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摘要:文本解讀是良好閱讀教學的基礎和關鍵。如果講解正確、到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更容易理解,反之亦然。如果我們只從某個角度去解讀,就會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如果我們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就可以對文本有更全面的了解,這更有利于對文本的正確閱讀和理解。
關鍵詞:小學高段語文;多視角解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文本進行解讀,就會得到不同的解讀結果??谧g是理解文本、理解文本、促進讀者與作者、編輯之間交流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接下來,筆者將與同事們就小學語文中高閱讀教學中的多角度解讀進行交流。希望對不適當?shù)牡胤竭M行批評和糾正。
一、走進作者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提高文本解讀效率,教師需要選取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切入。如,教師可以選擇從作者切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文字風格、不同的藝術追求、不同的語言表達特點。深入作者,就是深入文章最隱秘的風景。通過對作者的相關資料的探秘,學生不僅能夠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還能了解一些文本中沒有交代的信息。在了解了這些內容以后,將能提高文本解讀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在這篇文章中,老師首先鼓勵學生接近作者:“請用你自己的方式找到巴德·舒爾伯格先生的相關資料,看看作者有什么樣獨特的生活經歷?”是什么驅使他寫下了這篇文章?”學生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和圖書館的報紙、雜志等方式來深入了解巴德的一切。根據(jù)學生們的詢問,最終達成了共識:這篇文章創(chuàng)作年代不詳,但它來源于作者幼年時的真實經歷——巴德在自己八、九歲左右寫了一首詩,母親對他說“精彩極了”,可父親卻說“糟糕透了”。當巴德長大成人,成為了著名的作家和劇作家,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然而父母的評價卻和當年別無二致。歸根究底,是因為母親希望鼓勵他更好,而父親不希望他驕傲自滿,登高跌重。讀了這篇文章,讀者可以感受到父親和母親對孩子不同的愛的表達。然后,老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作者在文章最后的升華,給了我們怎樣的提示和警醒?”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本。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精心設計的結果,或反映社會現(xiàn)象,或表達個人生活經歷。通過作者的理解和認知,提高學生的文本閱讀效果。
二、解讀詞匯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不只可以從作者入手、從懸念設計入手,還可以從文本詞匯的解析入手,可以作為一個閱讀教學角度。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付出了心血凝練而成,不論篇幅長短,作者在寫下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語時勢必融入了真實的情感,經過了慎重的考量。因此,從文本解析入手,讓學生感受詞語運用的精妙,仍然是一個快速深入文本內核的重要方式。通過鑒賞詞語,將能大幅度提高文本解讀效果。例如,在教學《在柏林》一課時,教師可以把握文章最后一段的“寂靜”這個詞,并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原文中有一段話。當兩個小女孩嘲笑一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時,一個頭發(fā)花白、態(tài)度矜持的老兵的話引起了車廂里的沉默。教師可以把握這一核心詞,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為什么平時在車廂里笑、笑的人都沉默了。當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可以鼓勵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深入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互動,然后形成一個共識:火車沉默的原因是人們感到羞愧。被姑娘嘲笑的老婦人有三個兒子都死在了戰(zhàn)爭中,所以老婦人失去了理智,老婦人的丈夫不得不上戰(zhàn)場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更難猜測她的未來命運,這體現(xiàn)了作者對戰(zhàn)爭的仇恨和對在戰(zhàn)爭中失去親人和朋友的深切同情。在以上教學案例中,教師鼓勵學生深入理解“沉默”這個詞,讓學生嘗試進入文本,嘗試換位思考,想象在文章中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氛圍和情感。因此,學生獲得了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三、開拓思維
在開展多角度文本解讀時,教師不僅需要進行文本內容的講解,還需要進行適當?shù)臄U展延伸。一方面,語文新課標要求教學需要進行擴展遷移,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另一方面,在擴展遷移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有效開拓,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比如,教師可以試著鼓勵學生對文章進行改寫,長文改短,短文延長;詩變文,文變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例如,在教學《伯牙鼓琴》一文時,老師鼓勵學生用方言改寫,可以是一段短文、一首詩或歌詞……簡而言之,游戲沒有類型限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彈奏古琴歌曲《高山流水》。他們甚至可以帶一個香爐,燃燒沉香,為學生的寫作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在老師的指導下,一些學生用溫柔的語言寫了一首詩:“沒有人知道博雅彈鋼琴。”有一天,我遇到了鐘子奇。還有人寫了一段精彩的文字:“伯牙鋼琴彈得好,琴聲寂寞久了。”一天,他遇到了鐘子奇。他發(fā)現(xiàn)鐘子奇在他的音樂中理解了山和水。然而,天空并不可憐,子奇突然死了。從那時起,博雅的音樂再次變得孤獨。他想,音樂雖然不能陪伴我,卻可以陪伴從前的知己。只有他才配聽我的音樂。所以他摔了鋼琴再也彈不起來了?!霸谥貙懙倪^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變得深刻。長期以來,教師往往是循序漸進的教學,不知道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但這樣的教學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需要擴大和擴展課堂,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會真正被激活。
四、結語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樣的文本在不同的人的解讀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從作者的角度解釋,理解文本的原意,解釋它從學生的角度,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并找到文本教學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多個角度更全面、更準確的地理解文本。
參考文獻
[1]曹海永.從“失真”到“歸真”的理想踐行——小學語文“文本解讀個性化”現(xiàn)狀的考察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9(02).
[2]陳東方.深入解讀文本提高核心素養(yǎng)——“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適切性運用”研究例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