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凝

巴黎的屋頂是人們享受浪漫的所在
2021 年8 月8 日, 在東京奧運會的閉幕式上,下屆夏季奧運會的舉辦地巴黎帶來了一部令人驚艷的奧運宣傳片。從城市的屋頂到廢棄的環城鐵路,從年輕的滑板公園到宇宙空間站,巴黎的每一個地標建筑幾乎都出現在宣傳片中,既展示了城市的底蘊,又顯得年輕不落俗套。
據說在巴黎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不是經常爬上屋頂去看一看,那就不算是一個地道的巴黎人。這是因為,在當地人看來,在屋頂上才能領略到巴黎真正的美。
隨著宣傳片的放映,觀眾的目光也開始隨著小輪車騎手在巴黎的屋頂上穿行,一片片雙折的兩坡頂出現在畫面中,這是巴黎著名的孟莎式屋頂。孟莎式屋頂被稱為芒薩爾屋頂、折面屋頂或折腰屋頂,它是從歐洲古老的木質結構屋頂形式演化而成。弗朗索瓦·芒薩爾將這種屋頂形式改良并發揚光大,在法國流行開來。
拿破侖三世時期,塞納區長官奧斯曼主持巴黎改建規劃,他通過擴大道路、疏解城市交通、建筑大面積公園、完善市政工程等,使巴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美麗、最現代化的大城市之一。這種規劃一直保持至今,被稱為奧斯曼規劃。孟莎式屋頂配合奧斯曼式規劃和建筑,一起組成了如今巴黎屋頂的迷人風景。
巴黎的屋頂大部分是灰色的, 給這座浪漫之都增加了一些“冷淡風”。這是由于奧斯曼在全面改建巴黎的時候,采用了鋅板這種經濟又便于切割和安裝的材料來制造屋頂。因為鋅板很輕,所以建筑師可以使用更少的框架,為居住者創造更多的空間。也正是因為這種新技術,屋檐下的空間被充分利用,從而出現了著名的“女仆房”。淺灰色的鋅與深灰色的石板巧妙結合,讓巴黎的屋頂像一片灰色的海洋,深淺的搭配反而有一種海浪般的動態美。一座座特定方式排列的小煙囪,在這片灰色的海洋中格外顯眼,就像一條條蒸汽船在上面航行,讓整個屋頂更顯靈動。
當然,巴黎的屋頂也并不都是灰色,比如瑪德萊娜教堂和巴黎歌劇院就擁有淺綠色的屋頂。其實,它們的屋頂是銅質的,最初是棕紅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氧化,變成了特有的淺綠色。這種由時間“粉刷”出的顏色意外地和大片的灰色十分協調,算是時間送給這座城市的特別禮物。但時間不只帶來禮物,一起帶來的還有磨礪。由于鍍鋅屋頂每隔50 年要進行更換,平時也需要維修,不斷根據法國新的環保與生態標準進行隔熱保溫,因此相關專業性與技術難度一步步提高。光是巴黎就有500 多名專門從事屋頂翻修的人,這些工作人員專門負責修理和加固屋頂,以便讓它們始終保持剛建成時的模樣。2015 年法國還推舉鍍鋅屋頂的制作與維修技術競爭世界文化遺產,最后惜敗給法棍面包,但巴黎還是不斷宣傳其屋頂和屋頂的制作與維修技術,希望更多的人來學習。
其實在許久以前,巴黎的屋頂就成了藝術家們的心頭好,不少著名的畫家、攝影師、電影導演都把巴黎的屋頂放到了自己的作品當中。
1886 年,荷蘭畫家凡·高就創作了油畫《巴黎的屋頂景觀》,它是凡·高為數不多的具備輕快筆觸與明朗律動感的作品。攝影師邁克爾·沃夫也創作了以巴黎屋頂為主題的系列攝影作品。他用鏡頭捕捉到巴黎無數屋頂組成的幾何景觀,避免了取材于那些隨處可見的、經常與巴黎聯系在一起的名勝,提供了一個多角度和非對稱的新視角,重新審視這座城市的建筑,展出后大獲好評。
不過,更多人對巴黎屋頂的最初印象,可能來自法國電影短片《紅氣球》。在影片結尾,孤獨的小男孩被無數氣球帶著飛向空中,整個巴黎的屋頂盡收眼底。色彩鮮艷的氣球與灰色的屋頂形成了強烈反差,讓畫面極具質感,也讓巴黎的屋頂深入人心。

“屋頂”上的香奈兒時裝秀
極具藝術色彩的巴黎屋頂也受到了各種時尚大牌的青睞,迪奧、圣羅蘭、高田賢三、羅杰·維威耶等品牌都曾在巴黎屋頂拍攝過時尚大片和廣告。時尚奢侈品巨頭愛馬仕還推出過巴黎屋頂圖案的絲巾。另一個時尚奢侈品巨頭香奈兒更是將巴黎屋頂的元素用到了極致:在一場時裝發布會上,香奈兒想用巴黎屋頂當作T臺,讓模特在屋頂上走秀。不過,由于安全等問題,這場發布會沒有直接在屋頂上舉行,而是在巴黎大皇宮的玻璃穹頂下搭建了一個屋頂T 臺。
屋頂除了承載時尚與藝術,更多的是與生活相關的點滴。不管是在大型商場還是街邊的咖啡店,很多都開放了樓頂露臺,讓客人在露臺上一邊品嘗咖啡或美食,一邊欣賞巴黎屋頂的景色。不過對于巴黎當地人而言,還是自家的屋頂最為愜意:沒有什么餐桌遮陽傘,也沒有精致的食物,幾個朋友直接爬上自家屋頂,喝著啤酒隨意地談天說地,這才是屬于“巴黎土著”的浪漫。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氣候的變化,巴黎市也在對屋頂進行著新的開發。巴黎市長提出過一個“城市綠化方案”,希望將巴黎100公頃的平面屋頂及建筑物表面植物化,用來對抗霧霾以及城市污染。在灰色的屋頂海洋之中多一些綠色的島嶼似乎是個不錯的方案,奢侈品牌愛馬仕就在總部的屋頂建立了一個空中花園,而愛馬仕香水的調香師受此處的香氣啟發,還制作了“屋頂花園”這款香水來致敬巴黎的屋頂。除此之外,巴黎還在展覽中心的屋頂修建了一個占地4000 平方米的農場,真是將屋頂“玩出了花”。
(摘自《世界博覽》2021 年第1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