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

10月28日,社交網站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 Connect大會上宣布,公司改名為“Meta”(意為“元”),全稱“Meta Platforms”(意為“元平臺”),以此專注元宇宙業務。在扎克伯格看來,元宇宙即將到來,他試圖以一個全新名稱重塑公司。
改名還是“改運”?
扎克伯格把目前還處于理論階段的元宇宙稱為游戲規則的改變者,“在未來的元宇宙中,有了全息圖的即時遠距離傳送,你無須出行就能抵達辦公室、和朋友一起去聽音樂會,或者在父母的客廳里陪他們聊天。無論你住在哪里,元宇宙都將為你開辟更多機會。你將能把更多時間花在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上,縮短交通時間,并減少你的碳足跡。”
但一種非主流看法認為,扎克伯格給公司改名,是為了轉移公眾視線——最近Facebook負面新聞纏身,媒體紛紛報道其內部文件泄露事件。泄露的內容披露,Facebook沒能采取行動遏制網站上的有害內容,是因為公司高管們不想被視為對右翼人士有偏見,或者不想因為嚴厲打擊網絡虛假信息、仇恨內容等,損害公司利潤。按照這種觀點,Facebook更名的目的,類似于此前美國最大的煙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因官司丑聞更名為奧馳亞集團。
不過,扎克伯格對這個觀點予以否認。他說:“公司更名與近期的負面新聞毫無關系。盡管如此,還是有些人想把二者聯系起來,我覺得太荒謬了。如果真是這樣,那我認為這時候并不適合推出新品牌。”
先拋開更名的真正動機不談,讓我們來看看元宇宙果真有那么大的市場嗎?
確實,許多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已經越來越習慣于虛擬生活,而且現在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如何登錄Zoom之類的網絡會議室。但到底有多少人愿意更深入地生活在數字世界?
迄今為止,還沒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會出現一個能取代當今社交媒體平臺的大規模元宇宙。根據全球性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預計,Facebook推出的Oculus Quest 2虛擬現實頭盔(明年將更名為 “Meta Quest”)在上市后的前6個月,銷售了大約460萬臺。Facebook強調,Quest 2重量更輕、價格更便宜、運行速度更快,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VR/AR設備。這個產品是走向元宇宙的終極牽引力嗎?也許。但按照這個銷售速度,Meta需要10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實現將10億人帶進元宇宙的目標。
前車之鑒
在Facebook之前,已經有不少公司嘗試進軍擴展現實(即元宇宙)領域,但最終都放棄了,Magic Leap就是其中之一。為研發面向消費端的頭盔,這家AR初創公司耗費數億美元,然而去年,它正式宣布放棄該計劃,裁掉了數百名員工,并轉向企業應用產品。不久前,Magic Leap宣布又獲得5億美元融資。
另外一個失敗的例子是谷歌眼鏡。這家互聯網搜索巨擘推出的智能眼鏡,曾一度被吹捧為移動計算的未來,但谷歌眼鏡一直未能獲得市場認可。這種設備價格昂貴,能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拍攝視頻和照片,但說到底,在現實中并沒有多大實際用處。
另外,Snap今年早些時候推出了帶有AR功能的智能眼鏡,但產品初期定位是針對內容創作者的,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否會成為其日常功能需要的設備。
扎克伯格在Facebook Connect主題演講中表示,VR/AR尚未成為主流,原因之一是人機界面還不夠好。他或許是對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認為把頭顯設備綁在臉上是樂趣。扎克伯格承諾,元平臺正努力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方案之一就是代號為“Nazare計劃”的“全AR” 智能眼鏡。該產品將不會重蹈谷歌眼鏡的覆轍,而是給用戶提供更實用的功能及更好的使用體驗。扎克伯格還透露,該公司在AR和VR的神經界面研發方面取得了進展,這一界面建立在肌電圖(EMG)輸入的基礎上,能將可穿戴設備用戶的運動神經電信號轉化為元宇宙里的命令下達信號。
游戲業的利好消息
在不久的將來,真正在拓展元宇宙的將是游戲行業。史詩游戲(Epic Games)公司的 《堡壘之夜》(Fortnite )和游戲平臺羅布樂思(Roblox)的虛擬世界擁有龐大而活躍的用戶群。但與扎克伯格所說的超大型通用平臺相比,這些平臺還是窄一些。
由此看來,Meta似乎是定位于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它是圍繞實現公司的商業目標而建立的,并非為了回應消費者需求。這首先體現在Meta用時髦的新技術吸引年輕用戶。比如,扎克伯格在第三季度電話會議上提到,該公司正在 “重組團隊,使為年輕人服務成為公司發展的指北星,而不是為更多老年人提供優化服務”。其次,除了廣告收入,Meta需要以電子商務實現收入多樣化,這樣“Meta/Facebook”的未來發展就不會依賴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對手了。最后,扎克伯格稱Meta不會以 “Facebook優先”,這意味著用戶將不再需要注冊Facebook賬戶,就能使用公司的其他產品。扎克伯格說:“我們的希望是,在未來十年內,元宇宙將達到10億人,能承載數千億美元的數字商業,并為數百萬創造者和開發者提供就業機會。”
有分析認為,Facebook重新命名并調整戰略,肯定有自我驅使的因素。扎克伯格希望被看作一位有技術遠見的人,而不是通過設計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成癮應用程序,而給全球帶來數字災難的人。
美國科技類記者布萊恩·麥切特隨后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文章認為,“扎克伯格想成為元宇宙的英雄,因為他知道Facebook很無聊。”畢竟,當你可以領導人們以新的方式工作、玩耍和學習時,誰還愿意管理4萬名負責刪除網絡上網民惡毒帖子的網管呢?
不過,扎克伯格為他的巨型企業設定的新方向同樣存在問題:如果Web 2.0社交媒體平臺被認為是對社會的威脅,那么一個全天候、全身心參與、沉浸式的元宇宙豈不更糟糕?
扎克伯格試圖向Facebook Connect的觀眾保證,Meta的元宇宙將把隱私和安全放在首位。他在與Facebook/Meta全球事務副總裁尼克·克萊格交流時,克萊格向他表達了這一擔憂,扎克伯格的回答是,隱私和安全“必須是構建元宇宙的基石”,并聲稱將“從第一天起就在其平臺上建立開放標準和互操作性”。
新技術帶來的新后果
不過,我們已經看到,不論是現在的Facebook,還是其他社交媒體,更不用說互聯網本身,這些新技術經常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
悲觀一些的話,元宇宙可能有著無窮無盡的不可測性。舉個例子:在Facebook Connect有關元宇宙的展示中,有個片段是一位男子與一個幽靈般的老人下虛擬象棋。有人看到這一幕后,立即聯想到一個令人不安的未來世界。在那個世界,技術可以讓人們與已故者的全息影像進行交流。那么,在那個瘋狂的世界中,一些人利用換臉術,在元宇宙中創建一個他人的化身,豈不非常容易?
近期,《華爾街日報》根據泄露的文件報道,Facebook明確知道旗下社交應用Instagram對年輕女性用戶的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但Instagram負責人亞當·莫塞里的回應是,“我認為任何將被大規模使用的東西都會同時帶來正面和負面影響。比如,汽車的發明就有積極一面,也有消極一面。因車禍死亡的人多于其他很多死因。但總體上來說,汽車在這個世界上創造的價值要遠大于它們帶來的破壞。我認為社交媒體也是如此。”顯然,Meta的高管都認同,社交媒體無可避免會對社會產生一定有害影響,但還是利大于弊。他們的言外之意是,新事物帶來的負面影響,我不是沒提醒你。
雖然扎克伯格展示的一些元宇宙概念看起來很酷、很有趣,甚至還很有用,但對于對新技術并不狂熱的人來說,可能要等到一切安全措施都已到位之后,才會落戶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