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過貴一點的生活,是上班后第一個室友教我的。
室友中專畢業(yè),入職比我早,收入卻不比我高多少,但她給人一種很有錢的感覺。她有一只黑色的小拎包,隔幾天就用軟布擦一下,換季要收起來的時候,還拿專用皮革保養(yǎng)劑處理,再用紅色絲絨布包起來。
我問:“你這包很貴吧?”她說在小店淘的,一兩百塊。我差點吐血:“一兩百,那你至于嗎?”“包雖然不貴,但我貴;自己用的東西,當然要愛護一點。”
我跟她一起學習認真生活,發(fā)現過得貴一點,其實就是把每一天的自己安放得妥當、平穩(wěn),尊重內心的感覺,與喜歡的一切在一起,努力避開那些影響情緒的爛人、爛事。
時尚作家黛娜·托馬斯在《奢侈的》一書里寫道:“奢侈品的價格,其實是為了抬高人們對待它的態(tài)度;當你以莊重的態(tài)度對待一件東西,它才顯出奢侈的品格。”
所以,奢侈的不是價格,而是你的生活態(tài)度。
我廚房的窗臺上,必不可少的物件是花瓶。花瓶里放一枝花,或者放漂亮的樹枝,旁邊有個小音箱。日復一日地給家里人做飯,無論如何不算一件開心的事。但有了花和音樂,心里的富足感會強一點。
書桌上也常年有花。寫字賺錢,再喜歡也有厭倦的時候。寫不出來,心情煩悶,就去摸摸花瓶看看花。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通過上千個案例分析發(fā)現,幸福跟財富的關系并非成正比。活得貴一點,不一定因為財富的增加,而是感知幸福的能力越來越強。
網上有個“如何把沙縣小吃吃成法式大餐”的帖子。一個鹵雞蛋,切瓣擺盤在蠔油打底畫花的白瓷盤里;顏值平凡的花生醬拌面,頭頂幾片薄荷葉,立刻顯得有范兒了。
值錢的從來不是物品,而是人。活得貴一點,是無論什么時候,都絕不虧待自己的心氣兒。用心對待你擁有的每一件衣服、每一個餐盤;用心對待每一天、每一個微笑、每一場睡眠。
活得貴一點,生活不敢欺負你,別人也不忍心欺負你;活得貴一點,財富和幸福也會離你越來越近,美好的一切,都喜歡親近美好的人。
(摘自《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