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旭東 陳 成 喻 瑾
(東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江蘇 鹽城 224200)
東臺現代農業必須順應時代要求,通過信息化對傳統農業進行轉型升級,為了順應這一形勢,召開全市農業信息化工作會議,大張旗鼓的宣傳農業信息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東臺市委、市政府專門發文把農業信息化工作作為重點工作。東臺市農業農村局先后組織種植大戶、農民經紀人、鎮村組三級干部進行培訓,共培訓人員3.6萬人。
通過調研,摸清市情:東臺市是全國經濟百強縣(市)之一,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市)、農業現代化強縣,全市有14個鎮,322個村,3393個村民小組,31.9萬戶農戶,東臺市土地資源和物產資源豐富,東臺土地面積200多萬畝,尚未開發的沿海灘涂有150萬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46.54萬畝。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1.9226億元,增加值為117.1698億元。糧食、瓜果蔬菜、絲綢、漁業、海產品等農產品產量巨大,已經成為上海的菜籃子和米袋子,在摸清市情之后,為領導決策提供基礎。
東臺市農業農村局專門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抽調了精英力量成立了市場與信息化科,常年在崗5人。各鎮農業服務中心有專職信息化員1人。十多年來,通過12316短信平臺,在生產的關鍵時期,每年發布技術信息、生產信息、市場信息達80萬條。通過12316熱線電話,東臺農業網站建設、視頻會議系統開放維護、智慧化農業示范等方式引導推進信息化工作。
東臺市農業信息化的短板在鎮村,特別是村級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長期制約著農業信息化服務向縱深發展。為此,我們通過信息服務進村入戶活動,將信息化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村。
在全市322個村,實現村村通,基本實現了村村全覆蓋。全市共有益農信息社364家,其中縣級運營中心1家,村級363家,真正把信息化服務送到了千家萬戶,依托益農信息社或平臺的便民服務累計達30萬人次,便民服務累計金額達2200萬元,電子商務累計成交額達7000萬元,共發送短、彩信402萬條。
益農信息社主要發揮了如下作用。一是買。為本地村民、種養大戶代購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等物資,如化肥、農藥、種子、農機、農具、家電、衣物等。二是賣:發布各類供應消息,解決當地農民渠道窄、銷售難的問題。三是推:(1)便民公益服務:向農民精準推送農業生產經營、政策法規、村務公開、惠農補貼查詢、法律咨詢、就業等公益服務信息及現場咨詢;(2)協助政府部門開展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土地流轉、農業綜合執法等業務。四是繳:為村民代繳話費、水電費、電視費、保險等交費項目,使村民不出村、不出戶即可辦理相關業務事項。五是代:為農民提供各項代理業務;代理各種產品銷售、婚慶、租車、旅游、飛機訂票等商業服務;代辦郵政、彩票等機構的中介業務等。六是取:村級信息服務站作為村級物流配送集散地,可代理各種物流配送站的包裹、信件等收取業務和金融部門的小額取款等業務,方便村民的生活。
通過政府扶持,宣傳發動,培訓電商等多種辦法,千方百計扶持農業電商產業,讓東臺農產品坐在家里也能遠銷。2020年疫情期間,電商平臺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盡管疫情嚴重,全市農業電商年度銷售額仍然達到34.2億元。一是電商平臺建設。截至去年,全市自建農產品電商平臺368個、第三方平臺80個,開設特產館、網店、微店860個。二是產銷對接活動。農業農村局主動聯合商務局、南京銀行、東臺國貿集團、廣播電視臺等單位,發起“好味連臺國貿在線”網上云購大型行動,并在電視、網絡、廣播電臺同步直播。首批14家生鮮基地和商務代表參加并進行現場簽約,市領導參加活動并致辭。“好味連臺國貿在線”網上云購大型行動的啟動,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新需求,積極發展生鮮配送新業態,加快形成東臺名特優新農產品和生活用品網上云購新時尚,去年網上云購農產品銷售已達3500萬元。
去年9月被省廳推薦確定為全國試點縣以來,東臺市緊緊圍繞“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建設目標和任務,細化工作方案,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班子,充分調動試點參與企業和產業化運營主體積極性,對照目標找差距,劃定線路圖,擬定時間表,建基地、強基礎,取得階段性工作成效。
疫情防控期間,確保銷售渠道挖掘拓展。一是促進市內消費。主動與本市國貿、德潤、千家惠和大潤發等超市對接,就近轉化各類蔬菜及畜禽、水產品共8610噸。二是組織捐贈疫區。有序組織了青椒、胡蘿卜、白蘿卜、包菜、青菜等各類蔬菜達380噸,雞蛋1650箱,海蜇100箱及時發往疫情重災區,緩解當地市民生活之需。三是疏通直銷窗口。通過在滬設立直營窗口320多個,克服疫情運輸瓶頸,主動對接上海蔬菜集團、江橋市場和相關直銷門店,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有效緩解了菜農因疫情導致產品滯銷的困難。四是激活電商銷售。進一步發揮電商產業園和363家村級益農信息社的優勢,積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和益農信息社線上銷售農產品。疫情期間,東臺市的牛奶、草莓、螃蟹、黃秋葵、青椒、苗木和花卉等各類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4.6億元。截止2020年12月17日,省“蔬菜直通”平臺填報872條供求信息,有效信息314條。三是電商主體培植。2020年7月21至26日,累計開展電子商務培訓2期,受訓人員達214人,其中本科學歷8人,大專學歷21人,中專學歷26人,初中學歷9人,其余高中學歷。此次培訓人數多、范圍廣、內容豐富且有針對性,案例生動且有典型性,給我市電商產業發展及時輸送了后備力量。8月下旬,我市組織了線上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通過農業農村部主辦的“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直播平臺、農業農村部官網和廣播電視學校,組織各村社農民群眾、363個益農社信息成員多種形式和渠道觀看直播并開展技能培訓,同時組織農技員、蘇農農資公司人員等深入村社和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會農民智能手機使用技能、電子支付、手機獲取農情農事和農業氣象、短視頻拍攝技巧、創建和開展直播、手機電商營銷等手機應用技能,實地手把手培訓,為全市農民增收、實現精準脫貧奠定了技能基礎,切實提高農民手機應用技能水平。去年電商銷售超千萬元企業6家,共銷售6.037億元;電商產業園4個,年銷售達2億元。物流快遞等基礎設施全市行政村全覆蓋。
東臺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計劃投資300萬元新建數字農業項目,項目實施后,對水稻耕種管收實行全過程管控和數據管理,確保稻米高品質、生產信息可追溯,可進一步提升“東臺大米”品牌效益,預計年可增收1000萬元。江蘇省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計劃投資5000多萬元升級東臺西瓜大數據中心、智慧瓜園服務平臺、種苗繁育中心和工廠化育苗中心,應用最先進的5G技術、農業機器人等,按一張網、一張圖的思路對設備進行布局,以數字化、智能化驅動園區發展。加強與省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對接,全市共有物聯網應用主體127家,目前有84家擬接入省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
全市依托智慧城市項目,建成了農業綜合服務平臺、云端數字農場、農業“一張圖”和“滴滴農機”在線服務平臺等6大平臺,目前各平臺運營正常,平臺的應用大大提升了農戶、農企、政府的信息獲取能力和科學決策能力,引領東臺市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生產模式、產業升級發展,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促進城市與鄉村融為一體,農業與其他產業日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