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娜萍
(福建省安溪茶業職業技術學校,福建 泉州 362400 )
利用茶文化教育來開展中職課程思政工作是極為必要的,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全球化發展讓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變得愈加頻繁,特別隨著互聯網的急速發展,更是加快了這一進程。但是,由于互聯網的高度開放性,以致網絡上的信息冗雜不堪、真假難辨,對于思想道德觀、政治觀念皆不夠成熟的中職學生來說極易受其影響,特別是受到一些負面影響。而在茶文化教育中實施課程思政,就能通過茶道精神、茶人精神等的熏陶和滋養來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其次,構建以茶文化教育為主體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充分發揮茶文化的精神引導、人文教育功能,促進中職學生思政文化素養的提升。最后,中國茶文化本身就擁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以及極其深厚的內涵,中國古代的眾多文人雅士皆鐘情茶文化,并以茶性啟迪世人、以茶道涵養內心等,足見茶文化在德育、思政教育上具有先天的優勢,因此在茶文化教育中實施課程思政是極為必要的。
中職學校想要在茶文化教育中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必然要推動二者的深度融合,這樣方能發揮茶文化教育在課程思政方面的優勢,從而更好的促進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提升。而想要推動二者的深度融合,教師需要對茶文化教育資源進行深入研究和開發,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于茶文化教育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方法。我國的茶文化擁有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其內容之博大精深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因地域、時代、民族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深入開發茶文化教育資源,挖掘其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契合點,這樣才能將二者更加深入的融合到一起,獲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如在進行“民族茶俗”的教學之前,教師應當仔細調查各民族特有的茶文化,分析其中的異同之處,尋找其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以此來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很多民族都有自身獨特的茶文化,如苗族的油茶,重在用茶作食;納西族的“龍虎斗”,重在以茶養生;藏族的酥油茶,重在以茶待客,側面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淳樸熱情;白族的“三道茶”,則是重在借茶喻世,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縱然各民族的茶文化各有不同,但是茶作為中國享譽世界的一種健康飲料,已經化身為各民族之間友誼的橋梁,以及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教師在進行“民族茶俗”教學時應注意將這些理念滲透其中,借此培養中職學生民族團結意識和愛國精神。
中國茶文化已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寶石。泡茶能夠修吾之身,養吾之性,而品茶則恰似品味人之一生,縱觀中國千年茶史,留下了無數的茶文化理論著作,其精神內涵至今仍備受世人推崇,因此在茶文化教學的過程可以利用豐富的茶文化理論對中職學生進行人文熏陶、精神陶冶,這也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一種有效方法。中國茶文化歷來推崇茶的君子品質,對于青春熱血的中職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借由茶的君子品性來培養其自審、自省、嚴律己、寬待人的品質,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其克服個人性格中的一些弱點,使其能夠抱持著寬厚、包容的心態來對待自己周圍的人,這對其健全人格的發展是極為有益的。
想要充分發揮茶文化理論熏陶的作用,教師應當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深入的解析,結合具體的學情分析情況,采用一些能夠引發中職學生興趣的方式來導入教學,這樣能夠更好的提升茶文化教育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如在教學《茶之史》這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入一些文化典故、名人軼事等來激發中職學生對茶文化的學習興趣,并以此為契機實施課程思政教育。中國的“茶之史”極為悠久,不可否認的是唐代是茶文化史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特別是陸羽《茶經》的問世,更是極快的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陸羽被尊為“茶圣”,民間流傳著很多與之相關的故事,教學之時可借其吸引中職學生的注意力。陸羽在其茶經中推崇“精行儉德”,認為這是茶人應具之德。所謂“精行”是指身為一名茶人,理應精通各種相關的茶藝和行事規范,包括精通茶葉從制到飲的各個環節,這其實與現代社會推崇的匠人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培養其匠人精神對其日后的職業發展是極為有益的。所謂“儉德”,是指在生活中要學會節約以及自我克制,而這又契合了我黨推崇的“儉以養德”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之時可將這二者結合到一起進行對比分析,以此來加強中職學生對“儉德”的認識和感受,這就是在茶文化教育中實施課程思政的一種有效方式。
想要在茶文化教育中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從四個方面對中職學生進行引導,打造四位一體的思政育人模式,這樣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統的在茶文化教育中實施課程思政。
這里所說的行為規范主要是指為人處世之時的一些規范。中國茶文化中,客來敬茶可以說是最為基本的一則行為規范,由此也可看出國人對“和與敬”這一處世規范的推崇。茶藝活動中的很多禮儀規范都能體現出“和”與“敬”這兩個字,這也是中國茶道的核心精神所在。如在“茶藝”教學時,無論是選茶、洗杯,還是常見的鳳凰三點頭式的沖泡方式,都能體現出主家對客人的尊重。而且在“茶藝”教學之時,茶藝禮儀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無論是待茶、待人還是待己,都有其應循之禮,教師完全可借此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引導中職學生以禮儀規范自身行為尺度,抱持著禮讓包容之心來為人處世,這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能夠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里所說的文化引導,就是培養中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對于培養其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感,以及推動國家凝聚力的形成能夠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在茶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培養中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在教學《茶之傳》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應引導中職學生認識到中國擁有悠久的茶文化發展歷史,是世界茶文化名副其實的發源地,亞洲、歐洲等地的茶文化,都是在中國漫長的茶文化發展歷史中逐漸傳播過去的,而且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深厚內涵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國人價值觀的一種表現。教師要注意通過茶文化教育,引導中職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深藏于內的魅力,進而培養其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及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催生其繼承和發揚中國茶文化的情懷。
健全的人格對于中職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而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其具備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茶文化可謂包羅萬象,茶藝即是其中的一種,而茶藝不僅是一門技藝,同時也是一種生活藝術。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均認為茶藝具有良好的修身養性之功效,因此我國有關茶藝的研究和著作可謂不勝枚舉,而對其進行分析就會發現,茶藝可凈心、可怡情,在健全人格、塑造價值觀方面能夠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教師完全可交易借助茶文化教育之機來培養中職學生的健全人格。如在進行《茶之道》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茶道精神融入其中,引導中職學生感知茶文化中的“和、敬、廉、美”,借此幫助其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促進其人格的健全發展。再如,在進行《茶之性》的教學時,教師通過向中職學生介紹茶之真、善、美,可以對其觀念塑造形成積極的影響,以此來促進其個人修養的提升,這對其人格健全發展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生活應當是美好的,唯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發現這世間的真善美,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和觀念,才愿意愛他人、愛社會、愛祖國,才愿意主動承擔起時代發展所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因此激發中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也應是課程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茶作為一種具有養生功能的健康飲品,既能滿足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需要,同時茶藝中所蘊含的美,也能在精神層面上給與人們正向的引導,讓其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茶藝作為一種生活藝術,是真正適合所有人,能夠雅俗共賞的一種藝術,借此能夠很好的培養中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如在教學《茶之俗》的內容時,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生活茶俗”,從這些茶俗當中很容易就能看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師可借此來喚醒中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為課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條件。
總之,中職學校想要在茶文化教育中有效實施課程思政,就應當深入開發相關的教育資源、發揮茶文化理論熏陶的功能,還可以構建四位一體的思政育人模式,全面系統的提升茶文化教育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當然,教師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茶文化素養、思政文化素養等,這樣才能將二者更加巧妙的融合到一起,發現更多更加合適的融合契機,更好的在茶文化教育中實施課程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