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愷

2021年10月31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舉行亡靈節游行活動
看過電影《尋夢環游記》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其迥異于通常死亡題材影片的模樣:溫暖飽和的色彩、趣味橫生的故事,死去的人們是不同裝束、不同妝容的骷髏,有著豐富的表情和細膩的情感,熱烈而生動。
這不是電影創作者的異想天開。《尋夢環游記》取材于墨西哥的亡靈節,這個表現了濃厚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始終是當地“春節”般重要的盛大典禮。
因新冠肺炎導致的游行與慶典暫停一年以后,今年10月31日—11月2日,墨西哥城再次出現如動畫片般色彩明艷的彩色骷髏頭、花車與歌舞演員。他們熱鬧地穿越整座城市,將死亡與新生、逝者與凡人、思念與勇氣串聯。
恐怖影片中,一旦看到骷髏登場,大概就是恐怖氣氛拉滿的時刻。森森白骨加上沒有任何感情的空洞雙眼、可以靈活變形的關節,看起來馬上就要死而復生,帶著倒霉的活人一起下地獄。
當天晚上,一家人會準備好被子、枕頭和各種飲料食物,一起到墓地守靈。
但在墨西哥,這些都不必擔心。以骷髏形象為主的化妝游行,算得上是亡靈節最鮮活的招牌。還記得007系列電影《幽靈黨》嗎?主角邦德就是在亡靈節的游行中,因為巧妙地戴著骷髏面具,才成功混跡于普通民眾當中,得以逃脫跟蹤。
這是現實亡靈節的一份微縮,在別國令人聞風喪膽的骷髏,到了墨西哥成了一種文化。在這里,骷髏意味著“生命的起源”—白骨、面無表情、空洞……都是生命本初的模樣。人們尊重骷髏、敬畏逝者。
在亡靈節,可以像邦德一樣佩戴骷髏面具,還有更多心靈手巧的人,會化十分精致生動的骷髏妝—鮮亮的色彩配合臉部的豐富表情,詼諧而溫暖。在衣著方面,人們也會配合臉上的面具或妝容,穿上和鬼怪相關的服裝,比如類似骷髏身體的“白骨裝”。

化著精致生動骷髏妝的女孩
大街小巷也滿是骷髏元素的擺設。最常見的是精致的骷髏玩偶,它們齜牙咧嘴地露出標準的“八顆牙齒”大笑,又被打扮成各種隨心所欲的樣子:商店門前看守無人攤位的,是一位身穿最普通日常服裝、戴著長長假發、農婦帽子的“普通骷髏群眾”;精致的馬車里,坐著穿著富貴、頭發梳得一絲不茍、鬢邊生花的“貴婦骷髏”,仔細一看,這位“貴婦”的馬和馬夫也是骷髏……
在亡靈節各處,人們盡力使每個骷髏的設計不重樣,以示對逝者的尊重。
“不重樣”聽來難辦,實則算是理所當然。這些由生者親手繪制的面具與妝容,背后滲透的是他們心中對逝去的某個特定親人樸素而真摯的描摹。他們生前的職業、習慣與小癖好,都成了繪制骷髏時的一點靈感,在筆尖揮灑。
亡靈節的氣氛與精心設計的骷髏,會讓人們在大飽眼福之際也同樣相信:坐在商店門口看守攤位的骷髏婦人,生前也是如此打扮地坐在這里,度過了她平靜的一生。
當然,骷髏可不是永遠都安安靜靜、寄托哀思的。生者扮骷髏,最重要的“用途”其實是—喚醒亡靈。
從10月31日起,墨西哥街頭化妝為骷髏的人們,要盡情地喊叫、跑跳,盡量弄出更多的聲響。他們甚至會為寵物狗也畫上骷髏妝,等待這些“骷髏狗”的叫聲,一起吵醒沉睡的亡靈。
當天晚上,一家人會準備好被子、枕頭和各種飲料食物,一起到墓地守靈。在一天的喧囂之后,他們相信,沉睡了一年的逝者們大概已經“蘇醒”,等著家人來迎接自己回家。
墓地前,人們會為逝者放置精心準備的祭臺。
阿茲特克人認為,悲傷是對逝者的不敬。
祭臺大多分成幾層布置。在頂層,是逝者的照片,下面的幾層則依次盛放一些亡靈生前喜歡的食物或其他事物,必備的是墨西哥菜、糖果及甜面包。
因為亡靈還細分為11月1日的“幼靈”節—懷念逝去的孩子、11月2日的“成靈”節—懷念逝去的成年人這兩個部分,所以在祭臺的布置上,也會突出逝者兒童或成人的不同身份。
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會有龍舌蘭、可樂這些“快樂水”;如果是孩子,就要放上他/她鐘愛的玩具。此外,每個祭臺必備的是洗漱用品,比如水盆、浴巾、鏡子等,給歸來的亡靈“接風洗塵”。
萬壽菊也是一定會出現的元素,亡靈節的顏色是屬于萬壽菊的。在墨西哥人眼中,萬壽菊是“死亡之花”,花瓣四散如同太陽的光芒,可以守護逝者、溫暖冰冷的墓穴,也能通過它特殊的香氣,溝通死與生的兩個世界。在晚間的守夜祭祀中,人們會用萬壽菊的花瓣鋪出一條獨特的“花路”,讓花朵獨特的氣味與耀眼的色彩引領亡靈順利回家。
午夜12時,教堂的鐘聲敲響12下,時間跨到11月1日,亡靈突破生與死的阻隔,循著花香飯香與人間煙火,循著親人的思念,乘興歸來。
亡靈節的宗旨,似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萬圣節這類更為著名的“鬼節”。雖然日子相近,但兩者的內核完全不同。
比起有點陰森、主打恐怖的萬圣節,亡靈節的基底是溫暖明快的。拿兩者都有的“保留項目”—要糖果這件事來說,亡靈節的糖果和“骷髏文化”一脈相承,幾乎都制成骷髏或棺材等死亡物品的形狀,“骷髏糖”“巧克力棺材”常常是亡靈節期間最受歡迎的幾樣糖果或甜品。

2021年10月27日,墨西哥塔斯科,教堂前的廣場上展出由1.8萬株萬壽菊制成的卡特里娜骷髏像

2021年10月31日,墨西哥城舉行亡靈節游行活動

2021年10月29日,墨西哥城革命紀念碑展出巨型頭骨藝術裝置
此外,“死亡面包”也是亡靈節較為風靡的食物。雖然幾乎就是普通面包的味道,但面包表面有個十字形的造型凸起,咬起來更為酥脆,也代表著人類的骨骼。
從食物就能看出,墨西哥人并不忌諱那些能夠聯想到死亡的元素,也樂意與亡靈食用同樣的食品,感受與逝去親人跨越生死的某種親昵。
亡靈節的精神內核,或許可以追溯到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的那段墨西哥“后古典時期”。1521年前后,阿茲特克帝國逐漸壯大,墨西哥也身處它的文明包圍圈中備受浸染。阿茲特克人認為,悲傷是對逝者的不敬,而持續不斷的慶祝、狂歡,才是永遠銘記逝者的最好方式。如今在亡靈節大放異彩的標志性“卡翠娜骷髏頭”,也是脫胎于阿茲特克文化中的冥界女王形象。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墨西哥著名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曾這樣概括在阿茲特克文化影響下的墨西哥人對死亡的獨特認知:“對于紐約、巴黎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輕易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卻常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鐘愛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恒的愛。”
即便脫離熱鬧的、不算日常的亡靈節,去觀察墨西哥人最普通的墓地,也會發現他們對死亡的不同理解。墨西哥的墓地完全與“陰森”“恐怖”甚至“肅穆”搭不上邊。每座墳墓看起來都是色彩斑斕、極具個性的,仿佛真的就是《尋夢環游記》照進了現實。墓地也并不是孤零零地在某處荒地聚集,而是可以在居住區、甚至就是某個普通家庭的隔壁。看起來,逝者仿佛從未離去,只是換了一處居所、換了一張床鋪生活。
墨西哥有句諺語,“Hay más tiempo que vida”,大意是“死亡并非生命的終點”。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一個人只有從所有愛他的人的記憶中消失了,才算是徹底離開了這個世界。
而亡靈節,用熱熱鬧鬧的歡迎儀式,年年周而復始的骷髏妝、糖果、鮮花與美食,告訴逝去的人們:
遺忘才是生命的終點,而你,不會被遺忘。你看,這些歡樂的場景與精心的布置,都在歡迎你的歸來。死亡從不會隔絕愛,我們只是遲一些,就會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