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向芹,焦 巧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在高職院校,《茶藝》這門課程是學校旅游類專業的文化通識課程。在《茶藝》這門課中,包含了很多和茶藝有關的知識,比如說茶藝的鑒賞、飲茶、茶藝文化等內容。在高職院校,這門課程計劃使用36個課時來進行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對茶藝的掌握,讓學生達到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的水平。
茶藝師的職業定義是指在茶藝館、賓館、酒店以及茶室等從事茶藝藝術服務的人員,國家職業標準分為了以下幾個等級: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四級)、高級(三級)、技師(二級)、高級技師(一級)。現階段,最新的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于2019年1月公布,這一標準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為依據,嚴格遵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編制技術規程(2018年版)》有關要求,以“職業活動為導向、職業技能為核心”為指導思想,對茶藝師的職業活動內容進行了詳細描述,并對等級從業者的技能水平和理論知識水平進行了明確規定。
在《茶藝》這門課程中,中國茶藝文化中的美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起到銜領整門課程的作用,這一板塊計劃使用5個課時來進行教學。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了我國茶文化的起源,并詳細闡釋了我國茶道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在整個茶文化中,中國茶藝文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要想使得我國茶藝文化可以順利傳承下去,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滲透茶藝美學觀念,從而有效提升整門課程的教學效率,提升高職學院學生的職業素養。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同時也是茶葉種植大國。我國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環境是十分適宜茶樹生長的。在我國茶葉種植的發展過程中,慢慢形成了一個集中的茶區。這一部分課程的教育目標是讓學生能充分了解到我國茶葉的主要產地和產量,以便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給客人介紹茶葉產地的知識,計劃使用6個課時進行教學。學生通過這部分教學內容的學習需要重點掌握四大茶區的知識,四大茶區分別是江南、江北、華南和西南茶區。
茶葉的分類以及茶葉加工工藝這一部分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可以充分的掌握我國不同的茶葉體系,并對加工工藝有初步的了解,這一板塊的內容計劃使用6個課時進行教學。教學的重點內容主要如下:在茶葉體系中,不同的分類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種類的茶葉。首先,按照制造方式來劃分,可以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以及黃茶等。按照發酵方式來劃分,可以分為不發酵茶葉、半發酵茶葉、全發酵茶葉以及后發酵茶葉等;按照再加工方式來劃分,可以分為速溶茶以及緊壓茶等;綠茶按照干燥方式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蒸青、炒青、烘青以及曬青這幾個種類。紅茶又被分為了小種紅茶、紅碎茶以及工夫紅茶等,學生還需要辨析枸杞茶并不屬于茶類。通過對茶葉分類知識進行詳細學習,可以讓學生充分的了解不同的制茶工藝和茶葉的分類,學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熟練的根據茶葉的特點說出茶葉的產地、類別以及加工工藝等,給予客人優質的服務。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所以,對學生來說,重點學習茶具知識,可以加深對茶具之美的感知,這一板塊的內容計劃使用6個課時進行教學。本部分教學內容的重點就是讓學生熟悉各種茶具,并且分清楚不同茶具的實際用途,為之后的茶藝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重點如下:教師要向學生重點介紹茶具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在西漢時期,茶具一詞出現,直到唐朝時期,各種茶具的制作工藝得到了空前發展,直到宋代,茶具制作工藝達到頂端。宋代以五大名窯為名,分別是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會結合不同需求生產出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瓷器,本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還包括對這五大名窯的介紹,學生需要重點掌握這些知識。在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藝是非常高超的,受到廣大愛茶人士的喜愛;明代景德鎮的瓷器以及在宜興地區生產出來的紫砂陶是十分流行的;在清代,蓋碗茶十分受百姓的歡迎,在蓋碗茶中蘊含著一些茶文化知識,如“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在實際的茶具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重點介紹不同種類的茶具,如紫砂壺、青瓷茶具、白瓷茶具以及玻璃茶具等,學生通過學習對茶具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泡茶這一部分的內容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藝,這一板塊的內容計劃使用4個課時進行教學。在這部分的教學中,重點是要讓學生掌握泡茶的水溫、時間以及差量。讓學生認識到差量和水量以及個人對濃度的偏好以及茶壺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水溫和所泡茶葉的種類有關,至于泡茶時間則和不同茶葉的特性以及茶藝表演有關。
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是比較繁雜的,學生要學習到的茶藝知識點很多,計劃使用9個課時進行教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如下知識點:不同種類茶葉的茶藝,比如說紅茶茶藝、黃茶茶藝、綠茶茶藝、白茶茶藝、普洱茶茶藝以及花茶茶藝等。與此同時還需要掌握不同種類茶葉的沖泡方式,讓學生學習不同地區的民俗茶藝,增長學生的茶藝見識,對于有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單獨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茶藝授課,從而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學生茶藝素養的有效提升。
在開展《茶藝》這門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開發運用工作手冊式活頁教材,這種教材形式是比較新穎的,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活頁教材上合理的將課程重點內容安排上去,每一張活頁上都會有這節課需要學習的重點知識,學生能對這節課即將學到的知識一目了然,有個大概的認識,這樣能有效提升《茶藝》教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學生的茶藝綜合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
對于高職學院的學生來說,不僅要學習這些茶藝理論知識,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多進行實踐,才能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工作當中去。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對學生進行茶藝教學實踐,組織一些茶藝活動或者是茶藝表演,讓學生都參與到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能鞏固在課堂中所學到的茶藝知識,為之后的茶藝工作打下好的基礎。教學重點內容如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茶藝中的各種禮儀,以及泡茶技巧,讓學生親手進行茶葉泡制的工作,在實踐活動中來鞏固茶藝知識。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消費觀念以及消費偏好正在轉變,高職院校的茶藝課程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調整,與時俱進增添一些現代茶藝知識,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整個茶藝課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提升整個茶藝課程的教學效率,具有積極深遠的意義。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高職院校的學生欠缺主動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也很容易走神,教師針對這樣的情況,需要吸取一些有效的教學經驗,對《茶藝》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上從頭講到尾,現如今,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教學工具來豐富課堂,比如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在教學到茶葉的分類和加工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和這節課相關的和茶文化相關的紀錄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過來,加深了對茶藝知識的印象,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小組的方式來完成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搜集和茶藝相關的知識在課堂上進行分享,不僅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茶藝知識也得到了積累。
綜上所述,在我國,茶藝文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喝茶,在生活中茶藝文化成為了人們進行交往的重要媒介。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培養懂得茶藝、會茶技的高素質人才。在《茶藝》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茶藝知識有了充分了解,并學會了基礎的茶藝技巧,熟知各類茶葉的產地以及特性,對不同種類的茶葉的工藝也有充分的了解。在現階段茶文化發展過程中,人們對茶藝的價值有了重新認識。高職院校為了有效實現茶藝教學目標,需要不斷的更新教學手段,創新教學理念,并加強實踐教學,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茶藝職業素養,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