、專職護士和患兒家屬共同組成。主治醫師負責對灌腸過程中出現的治療性問題和疑難問題進行解答;中醫醫師負責結腸灌洗前對患兒病情進行評估,給予艾灸指導;營養師負責評估患兒術前的營養狀況,并根據情況進行階段性飲食方案調整;專職護士熟練掌握艾灸與結腸灌洗操作,并及時反饋效果;患兒家屬負責記錄患兒腸道蠕動、肛門排氣及飲食情況;護士長負責各學科交接與溝通工作,協調解決術前腸道準備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定期組織小組成員對此方案的實施進行PDCA分析,進一步優化方案的實施。本小組成員均通過艾灸理論知識和技能演示兩方面的培訓及考核。
艾灸輔助結腸灌洗治療方案的實施。由研究者查閱相關文獻,參考已有的研究,并在主治醫師與中醫醫師的指導下,對結腸灌洗前患兒神闕穴進行艾灸。①制定方案。由小組成員根據患兒病情和檢查結果,共同制定艾灸使用方案,包含艾灸作用部位、時間、方法、頻次,是否存在不良反應;結腸灌腸時間、灌腸液入量、肛管插入深度、灌腸液排出量及性質。專職護士依據治療方案對患兒進行穴位艾灸與結腸灌洗,并詳細記錄監測結果。②實施步驟。專職護士在床邊評估患兒腹部皮膚是否完整,有無破潰、紅腫等;患兒最近1次排便時間,是否進行輔助排便及輔助排便方式;再次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取得配合后,由專職護士調節好室溫,根據醫囑將溫灸器置于神闕穴位點上方,并放置2層或3層毛巾,再將點燃的艾條火頭朝下放進艾灸盒置于毛巾上,透過通風孔移動灸盒位置,調節艾灸溫度,1次/日,每次10~15 min,至皮膚紅暈為宜。同時觀察患兒有無胸悶、心慌、暈厥、皮膚瘙癢、刺痛、水皰等不良反應及腹部腸管蠕動情況,是否有肛門排氣,并書寫護理記錄。對于腸蠕動欠佳的患兒可根據治療方案適當延長艾灸時間5~10 min,施灸過程中,如患兒感覺不適,終止施灸及時通知醫生對癥處理。艾灸結束后將患兒移至灌腸室,取舒適體位,指導患兒家屬進行腹部環形按摩,采取聽音樂、播放視頻等分散患兒注意力以促進對結腸灌洗操作的配合。
1.2.2 評價方法
由專職護士根據每次灌腸的實際情況記錄并收集。①灌腸時間。每次灌腸所需時間之和/灌腸次數(每次灌腸時間指開始灌腸至灌出液清亮的時間,如不能清亮則按灌腸液150 mL/kg進行灌腸所需時間計算)。②灌腸效率。以灌腸液所帶出的腸內容物量為灌腸效率指標,即(每日灌腸平均出量-每日灌腸平均入量)/每日灌腸平均入量[6]。③術中腸道清潔度。由主治醫師通過手術中所見腸腔清潔度來評定,分為優、良、差3個級別。優:腸腔內清潔無糞水;良:腸腔內有微量糞水;差:腸腔內有少量糞水。④由責任護士采用自制的住院病人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包括病室介紹、知識宣教、護士態度、護士操作技術和總體感受等方面,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評分,對應的分值分別為10分、8分、6分、4分、2分。最高為100分,最低為0分。通過預調查,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9,可以用于病人的滿意度研究[2]。


表2 兩組患兒術前灌腸時間、灌腸效率比較

表3 兩組患兒術中腸道清潔度及患兒家屬對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結腸灌洗是先天性巨結腸患兒術前腸道準備最重要的治療措施,彭先美等[7]指出,對先天性巨結腸患兒術前腸道準備的器材、體位、方法、灌腸液等已進行了改進與探索,在提高灌腸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達不到滿意的效果。如何進行高效的結腸灌洗,提高患兒的舒適程度成為護理工作的重點。現代醫學認為艾灸產生的藥物刺激及光、熱物理特征時不僅激發人體免疫功能,還促進胃腸道血液循環,增強胃腸道運動功能,進而促使早期排氣、排便[8]。中醫學認為神闕穴有回陽固脫益下元、調腸胃作用,中脘穴對胃腸功能也有健脾胃、助運化、補中氣、安神等調整功效,當刺激之可促進胃腸運動[9]。神闕穴艾灸通過溫熱效應作用于腹部時能穿透皮膚腠理,有利于藥物滲透至腸腔,刺激腸道神經,促進消化液分泌,引起腸壁收縮,從而促進腸蠕動恢復[10-12]。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術前灌腸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灌腸效率高于對照組。原因在于神闕穴艾灸促使腸管蠕動增加,配合結腸灌洗治療時,加快腸腔內糞便、積氣的排出,縮短了患兒結腸灌洗的時間,提高了灌腸效率。
由于大便不能順利排除,患兒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腹脹,甚至部分伴有腹痛、喂養困難;結腸灌洗時,若腸管內積糞不能順利排出,灌洗耗時長,會增加患兒哭鬧頻次,患兒家屬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家屬術后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用神闕穴艾灸輔助結腸灌洗不僅縮短術前腸道準備時間,提高了灌腸效率,同時也減輕了患兒家屬的不良情緒。究其原因:①灸法屬于中醫學內病外治法,具有通絡、行氣、化瘀活血功能,其操作方法簡便,易于患兒及家屬接受;②治療方案實施后,有效排出了患兒腸道內大量積糞、積氣,減少了患兒的哭鬧頻次,部分患兒在結腸灌洗過程中可入睡,高效的結腸灌洗增加了患兒家屬術前腸道準備的信心;③患兒家屬全程參與方案的實施,對術前腸道準備及術后功能恢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減少因知識缺乏導致的焦慮與擔憂,術中腸道清潔度的提高也為患兒術后康復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神闕穴艾灸輔助結腸灌洗可提高腸道準備效果,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中醫艾灸在促進腸道蠕動、肛門排氣中起著重要作用。本研究中由于樣本量有限,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