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灝
如果你喜歡聽音樂,那你在看歌詞表的時候,很可能會有一個困惑——音樂制作人是干什么的?明明詞、曲都有了,為什么還專門有一個“音樂制作人”呢?
這種疑惑并不少見。在網上看到張亞東的視頻時,評論區總會出現:“他是誰?他有什么資格做評委?他有什么代表作嗎?”
要弄清楚什么是音樂制作人,我們先要了解一首歌的制作流程。一般情況下,一首歌最先誕生的是曲、詞。有了它們,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制作。隨后進行編曲,即根據曲的色彩、風格、和弦走向以及詞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樂器編配伴奏。有了伴奏,歌手就可以進棚來錄音了。之后交給混音師進行混音。混音完成后,還有母帶環節。
這看似是一道完整的工序,但實際上,這里缺了一個最關鍵的角色,一個掌控全局的角色。
誰來作曲,誰來作詞?樂器外錄還是內錄?歌手用氣聲唱還是用混聲唱?誰負責編曲,預算有多少?編成什么風格?鼓由誰來打?吉他該怎么彈?唱片公司想要怎樣的音樂?
以上,只是音樂制作人無數工作里的一小部分。如果把一首音樂的制作比作一項工程的話,音樂制作人就是總工程師,負責統籌全局。他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去做什么,但是會時刻參與到歌曲制作過程當中,讓歌曲每一步制作出來的面貌符合自己的預期。他需要在每一個環節切實可行地提出修改的意見。
除了是業務層面的總工程師,音樂制作人還擔任著一個財務層面的角色,那就是統籌整首歌的預算,這就要求音樂制作人還要有強大的溝通能力和人脈。
比如制作一首歌,預算是8 萬元。這時音樂制作人就需要考慮請什么級別、什么價位的樂團,錄音上花多少錢,混音花多少錢,設備上又需要支出哪些費用。有時候制作人可能還要動用自己的人脈,給預算不高的歌手或公司盡量節省費用。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可能發生很多不可控的意外事件。真正的音樂制作人,遠比這些還要操心費力得多。對于一首音樂作品而言,音樂制作人是偉大的。作品中每一個讓我們能夠拿出來反復品評的細節,很可能就是他們在背后絞盡腦汁、冥思苦想了很多個夜晚,才最終敲定出的結果。正是他們的存在,讓我們聽到了這么多好作品。
(摘自“哎呀音樂”微信公眾號,王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