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遠

2003年,法國歌手Nolwenn的家人在試聽她的新專輯
出生于一個喜歡聆聽音樂和擺弄音響器材的大家庭,筆者身邊有不少長輩,平日喜歡擺弄和展示客廳里那一臺功放。在音響發燒友的圈子里,這些終日與功放、音箱(音響的組成部分)、黑膠唱針和CD機打交道的癡迷者,被戲稱為“機佬”。
在人們印象中,“機佬”年紀偏大,多有特殊追求。譬如一位長輩,開了CD機和功放后,要預熱10分鐘才開始播音樂,還美其名曰“煲機”,因為“煲”過的器材播出的音色更加溫暖飽和。諸如此類似是而非的理論一套接一套,音響發燒友給外人一種玄幻神秘的色彩。
在線流媒體的效果跟正版碟差距越來越小,甚至有些平臺的效果超越了CD。
那么,有沒有年紀小的“機佬”?
筆者認識小畢是幾年前的事了。他是一位在電臺工作的95后小伙子,對各種播放系統和功放器材了如指掌。幾年前筆者見到他時,他的辦公桌上擺了一疊唱片,播放時通過電腦用解碼器輸出到耳機。那時候,我還以為在可見的將來,他會走上那些“機佬”們的道路,用CD碟和黑膠唱片塞滿自己的房間,然后端個茶杯坐在客廳中央擺弄一套碩大的功放設備。畢竟,在傳統“機佬”的鄙視鏈中,CD總是劣于黑膠,而流媒體則是不入檔次的東西;A類功放總是優于D類功放,音箱當然比耳機好。
如今,小畢告訴我,他很少買黑膠唱片了,連CD也少買了。因為,在線流媒體的效果跟正版碟差距越來越小,甚至有些平臺的效果超越了CD。不像眾多“前輩”動輒坐擁一對大音響,再打造個杜比家庭影院,小畢接受耳機,畢竟年輕人財力有限,居住面積狹小。能像長輩那樣添置“前后級”電子管功放機的年輕白領并不多。
很多時候,一些大的音響制造商也放下之前高檔音響制造商的架子,推出不少面積更小且價格更親民的D類音響,主打市場就是居住在大城市、家庭面積相當有限的年輕白領。當然,追求檔次的發燒友一直不把D類音響納入考慮范圍。新一代“機佬”貌似展現出更多元化的一面:他們不像老一代“機佬”那樣盲目跟隨圈子里的“鄙視鏈”,而是更加追隨自己內心的喜好。
是的,年輕人對音樂的熱愛程度不輸長輩,然而他們的消費習慣卻截然不同。美國在線流媒體Spotify的一項數據顯示,美國95后“Z世代”對音樂消費有著極大需求。有78%的“Z世代”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音樂和純聲音產品有助于他們舒緩壓力,有一半受訪者認為音樂和純聲音產品比視覺媒體更加“全面”和“有深度”。相比起美國目前25—35歲的群體,15—25歲的青少年更傾向于聆聽電臺廣播。
彭博社也因此得出結論:95后將會是最大的音樂和純聲音作品消費群體。各大流媒體供應商和電子器材制造商也因勢利導,順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打造吸引他們的音響產品。
耳機和音箱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幾乎100年,孰優孰劣一直不分高下。發燒圈內人士普遍認為,單就音質而論,音箱肯定更勝一籌。音箱的低音效果耳機難以企及,而且能給人現場演奏的震撼效果。但耳機由于規模小、電損少,播放的精度比音箱高得多。

喜歡聽音響的美國年輕人Jonathan這樣告訴筆者:“一些耳機為了讓消費者感到低音不比音箱差,老是加強低音效果,但是這樣一來卻犧牲了中音的效果。我還是更加喜歡音箱在整個空間制造的音樂效果?!?/p>
耳機一個潛在的危險是對耳朵的損害。美國《聲音星球》雜志的調查認為,人們在聽耳機的時候,通常會把音量調高至比平時用音箱聽音樂可接受的音量還要高25%~50%的程度,而這對人耳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該雜志建議,要是每日聽耳機超過1小時,就要當心了。
當然,耳機的效果并非沒有長進。年輕發燒友對耳機的接受度比長輩要高,而且隨著無損藍牙耳機的出現,無線耳機的效果得到了明顯改善,市場前景相當廣闊。
實際上,近年不少團隊和公司研發出只有耳機才能獲得的效果。其中一種就是2021年左右才出現的所謂“360度立體音效”,又或是“8D效果”。經過“8D”技術錄制的歌曲,會讓人感到歌手在自己周圍不停走動的效果。

經過“8D”技術錄制的歌曲,會讓人感到歌手在自己周圍不停走動的效果。
要達到這個效果,錄制者只需要在制作一條聲軌的時候,改變或扭曲它的遠近效果,讓人的雙耳誤以為聲源在自己的前后左右不停走動。而為了實現該效果,就一定要戴耳機,因為8D技術要“欺騙”雙耳成功,就需要一邊的耳朵只能聽到那邊耳機發出的聲響。這種8D效果,據說有助于神經放松和睡眠。
實際上,要體驗8D效果并不難,只要有耳機,登錄一些海外的視頻平臺,就會有大量的改編自知名歌曲的8D體驗片段。當然,不少片段未經歌曲創作者的許可。
有批評者認為,這種標榜“8D”的音效技術,實際上在100年前就被迪士尼公司試驗過。但是,這種對場景更加逼真的追求,似乎有著巨大的市場。有人把這種追求歸納為“沉浸式音效”。
根據《高保真》雜志的統計,“沉浸式”聲音體驗市場將在未來5年迎來噴發,到2026年在全球范圍內市場價值將達130億美元。
在2019年,格萊美獎組織方就把“環繞立體聲”條目改為了“沉浸式音效”條目。組織方解釋,這是比“環繞立體聲”更進一步的技術要求,因為后者只需要產生左右前后的效果,而“沉浸式音效”涵蓋了前后左右上下等多個維度。
“沉浸式音效”將會在電子游戲領域以及VR和AR領域,成為重要的新需求。一些電子書生產團隊也在嘗試打造“沉浸式音效”產品,并以此為市場推廣亮點。
在新冠疫情暴發后,利用Zoom進行線上會議的頻率增加,而這種線上會議一個讓人不舒適的地方,是聲音沒有空間感,一個人發言的時候,要是有其他人插嘴,整體效果就會出現混亂。而“沉浸式音效”由于能讓聲音變得更具空間感,也有助于改善線上會議的聲音效果。

隨著“沉浸式音效”市場壯大,一些大的音箱品牌也開始研發具備相關功能的產品。除了傳功的家庭影院“杜比數字”揚聲器系統之外,索尼和微軟也在今年加緊研發具有“沉浸式音效”功能的外放系統。而游戲領域則有Xbox推出的Tempest 3D系統。
除了硬件,聲音播放平臺也成為各方搶占的高地。筆者在前十年,經常通過網絡聆聽各地的音樂電臺。然而,這些依然以“電臺”為標榜的聲音供應平臺,卻并不好過。在不少網絡電臺的網站上,都出現了募捐和求贊助的廣告。
在我國,QQ音樂是個包羅萬有的音樂流媒體平臺。而在世界范圍內,Apple音樂、Spotify和Tidal都能提供高質量的在線音樂服務。
Spotify在今年推出了音源無損耗的“Spotify HiFi”服務,專門針對對音質要求高的年輕發燒友。此前在流媒體領域,共有四家服務商提供無損耗音源服務,而Spotify的加入,加劇了這一賽道上的競爭。
“CD是44.1khz的采樣率,流媒體有的可以達到192khz?!币晃蛔≡诔啥嫉?0后發燒友對筆者說。另一位在上海的相同年紀發燒友則表示,他現在聽音樂有99%的來源是流媒體。
正如上文所說,美國的“Z世代”對聲音的需求巨大,資本也看中了這一塊可以耕耘的肥沃土壤。英國哈里王子和妻子梅根就與Spotify平臺簽訂了獨家合同,制作網絡聲音節目,供應這個平臺的上億注冊聽眾。兩人發表聲明,希望聽眾們能“在那么一剎那認真聆聽,不被干擾地聯系彼此”。
聽覺,是人類五個基本感官之一。從老一輩的“機佬”精益求精花幾十萬塊買一套音響,到95后小畢和美國“Z世代”對無損耗流媒體的熱捧,一個重要的動機,無非是聽到更加真實的聲音。這也正如Jonathan最后對我說的:“音響是我成家后首先要投資的奢侈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