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學英語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升,學習英語的需要更加迫切。但一直以來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問題在于學生缺乏良好的語言應用環境,因此教學效果未能達到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但“課本劇”模式卻可以成為主要的教學輔助載體,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本文也將以課本劇為切入點探討小學英語教學的全新組織實施模式。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課本劇;組織實施
引言
英語學科是我國基礎學科的組成部分,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和技能的講解教育,同時還要以良好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課本劇本質上屬于一種現代戲劇,將文學內容改變為戲劇形式的作品,以學生的角色扮演來突出其藝術性特征。課本劇模式之下,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層面得到提高等。
1.小學英語教學當中課本劇教學的優勢
1.1促進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變
課本劇的編排環節不僅涉及到對英文原文的內容整理,同時還涉及到對于教材內容的改編,讓學生進行合作練習。從這一角度來看,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特別是學生的創造性可以發揮,他們具有足夠的自主權。而教師的角色定位也發生了轉變,他們開始成為研究設計者,按照每一場戲劇的要求來設計音樂、劇情、對話等。考慮到小學生年齡較小,在課本劇的選擇階段要以學生生活當中經常接觸到的內容為基礎要求,活躍課堂氣氛[1]。
1.2發展學生個性
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悟下可以主動地融入教學活動當中,一方面突出課本劇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另一方面保障學生的教育積極性。實際上課本劇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的語言技能可以進行鍛煉,將課本上的死板書本知識以更加靈活的特性展現在學生面前。如學生可以揣摩英文臺詞以及角色在演繹過程當中的細微情緒變化,在練習之后掌握一些常用表達與經典句型,讓學生順利地進入課本劇內,收獲知識并提升對于英語學習的信心。
1.3保障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
影響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與學生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如果學生能夠在親身體驗階段產生正向體驗,他們也會希望通過演繹過程來完成角色扮演。從初期的劇本編寫,到中期的臺詞背誦再到后期的表演程序,整個階段都是對原有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改進與優化,且很多家長也可以參與到表演的環節內部,突出英語學科的實踐性特征,抓住課本劇教學的英語特色,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和語用能力。
2.小學英語課本劇應用策略
2.1課本劇資源的綜合應用
在課本劇資源的選擇方面,要體現出對于學生發展的優勢性特征,英語教材作為基礎教育的載體,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年齡特點,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完成思維開發。必要時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教材之外的英文材料來豐富教學資源,對教材當中的部分元素進行替換或刪減。這需要教師自身對教材內容產生深刻理解,然后對課本劇資源進行編寫、決策和應用等。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促進課本劇教學當中的“教”與“學”實現深度結合,在特色教學資源的建設階段實現環境創設和資源應用層面的深度融合,以促進教育體系的跨越式發展。
例如在學習到“How much is it”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就可以基于購買過程來創設課本劇,嘗試突出英語環節的交流過程。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幕場景,讓幾名學生扮演市場當中的不同商販,再由一名學生扮演購買者,從語言對話中完成對于某些句型和句式表達的練習,如“How much is this?”或是“What can I do for you”等。在劇本演繹階段,教師可以嘗試播放一些英語原文片斷,事先地將課堂轉變成為具有英語學習氛圍的場所,促進課本劇內容和組織方式的深度結合,并且在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等方面與資源形成聯動機制,形成“戲劇文化”[2]。這里可以借鑒參考一些經典的英文劇,例如歌劇魅影、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此類劇本就是基于小說或原文展開,可以有效地演繹出角色特征和資源特性,深化對于重難點內容的理解認知。
2.2提升課本劇的組織能力和組織水平
在教學初期階段,教材內容可以直接地被應用成為課本劇的劇本,嘗試讓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利用課堂上學習過的詞句生動形象地演繹出故事情節并做好表演。在過度階段,如果某些教學資源不利于改變為課本劇時,教師就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創造,在設計一個主題之后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其中,創設情境來引發學生的討論分析。教師自身也可以基于閱讀教材或其它資源來編寫課本劇劇本,引導學生在課后完成內容的學習和掌握,在閱讀階段培養創作劇本的想象力。
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本身存在差異,因此教師應根據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擅長的領域來進行設置。例如在前文提到的課本劇演繹環節,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扮演消費者,完成對于不同商販的對話,其中還可以融入肢體動作、神態表情等;對于一些基礎一般的學生只需要讓其記住標準的回答語句即可。但整個教育階段都應該讓學生保持積極的態度以克服畏難情緒,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盡管課本劇并不能夠讓所有的學生都登臺表演,但教師仍然需要在劇本設計階段更加突出小組合作要求。那些沒有進行參演的學生,可以負責劇本的調整、臺詞設計等,為每個學生都設計一定的“任務目標”,提升學生的心理參與度。
2.3課本劇評價模式
成功的課本劇描寫不僅對“演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對“觀眾”也提出了要求。對于課本劇的評價并不能以單純的考試評價體系作為基本原則,而是要根據學生在課本劇當中的表演風格、表演習慣來突出評價的客觀性。例如學生的肢體動作或是語言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點?表演風格是否和原文保持一致?總而言之,課本劇的教學評價應將學生的語言、動作甚至是臺風等作為一個整體性的評估項目,在明確學生發展優勢和發展劣勢的前提下進一步制定后續階段的教學計劃,增強課本劇的應用有效性[3]。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其它學生,甚至可以是表演學生自身,在多主體配合下形成對于課本劇的深刻理解,完成相互學習反思的過程。
3.結語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針對課本劇的選材、編寫等方面作出經驗總結。具體來看,不僅要考慮到課本劇的廣泛選材,同時還要關注情感元素,突出內容的實效性和多樣化,表達出教學形式的生動靈活特點。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完成新知識的接收過程,同時打造創造性的課堂活動組織方案,在學生進行語言輸入的過程當中完成聽說讀寫過程,從而再次進行語言輸入,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和英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傅廣云.妙筆生花——英語課本劇在小學英語課堂上的運用[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2(06):171-171.
[2]陳美娟.融課本劇于課堂,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小學英語課本劇探索與實踐[J].校園英語,2019(46):2.
[3]郝國富.依托課本劇提高小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策略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20(2):175-175.
作者簡介:邢萬萍,(1988年——),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內蒙古赤峰市,學歷:研究生,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