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友軍 彭歡 皮飛鵬



摘 要:以“2021年廣東高考物理實驗試題”為例,探索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試題分析與教學策略.科學探究水平與SOLO層次對應:水平1對應單點結構;水平2和水平3對應多點結構;水平4對應關聯結構;水平5對應抽象拓展結構.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教學策略:用“器材發散”突破單點結構試題;用“原理中心”突破多點結構試題;用“知識整合”突破關聯結構試題;用“方法遷移”突破抽象拓展結構試題.
關鍵詞:SOLO分類理論;科學探究水平;試題分析;教學策略;實驗試題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21-0019-04
基金項目:廣州市黃埔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學習進階的中學物理教學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020096).
作者簡介:董友軍(1976-),男,湖南衡陽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學科教學;
彭歡(1987-),女,湖南衡陽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學科教學;
皮飛鵬(1965-),男,湖南邵陽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物理教育.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科學探究是指基于觀察和實驗提出物理問題、形成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與制訂方案、獲取和處理信息、基于證據得出結論并作出解釋,以及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的能力[1].高考物理試卷中,通過實驗試題考查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筆者依據SOLO分類理論分析2021年廣東高考物理實驗試題,明確高考實驗試題“考什么”和“如何考”,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師把握實驗教學的方向,深入思考“教什么”和“如何教”,使得課堂實驗教學更有方向、更有效率.
1 SOLO分類理論
SOLO分類理論是指教育心理學家約翰·彼格斯(John B.Biggs)提出的學習質量評價理論[2].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縮寫,意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SOLO分類理論是在皮亞杰發展階段論基礎上建立起來,體現了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具有嚴格的理論形態.SOLO分類理論認為,學生回答某個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結構是可以檢測的,而檢測焦點不是回答問題的“量”而是回答問題的“質”.SOLO分類理論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把學生思維結構分為由淺到深五個層次:前結構層次、單點結構層次、多點結構層次、關聯結構層次、抽象拓展結構層次(如圖1).
前結構層次是指學生用一些與問題不相關的素材進行回答;單點結構層次是指學生用一項與問題相關的素材進行回答;多點結構層次是指學生用多項與問題相關的素材進行回答,但多項素材彼此獨立,不能融會貫通;關聯結構層次是指學生將多項與問題相關的素材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能夠處理復雜問題;抽象拓展結構層次是指學生將多項與問題相關素材綜合分析,歸納抽象出新的假設,能對相關知識進行應用與遷移,促使問題的意義得到拓展,具有普遍意義.前三個層次主要體現“量”的積累,而后兩個層次追求“質”的提升.
SOLO分類理論能夠評價學生的思維結構層次,而高考物理試題需要保證適宜的區分度,因此它們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我們可以用SOLO分類理論對高考試題進行研究,既可以明確高考試題的評價方向,也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2 科學探究水平與SOLO層次
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高中物理學業質量根據問題情境的復雜程度、知識和技能的結構化程度、思維方式或價值觀念的綜合程度等劃分為不同水平.每一級水平皆包含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學生在不同復雜程度情境中運用重要概念、思維、方法和觀念等解決問題的關鍵特征.高中物理學業質量分為五級水平,既是教師命題和評價的重要依據,也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重要依據,其中學業質量水平2是用于“學考”的命題依據、學業質量水平4是用于“高考”的命題依據.新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進行了五個水平的劃分,表1給出了科學探究水平與SOLO層次之間的對應關系.
3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實驗分析
高考實驗題設問,按照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抽象拓展結構,循序漸進,呈現出從易到難趨勢.首問比較易,一般是單點結構或多點結構;末問比較難,一般是關聯結構或抽象拓展結構;且設問主要集中在多點結構,抽象拓展結構比較少,具體情況見表2.因此,高考實驗題難度中等偏易,有助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同時引導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所有課標必做實驗,讓學生經歷實驗的完整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題1 (2021年廣東高考 11題)某興趣小組測量一緩沖裝置中彈簧的勁度系數.緩沖裝置如圖2所示,固定在斜面上的透明有機玻璃管與水平面夾角為30°,彈簧固定在有機玻璃管底端.實驗過程如下:先沿管軸線方向固定1mm刻度尺,再將單個質量為200g的鋼球(直徑略小于玻璃管內徑)逐個從管口滑進,待彈簧靜止,記錄管內鋼球的個數n和彈簧上端對應的刻度尺示數Ln,數據見表3.實驗過程中彈簧始終處于彈性限度內.采用逐差法計算彈簧壓縮量,進而計算其勁度系數.
(1)利用ΔLi=Li+3-Li(i=1,2,3)計算彈簧的壓縮量:ΔL1=6.03cm,ΔL2=6.08cm,ΔL3=cm,壓縮量的平均值ΔL=ΔL1+ΔL2+ΔL33=cm;
(2)上述ΔL是管中增加個鋼球時產生的彈簧平均壓縮量;
(3)忽略摩擦,重力加速度g取9.80m/s2,該彈簧的勁度系數為N/m(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設問(1)是求ΔL3,把已知L6=18.09cm、L3=12.05cm代入公式ΔLi=Li+3-Li(i=1,2,3)即可求得ΔL3=6.04cm,本設問只是“對數據進行初步整理”,屬于單點結構層次.
設問(2)是求ΔL,把已知L1=8.04cm、L2=10.03cm、L3=12.05cm、L4=14.07cm、L5=16.11cm、L6=18.09cm代入公式ΔLi=Li+3-Li(i=1,2,3)、ΔL=ΔL1+ΔL2+ΔL33中,可以求得ΔL=6.05cm,本設問也是“對數據進行初步整理”,也屬于單點結構層次.
求ΔL表示增加幾個鋼球,根據公式ΔLi=Li+3-Li(i=1,2,3)、ΔL=ΔL1+ΔL2+ΔL33,可以判斷出ΔL表示增加3個鋼球,本設問需要“對數據進行整理,得到初步的結論”,屬于多點結構層次.
設問(3)是求彈簧的勁度系數,先對3個鋼球做受力分析:重力G=3mg、支持力F1、彈力F2=kΔL;再把重力G=3mg分解為平行斜面分力G1=3mgsin30°和垂直斜面分力G2=3mgcos30°;由于彈簧靜止,則3個鋼球靜止,即有G1=F2,解得勁度系數k約為48.595N/m;由于題目要求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即彈簧的勁度系數為48.6N/m.本設問既需要對3個小鋼球進行受力分析、記住重力和彈力公式、對重力進行正交分解、應用二力平衡規律,還需要對3個鋼球質量和彈簧壓縮量進行單位換算、記住三角函數規律、保留3位有效數字,才可以得到彈簧勁度系數的正確結論,即表示“能用多種方法分析數據,發現規律,形成合理的結論,用已有的物理知識進行科學解釋”,屬于抽象拓展結構層次.
例題2 (廣東高考 12題)某小組研究熱敏電阻阻值隨溫度的變化規律.根據實驗需要已選用了規格和量程合適的器材.
(1)先用多用電表預判熱敏電阻阻值隨溫度的變化趨勢.選擇適當倍率的歐姆檔,將兩表筆,調節歐姆調零旋鈕,使指針指向右邊“0Ω”處.測量時觀察到熱敏電阻溫度越高,相同倍率下多用電表指針向右偏轉角度越大,由此可判斷熱敏電阻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
(2)再按圖連接好電路進行測量.
①閉合開關S前,將滑動變阻器R1的滑片滑到端 (選填“a”或“b”).
將溫控室的溫度設置為T,電阻箱R0調為某一阻值R01.閉合開關S,調節滑動變阻器R1,使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指針偏轉到某一位置,記錄此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T和R01.斷開開關S.
再將電壓表與熱敏電阻C端間的導線改接到D端,閉合開關S.反復調節R0和R1,使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與上述記錄的示數相同,記錄此時電阻箱的阻值R02,斷開開關S.
②實驗中記錄的阻值R01R02(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時熱敏電阻阻值RT=.
(3)改變溫控室的溫度,測量不同溫度時的熱敏電阻阻值,可以得到熱敏電阻阻值隨溫度的變化規律.
設問(1)是文字填空“將兩表筆”,本設問的前面“選擇適當的歐姆檔”與后面“調節歐姆調零旋鈕”之間的邏輯性本不強,需要學生親自做過這個實驗,并記住了該關鍵的實驗步驟,才能夠填出正確結果為“短接”,即“能根據已有的科學探究方案,使用基本的器材獲得數據”,屬于多點結構層次.
設問(2)也是文字填空“由此可判斷熱敏電阻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要正確回答本設問,需要知道多用電表的指針開始停在表盤最左邊,表示電阻為無窮大,當指針向右邊偏轉時,表示電阻減小.由于“觀察到熱敏電阻溫度越高,相同倍率下多用電表指針向右偏轉角度越大”,即 “由此可以判斷熱敏電阻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要能正確回答本設問,同樣需要學生親自做過這個實驗,并記住了多用電表刻度盤數據與指針偏轉規律,才可以填出正確結果為“減小”,即“能根據已有的科學探究方案,使用基本的器材獲得數據”,屬于多點結構層次.
設問(2)的①二選一的選擇填空“閉合開關S前,將滑動變阻器R1的滑片滑到端(選填“a”或“b”)”,要正確選擇b,就需要看懂滑動變阻器的連接結構,才能保證在閉合開關S前,讓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值最大,即“能根據已有的科學探究方案,使用基本的器材獲得數據”,屬于多點結構層次.
設問(2)的②是三選一的選擇填空、設問(3)是求出熱敏電阻阻值RT的表達式,要正確選擇設問(2)的②,就要先求得設問(3).這就需要知道電壓表、電流表、電阻箱的測量原理,還要記住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及電阻串聯并聯規律,并理解電路結構,才能夠得出:u=I(RA+R01),u=I(RA+R02+RT),從而求得設問(3)是RT=R01-R02,進而得出設問(2)的②正確選擇是大于.即“能分析數據,發現其中規律,形成合理的結論,用已有的物理知識進行解釋”,屬于關聯結構層次.
4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特別是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所用的教學順序、活動程序、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的總體考慮.通俗地說,教學策略就是教學各個環節遵循的思想和方法.根據實驗題分析,筆者對實驗教學提出以下四點教學策略.
4.1 策略1——用“器材發散”突破單點結構試題
器材是物理實驗的基礎,沒有器材就沒有實驗.做實驗離不開器材的選取與使用,測量同一個物理量,可以采用發散思維,選用不同的器材.例如,測量長度,可以用傳統器材——米尺、卷尺等測量,也可以用現代器材——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位移傳感器、聲納、雷達等測量.通過運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既可以熟悉各種器材的操作規范,也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從而突破單點結構試題.
4.2 策略2——用“原理中心”突破多點結構試題
原理是指實驗所用到的規律或公式,原理是實驗的出發點.在實驗教學時,對于一個物理量要創設多種不同的公式去解決.如求加速度,可以直接用公式a=v2-v1t12測量,也可以間接用原理v22-v21=2ax、x=v0t+12at2、x2-x1=at2、a=v2r、F=ma等測量.原理也是解決問題的歸宿點,一旦確定了實驗原理,即解決實驗問題都要從原理去思考.高考實驗題設計,都是以原理為中心,依據原理選取器材、組合裝置、確定步驟、處理數據、分析誤差等.如用Δx=x2-x1=at2測量加速度,就可以圍繞該公式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抓住了實驗原理,就抓住了實驗本質,無論怎么考查,只要從原理上去思考,就找到了解題方向,突破了多點結構試題.
4.3 策略3——用“知識整合”突破關聯結構試題
知識整合也叫知識系統化,即把有關聯的知識組合成網狀結構.其作用是既有利于已有知識的理解深化,也有利于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系統化后的知識也是理解新知識的有力工具,還有利于擴大認識潛力,用深入聯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知識之間總是相互聯系,通過知識整合,讓知識之間的聯系清晰化,有助于學生靈活應用物理知識,突破關聯結構試題.如測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可以整合相關的電壓、電流、電阻、電熱、電功率知識,見表4.
4.4 策略4——用“方法遷移”突破抽象拓展結構試題
實驗教學要以科學方法中心論為指導,構建知識邏輯結構,如圖4所示.由圖可知,從科學現象出發,必須經過科學方法的加工整理才能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是科學現象通達科學知識的必經之路,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方法,才能快捷地獲取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可以分為思維方法和學科方法.學科方法包括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應用知識的方法,屬于強認知方法,體現學科特點,可遷移性弱;思維方法包括邏輯思維方法和非邏輯思維方法,屬于弱認知方法,貫穿各門學科,可遷移性強.高考實驗題,源于教材也高于教材,都能從教材的實驗,得到解題啟發,找到解題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完成教材的所有實驗,包括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既要向學生講清實驗本身的原理,也要向學生介紹實驗器材的原理;既要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過程,也要要求學生掌握數據處理方法.如用逐差法求彈簧壓縮量,用正交分解法、二力平衡法求彈簧彈力.通過方法的總結歸納,讓學生掌握方法的一般性規律,實現方法遷移,突破抽象拓展結構試題.
5 結束語
SOLO分類理論的層次與科學探究的水平對應,用SOLO分類理論分析高考實驗試題,不但可以把握高考命題的特點與趨勢,還可以指導高考實驗教學的難度與方向,從而達到理順教考關系,實現“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3],并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發展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John B.Biggs等著,高凌飚等譯.學習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收稿日期: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