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卓

在很多人眼里,北大博士余漁是個理想主義者,常不顧現實,作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比如,他放棄了某企業百萬元年薪的盛情邀請,放棄了內地許諾的公職,不惜遠走新疆做個村干部。有人說他傻,可余漁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升官發財皆身外之物。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他所說的“好事”,往小了講,是他個人的家國理想;往大了講,就是要為國家作貢獻。一路走來,他從不后悔。
剛進校園時,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最喜歡哪個學科,余漁就廣泛涉獵,試圖在知識的海洋里一探究竟。很快,他發現自己對國家安全戰略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抱著專業書廢寢忘食,甚至連整個世界地圖都能倒背如流。找到了興趣所在,便有了奮斗的目標。本科畢業后,他選擇在安全研究方向繼續深造。
專業的學習讓他對這門學科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中國正處于一個需要‘戰略突圍的關鍵時期,中國要走向世界,必須要具備世界意識、世界思維,國家需要做好戰略研究,也急需這方面的人才。”原本,他打算畢業后繼續做學術研究,可轉念一想,自己還年輕,應該出去走走看看。“我們這個專業不同于其他,它始終需要與社會、國家結合到一起,不到基層去,很多東西搞不清楚。”余漁說。
所以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南方某企業百萬元年薪的邀請,繼續“佛系”。可沒過多久,傳來新疆要在北大招聘的消息,余漁一下子坐不住了。研究了多年的國家安全戰略,他太清楚新疆對于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了。
“從新疆出發,到中亞、到歐洲比到廣州、上海還要近,‘一帶一路要向西突破,中國要走向亞歐大陸,經略這片世界財富的核心地帶,都需要站穩新疆這塊前哨站和根據地。”新疆如此重要,但同時它又極其復雜,這不正是需要自己以一身所學報效國家之時嗎?
他清楚地知道,選擇新疆意味著放棄世俗的成功,“但人總要有些精神追求”。朋友們勸他,等過些年房子買好了,戶口落實了再去作貢獻也不遲。“但如果我留在大城市安家落戶,習慣了高收入的都市生活,再來選擇這條路,我可能就選不了了。”余漁坦言,“就是要趁剛走出校園,這時候最具理想情懷,最有激情,才敢于將心底的這種沖動付諸行動。”
2019 年7 月, 余漁從北京出發,坐了三天兩夜的火車,正式就任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扎克鄉提堅村黨支部副書記。而對他的考驗,此時才剛剛開始。
阿扎克鄉地處南疆,沙漠氣候干燥異常,家在四川的余漁對這里的氣候很不適應,曬傷是常事。剛來時,村里條件簡陋,沒有暖氣,即使是冬天,為了節約煤炭也只能晚上才燒一兩小時。全村只有一臺電腦,大家排著隊用。
一次,余漁正在辦公,突然一只老鼠竄出來。他想抓住它,可一抓它就跑。等他開始工作,老鼠又出現了。折騰幾個回合,余漁放棄了,任由老鼠在一旁大搖大擺地走,他只專心辦公,各干各的,自此相安無事。
當然,最大的考驗還是工作。入村不過半年,余漁便已對星期幾沒有了概念,艱巨的工作任務讓加班、熬夜成為家常便飯。在他的宿舍里,被子時刻都是打包狀態,隨時準備前往工作第一線。
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維護穩定,幾場硬仗打下來,用余漁的話說,是練就了一身的鋼筋鐵骨,打不爛、錘不扁、磨不碎。
不過,鐵漢也有柔情。在自己的理想面前,余漁是堅強的、無所畏懼的,但在家人面前,他是柔軟的、滿懷愧疚的。
今年3 月的一天,天一亮,余漁就騎著電動車,載著妻子前往民政局領證。剛領完證,兩人就各奔東西,回到了工作崗位上,這也是兩人幾個月來為數不多的一次相見。
早前,聽聞余漁要到南方工作,妻子還挺高興。可當余漁最后決定去新疆時,妻子只剩下了震驚。做了一段時間的工作,妻子也想通了,“我既然選擇了他,就要尊重他的理想和抱負”。今年年初,妻子也選擇跟隨丈夫,來到新疆,同樣做了一名基層干部。
妻子的到來讓余漁很感動,也很愧疚。“一個女孩子放棄了大城市的生活,到了這邊,想吃什么都沒有,想買什么也沒有,連快遞很多都不送。”
妻子的工作地距離余漁所在的鄉不過10 分鐘車程,可半年多來,兩人幾乎沒在一起生活過。有一次妻子工作太忙病倒了,余漁請假回去買了一只雞,給她做了一頓飯。“見到她,我眼淚一下子掉下來了。一個本來時尚靚麗的女孩,現在搞得灰頭土臉,唉!”
身邊的妻子尚且無法照料,更別提遠方年邁的父母。“父母養育我這么多年不容易,媽媽身體也不好, 但我也確實盡不了孝。”好在父母理解他,支持他,父親曾對他說:“去邊疆以后你就是國家的人了,你就跟著國家走吧,以后千難萬難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我覺得我挺自私的,就為了自己的理想,讓家人都跟著作出犧牲。”有時余漁心中巨大的愧疚感在夜深人靜時會瞬間爆發,“熬不住了,就跑到外面野地里仰天哭一場。”
經常有人替余漁惋惜,如果當年沒有來疆,他現在應該已經是縣領導了。而眼下,他才剛剛被任命為阿扎克鄉黨委副書記。
但在余漁的認知里,這樣的假設本就是個偽命題。都是基層,沒有哪里的干部更偉大,也沒有哪里的條件更艱苦,在哪兒都是為國家作貢獻。況且,在南疆,他更能體會到自己的工作與國家發展的緊密相連。
“ 如果是一個內地的鄉村,村里的一點點改變很難直觀地影響整個國家的進程,但這里不同,這里的每一項工作,對國家整體的戰略布局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余漁說,“比如,經常有來自歐美各國的政要使團記者來到這里,我們一個小小的村干部就如同國家的外交官,我們的一言一行就代表著整個國家。如果一個村子的工作干好了,那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好。”
今年7 月,余漁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回顧過去的兩年時光,他自我評價“勉強還算干得不錯”。
一個直觀的感受是,余漁第一次來到阿扎克鄉政府門口時,目光所及之處除了一座孤零零的政府大院,連個小賣部都沒有。現在,超市、夜市、餐館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在荒涼的戈壁灘上,還發展起了一條年產值1.2 億元的產業街,廠內機器轟鳴,貨車來來往往,工人干得熱火朝天。
實實在在的改變讓余漁有信心繼續奮斗下去。他將自己比作一名即將高考的學生,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每一道題,只要工作在一點點推進,那理想便在眼前。
“不是每個科學家都能成為愛因斯坦。我只希望能夠為國家添磚加瓦,哪怕只貢獻一粒塵埃,也是值得的。如果有更多像我這樣的人,那合起來的力量將是巨大的。”余漁始終存著一份驕傲,在他心里,他是自己的英雄。
(摘自2021 年9 月16 日《中國青年報》,蝌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