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花 包曉燕
尿毒癥是各種慢性腎病發展到終末期的共同征象,患者腎功能嚴重受損,需予以腎臟替代療法進行治療,以維持其生命[1]。腹膜透析是尿毒癥患者常用腎臟替代療法,通過對患者腎臟功能進行替代,可實現對殘余腎功能的有效保護,但接受腹膜透析期間,患者容易出現容量失衡的情況,致使心血管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增加[2]。相關研究顯示,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中,約60.0%存在容量失衡,而容量失衡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腹膜透析患者主要死因之一[3]。因此,對老年尿毒癥腹膜透析患者實施護理時,臨床上強調展開水鹽攝入管理,通過規范限制患者的水鹽攝入量,可減輕容量負荷,使患者容量狀態得以改善。本院近年來將水鹽攝入管理應用于老年尿毒癥腹膜透析患者護理中,發現該方案在降低患者液體與食鹽攝入量、改善其容量狀態及提升透析充分性等方面效果顯著。
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醫院接受腹膜透析的86例老年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61~76歲,平均68.50±2.53歲;原發疾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5例,糖尿病腎病12例,腎病綜合征10例,高血壓腎病4例,其他2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62~76歲,平均69.01±2.47歲;原發疾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5例,糖尿病腎病12例,腎病綜合征9例,高血壓腎病5例,其他2例。納入條件:符合《慢性腎臟病篩查、診斷及防治指南》[4]中尿毒癥的診斷標準;需行>3個月的腹膜透析治療;病情處于穩定期;知曉研究,并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條件:需同時行血液透析或接受腎臟移植;合并嚴重性基礎性疾病、臟器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認知、精神障礙;無法配合完成透析計劃。此研究滿足《赫爾辛基宣言》,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原發疾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行常規護理,給予患者詳細介紹尿毒癥、腹膜透析的相關知識及自護要點,對管道進行規范管理,遵醫囑予以用藥指導,進行病情嚴密觀察,及時發現不良反應并進行對癥處理。同時,予以患者情緒安撫、鼓勵,指導其放松身心、積極配合,并進行合理飲食、科學運動等指導,定期實施隨訪。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水鹽攝入管理,具體如下:
(1)水鹽攝入健康宣教:向患者詳細介紹水鹽攝入對水鈉潴留及相關不良反應的影響,強調對水鹽攝入量進行限制、維持容量狀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對患者的錯誤認知進行糾正,制作發放水鹽攝入管理手冊。同時,對水鹽攝入不合理的危害性進行詳細介紹,并講解限制水鹽攝入對疾病恢復的積極意義,使患者形成自主限制水鹽攝入的意識。另外,向患者介紹早期水鹽攝入量過多可能出現的相關癥狀,如通過皮膚狀態、手鐲松緊程度感知,并講解血壓、體重規范化測量及24 h尿量留取、飲水量記錄方法等,指導患者記錄透析日記。
(2)嚴格實施水鹽攝入限制:向患者介紹食物成分表,并教會其計算食物中的鹽、水含量,依據病情合理攝入水鹽量。發放容量為1 g的鹽勺,依據患者容量負荷狀態確定其鹽攝入量,對于合并高血壓或嚴重水腫者,將鈉鹽攝入量控制為每日3 g以下;對于無高血壓者,控制為每日6 g以下,并強調火腿腸、咸肉等含鹽量高的食物均需禁止食用。同時,囑咐患者充分利用有刻度的杯子,指導其按照“量出為入”的原則控制液體攝入量,介紹含小冰塊、聞酸梅等解渴小技巧。
(1)液體、食鹽攝入情況:干預前、后,記錄兩組每天的液體、食鹽攝入量。其中,液體攝入量通過帶有刻度的水杯進行量取,食鹽攝入量通過鹽勺進行估量。
(2)容量狀態:食物中水分鈉鹽、含量通過食物成分表查詢。干預前后,通過人體成分分析儀(上海宜山INBODY公司,INBODY770)測定兩組身體水分含量(TBW)、細胞內液(ICW)、細胞外水分(ECW)。同時,檢測兩組干預前后容量超負荷情況,包括水腫程度、24 h尿量、24 h超濾量,水腫程度:無計0分,輕度計2分,中度計4分,重度計6分[5];24 h尿量即記錄兩組當日8 h~次日8 h的尿量,24 h超濾量=24 h總出液量-24 h總入液量[6]。
(3)透析充分性:干預前、干預后,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液標本4 ml,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九強生物,G92000)對兩組血清尿素氮、肌酐及尿酸水平進行檢測。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日均液體、食鹽攝入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日均液體、食鹽攝入量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液體與食鹽攝入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TBW、ICW、ECW、水腫程度、24 h尿量、24 h超濾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TBW、ICW、ECW、水腫程度、24 h尿量、24 h超濾量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TBW、ICW、ECW比較

表3 兩組水腫程度、24 h尿量、24 h超濾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及尿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及尿酸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透析充分性比較
尿毒癥是終末期腎臟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臨床癥狀以腎功能漸進行、不可逆性損傷等為主,易并發多個系統功能障礙,致使患者死亡[7]。現階段,尿毒癥治療的手段主要包括血液凈化技術、腎臟移植等,腎臟移植雖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質量,但還存在腎源不足、免疫排斥反應、費用高昂等問題,無法成為大部分尿毒癥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8]。腹膜透析是當前尿毒癥治療的常用血液凈化技術,通過患者自身腹膜的作用,將透析液注入腹腔,應用擴散、滲透原理,可對超濾水分、毒素等進行有效清除。然而,尿毒癥發生后,患者的腎功能明顯減退,同時腹膜轉運的功能也異常下降,難以對水鈉進行有效清除,易引起容量超負荷風險增大,進而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增大,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9]。
臨床研究指出,對尿毒癥患者實施腹膜透析時,需注重水鹽攝入管理方面的護理干預,通過嚴格進行水分、鹽量攝入量控制,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效果[10]。本研究對尿毒癥腹膜透析老年患者實施水鹽攝入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日均液體、食鹽攝入量比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水鹽攝入管理有助于進一步降低老年尿毒癥腹膜透析患者的液體、食鹽攝入量。水鹽攝入管理中,通過對老年患者展開全面性、詳細性的健康宣教,可使患者對水鹽攝入量限制形成正確的認識,積極配合臨床干預工作的展開,合理攝入水、鹽量。與此同時,水鹽攝入管理中,依據老年患者的病情狀況、容量狀態等對其水鹽攝入量進行計算,并指導患者通過正確計算食物中的水分、鹽含量,采用鹽勺、刻度杯等對液體量、鹽量進行規范攝入,在維持機體所需水分、鈉鹽的基礎上,減少不必要的水鹽攝入,進而達到降低日均液體、食鹽攝入量的效果。
相關研究指出,在接受腹膜透析的老年尿毒癥患者中,25.0%左右的患者存在液體負荷過重問題,而此類患者對液體與鹽攝入對容量狀態的影響力存在認知不足的情況[11-12]。另有研究表明,我國尿毒癥腹膜透析患者的容量管理難度較大,液體、鹽攝入量不依從率約占14.4%~67.0%[13]。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TBW、ICW、ECW、水腫程度、24 h尿量、24 h超濾量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老年尿毒癥腹膜透析患者實施水鹽攝入管理可進一步改善其容量狀態。水鹽攝入管理強調向患者詳細介紹水鹽攝入、容量狀態等知識,可使患者對此有正確而全面的認知,主動控制水鹽的攝入量,能夠準確識別食物中隱形的水份、鈉鹽含量,有效降低液體、鹽的攝入量,使過量水份、鈉鹽對患者容量狀態產生的影響減輕,促進容量狀態保持平衡。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干預后尿素氮、肌酐及尿酸水平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接受腹膜透析的老年尿毒癥患者護理中實施水鹽攝入管理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透析充分性。容量處于超負荷狀態下時,患者溶質清除率降低,可直接影響透析效果[14]。而實施水鹽攝入管理后,患者液體、鹽攝入量減少,容量狀態達到有效改善,可促進機體清除水份、清除溶質的能力提升,進而使透析充分性得以改善,有效對相關毒素進行清除[15]。
綜上所述,老年尿毒癥腹膜透析護理中實施水鹽攝入管理有助于降低水鹽攝入量,并且有助于改善其容量狀態、提升透析充分性。但本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如選取的病例僅局限于醫院近1年接收的老年患者,且觀察指標較少,可能使結論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等。因此,后續需進一步展開多中心、大規模的研究,增加樣本數量、觀察指標等,從而客觀分析老年尿毒癥腹膜透析護理中水鹽攝入管理對容量狀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