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婧婧 王輝 張超


摘 要:宿遷市老汴河流域存在大面積的水產養殖。該文分析了老汴河流域水產養殖現狀以及水產養殖過程中存在投入品過量、藥物濫用、底泥富集污染等諸多問題,提出了加強水產養殖全過程管理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老汴河流域;水產養殖;水質監測;氨氮;總磷t
中圖分類號 X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2-0158-02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并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1];在關于長江經濟帶建設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這表明了國家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為農牧漁業的發展明確了發展方向。而綠色漁業、生態漁業、健康養殖將是漁業發展的大趨勢[3]。作為長江經濟帶的成員之一,宿遷市泗洪縣漁業生產必須順應新的形勢,注重內涵創新,致力綠色養殖,自覺地融入全局之中。
1 老汴河流域水產養殖現狀
老汴河又稱汴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時稱通濟渠,唐稱廣濟渠,又名汴渠,位于宿遷市泗洪縣境內,全長34km2,流域面積374km2,是洪澤湖周邊地區一條區域性河道。老汴河與濉河自青陽西閘起,主要承接上游濉北河、攔山河來水,至青陽城隍廟處分流,向南流入老汴河,途經青陽鎮、石集鄉、陳圩鄉、城頭鄉、臨淮鎮入洪澤湖,沿線有蘆溝河、紅旗河、航道河、新良河、毛包河、綱要河、王劉河(反帝河)、運糧河等主要支流。
老汴河流域水產養殖品種以河蟹為主,根據衛星遙感解譯顯示,老汴河流域河蟹養殖面積約94.4km2,占流域總面積的25%(見圖1)。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隨換水或清塘等方式排入附近溝渠,后匯入老汴河。
1.1 河蟹養殖周期 河蟹的養殖周期可分2個階段,分別為蟹種培育階段和成蟹養殖階段。蟹種培育階段為5月份左右至次年2月份左右;成蟹養殖階段為2月份左右至當年12月份左右。在河蟹養殖過程中,養殖戶會根據河蟹生長情況少量多次換水,成蟹銷售完成后,養殖戶排掉塘內養殖廢水并對養殖塘口進行消毒殺菌,大規模清塘一般集中于春節前后。養殖塘口經過充分消殺后,養殖戶引入新水開始新一輪河蟹養殖。
1.2 清塘水水質狀況 對河蟹清塘水進行了調查,成蟹塘和苗蟹塘2類塘口水質均為Ⅳ類或Ⅴ類,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平均濃度分別為30mg/L、0.756mg/L、0.15mg/L(見表1)。老汴河流域河蟹養殖面積約94.4km2,按照塘口深度1m,每年排水1次來計算,老汴河流域養殖塘口排水量約9440萬t,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排放量分別為2832t、71.4t、14.2t,污染物在清塘時集中匯入老汴河,是導致河流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
1.3 養殖飼料投放情況 在河蟹養殖過程中,老汴河流域有約50%養殖戶采用飼料和小魚混合養殖模式,約40%的養殖戶采用全飼料養殖模式,另有約10%的養殖戶采用全小魚養殖模式。經調查,以全飼料養殖模式計算,養殖塘每年需用飼料約5400kg/hm2,河蟹年產量約2700kg/hm2,投入飼料約有半數轉化為養殖產品,其余部分均溶于水中或沉積于底泥中。高密度養殖模式,導致水體中污染物大量增加,水體自凈能力下降。
2 存在問題
2.1 過量使用餌料及肥料 在高生物負載量的水產養殖模式中,餌料和水產肥料是現今水產養殖的重要營養和能量來源。由于肥料的施用缺乏科學性,養殖戶過分追求高產高效,未能切實做好合理搭配和精準投放,致使水體中N、P及有機物等的負荷不斷加重,從而導致富營養化[4]。
2.2 藥物濫用 現代高密度集約化養殖常使用化學藥物防治病害,維持水體環境穩定。但由于缺乏相關知識,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濫用化學藥品和抗生素現象,進而對水域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2.3 底泥富集污染 水產養殖區底泥中,碳、氮、磷等的含量明顯會高于周圍水體底泥中的,底泥中微生物參與反硝化和硫還原反應,產生NH3和H2S等物質,將惡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
2.4 養殖污水清理不及時 水生動物排泄物以及外來污染物質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大,若不及時清理,不僅會使水面出現明顯油膜或浮沫,加重水體富營養化,還會產生異色異味,影響周邊環境。
3 對策建議
3.1 發展循環水養殖 綠色養殖要求養殖尾水的處理與循環利用[5]。現階段,我國水資源日益短缺,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尤為重要。由于水產養殖會影響到水環境,因此要想降低污染程度,要做好對水的凈化以及循環利用工作。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水產養殖會產生大量的尾水,養殖戶大多選擇直接排放,影響水環境質量。基于此,通過將養殖尾水進行沉積、過濾并進行消毒,構建池塘養殖多營養層次生態循環系統,實現養殖循環使用,有效解決水污染問題。
3.2 提高水產養殖人員的業務水平 大多數從業人員學歷水平較低,且缺乏交流提高的有效平臺,在飼養管理上則主要憑借自身的實踐經驗,而對行業的發展動態以及新技術、新理念的接受能力較為欠缺[6]。養殖人員是否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及綜合素質,會直接影響水產品品質。基于此,要做好對水產養殖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引導養殖戶轉變養殖觀念,規范養殖過程,提倡使用優質苗種、科學合理地使用肥料、飼料,推廣采樣生態養殖方式,減少化學藥物、添加劑的使用,從源頭控制污染。
3.3 合理應用養殖模式 結合水產養殖水環境污染原因分析可知,其治理關鍵在于控制水體環境中的氧含量,避免水環境的富營養化[7]。水體污染產生原因之一是有機負荷過大,超過了水體自凈能力承受范圍,粗放型養殖模式增加了養殖品病害的風險,生物遺體、生物代謝物等含量過大,破壞了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8]。因此,應根據養殖塘位置、地形、溝渠走向、養殖品種等因素,合理應用水產養殖模式,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水產養殖所造成的水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R].2015-10-29.
[2]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R].2018-04-26.
[3]薛飛.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思考[C]?第八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論文集———專題四:畜牧與養殖業.昆明:云南省機械工程學會,2018.
[4]雷衍之.養殖水環境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5]凌濤,胡明.山東濰坊踐行綠色發展的漁業養殖模式分析[J].中國水產,2019(3):66-69.
[6]章蕓,鄭榮泉,葉容暉,等.金華市金東區水產養殖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9):1558-1560.
[7]陳付坤.試論水產養殖中水環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控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9(10):171.
[8]劉明慶,席運官,陳秋會,金淑.水產養殖環境管理與污染減排的政策建議[J].中國環境管理,2019,11(01):90-9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