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姿
【摘? ? 要】分享行為作為親社會行為的一種,對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養成良好的品德。幼兒在進行分享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從而形成樂于分享的習慣。
【關鍵詞】幼兒;分享行為;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32-0183-02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in Middle Class
(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Shimao Kindergarte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LI Yingzi
【Abstract】As a kind of pro-social behavior, sharing behavio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it helps young children to form good soci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stablish good partnerships, and develop good morals. In the process of sharing, children can also experience the joy of sharing, thus forming a habit of sharing.
【Keywords】Young children; Sharing behavior; Training
本研究通過對X幼兒園中三班幼兒的觀察研究,發現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分享行為多于其他活動,且主動實質分享較少,對自己需要的物品不愿意分享,分享行為落后于分享意識等問題。本研究從教師和家長兩方面尋找原因,并據此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創設利于分享的環境,給幼兒提供更多的分享機會。第二,改變教養方式,進行家園共育。第三,提供滿足幼兒需要的材料。第四,樹立榜樣,對幼兒進行移情訓練,增加他們的分享策略。
一、教師要在教學活動和一日生活活動中創設利于分享的環境
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會在無形中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發生,良好的環境是幼兒分享行為形成的基礎。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
首先,要創設適宜的物質環境,為幼兒的分享提供更多的機會。比如可以在班級里設立“分享日”,也可以在班級里創建“分享墻”,在幼兒生日的時候舉行“生日分享會”,在利于分享的環境中,幼兒更愿意去進行分享。在我實習的班級中,每周五舉辦的“玩具分享日”為幼兒提供了額外的分享機會,幼兒把家中的玩具帶到幼兒園,可以和同伴交換自己的玩具,也可以和同伴共同游戲,在固定的時間和幼兒進行分享,可以培養他們的分享習慣,讓他們逐漸體會到分享的樂趣,增加他們的分享行為。同時,幼兒生日的時候,教師會為幼兒舉行生日會,幼兒會帶來小禮品分給其他小朋友,在分禮物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體會到分享帶來的快樂,并會在日后更愿意和別人分享。
其次,要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讓中班幼兒敢于分享。要形成平等、和諧的師幼關系,讓幼兒在班級中體會到歸屬感。教師在平時要用平等、尊重、理解的眼光看待幼兒,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為幼兒創設利于分享的心理環境,引導幼兒主動進行分享,在幼兒不愿意進行分享的時候,不能強制他們進行分享,而是應該傾聽他們的想法,鼓勵他們說出自己觀點,如果強制他們分享的話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要學會對幼兒的分享行為及時地進行肯定,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點頭都會使幼兒受到鼓舞,強化他們的分享行為。如果教師和幼兒之間沒有形成和諧的關系,幼兒會感到不安全,在教師所處的環境下,會不敢于進行分享,也有可能迫于教師的威嚴而進行分享,但這只是“偽分享”,并不是真正的自愿分享行為,因此只有在和諧的師幼關系下教師對幼兒的分享行為的引導才有可能有效。
最后,要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對幼兒產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環境是第三位老師”,重視社會環境的良好示范作用,給幼兒創造一個和諧、尊重、分享的社會環境尤為重要。當幼兒所能接觸到的分享行為逐漸增多,他們也會在無形之中增加自己的分享行為。當今,互聯網興起,幼兒越來越容易受到各種媒體的影響,他們會在觀看動畫、閱讀圖畫書的同時,學習其中的行為,但是現在媒體的內容良莠不齊,幼兒自身并不會對內容進行篩選,他們不會辨別內容的好壞,所以需要社會要承擔起凈化網絡媒體、進行正面教育的責任。
二、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增加中班幼兒主動實質分享行為
首先,采取多種形式對中班幼兒進行移情訓練。教師不需要刻板地采取傳統講故事的方式,而應該通過繪本,圖文并茂地講述,可以讓幼兒自己先觀察圖片所講述的內容,通過提問等方式幫助幼兒了解故事內容,與此同時,通過提問讓幼兒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內心感受,讓幼兒從別人的立場考慮,體會分享的喜悅和不被分享的難過,從而使幼兒更愿意與人分享。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幼兒表演故事內容,模仿故事人物的行為、語言、表情,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不同人物的心情。教師不僅可以通過模仿的方式,還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分享來加強幼兒的分享行為。教師要求幼兒帶自己的玩具來和其他幼兒分享,在實際交往中使幼兒體會分享的快樂和被拒絕的傷心,從而加深幼兒的情緒體驗,使幼兒能在日后更好地作出選擇。
其次,教授中班幼兒分享策略,比如在物品數量不足的時候,可以輪流分享,同時在還有其他人想要加入時學會平等協商,討論分享的規則;當想要別人進行分享時應該征求別人的意見,要愛護別人的物品,并且及時歸還;在想要別人分享時,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平等地進行分享;在幼兒都想玩的時候還可以和幼兒共同游戲,兩兩合作,共同完成挑戰,體會分享、合作的樂趣。學會了分享策略,幼兒就不會因為不知道怎么合適地分享而拒絕,更不會經常為了一樣物品而爭搶。
三、教師要提供滿足中班幼兒需要的材料
材料的性質和數量影響著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發生,中班幼兒處于自我中心階段,他所做出的選擇都是以利己為主,當材料無法滿足幼兒自身的需要時,他就會傾向于不進行分享。
教師所提供的材料要符合中班幼兒的興趣。當幼兒對自己手中的材料感興趣時,就會愿意對材料進行不斷地探索、互動,而不是被其他幼兒手中的材料所吸引;當幼兒彼此之間都對對方的材料感興趣,幼兒也會愿意以互換的方式進行方式,在另一種層次上進行了分享。只有教師所提供的材料滿足了中班幼兒的興趣并且不斷更新、遞進,幼兒才會愿意操作,才不會無法沉浸于自己的材料中。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活動中觀察了解幼兒對現有材料的興趣,及時地更替教室中的材料,并且所更替的材料應該滿足幼兒現有的水平,能夠激發起他們對材料的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平時與幼兒進行談話,了解他們現在的想法,而不是根據自己固有的經驗來進行安排,因為幼兒的發展具有其個體差異性,不同的環境下幼兒的發展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四、家長要改變對不同性別幼兒的教養方式
家庭是幼兒進行學習的主要場所,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帶給幼兒的影響是至關重要且無法替代的。
首先,家長要形成正確的對不同性別幼兒分享觀念,改變對他們的教養方式。家長要改變自身對男生的性別期待,不能根據不同的性別來進行培養,要讓所有幼兒都愿意進行分享,不能狹隘地覺得女生應該細心而忽視對男生的相應方面的培養。同時還要改變他們自身的教養方式,因為民主型家庭長大的幼兒出現的分享行為更加有利他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以平等的方式與幼兒交流,與幼兒形成平等、親密、信賴的親子關系,使幼兒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把他們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對他們的想法不予理睬。一方面,要學會傾聽他們的想法,對他們的不良行為不能片面地去看待而給予懲罰,而是了解他如此做的原因,并根據情況來決定是否給予批評,同時也不能忽視幼兒錯誤的想法,對幼兒錯誤的想法要及時地糾正,同時也不能遷就幼兒的不良行為,要讓幼兒及時進行改正。
其次,家長要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對不同性別的幼兒提出適當的要求,尊重幼兒的需要,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來對他們進行引導,讓他們體會到被尊重、被理解,從而也學會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學會去尊重、理解他人,面對他人的需要時也更容易去進行分享,在理智上理解分享、情感上樂于進行分享,體會到家庭和社會的溫暖。
最重要的是要進行家園共育,家長和教師共同合作,培養他們的分享行為。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行為不一致,會嚴重影響幼兒分享習慣的培養,很多時候幼兒在幼兒園中愿意進行分享,但是一回到家中,家長的寵愛使他們不愿意繼續他們的分享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和教師要保持聯系,形成統一的目標,及時進行交流溝通,共同努力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只有形成家園合作,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
參考文獻:
[1]曾英.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教育策略[J].教育探索,2007,(12).
[2]趙培.4-6歲幼兒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X市幼兒園為例[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6.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