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長青 于亮 蔡樂
(宿遷開放大學、江蘇開放大學京東電商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電商成為改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可以帶動農產品的銷售,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效益。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問題有待解決。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頒布,截止到2020年,初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綠色環保的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體系[1]。電子商務迅猛發展,高職院校中的招生數量越來越多,但是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就業率不高,經過調查研究分析得知,主要是高職院校所培養的電子商務專業學生與社會和企業的人才需求不甚相符。
電子商務專業是一門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專業課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師資力量匱乏。目前,資深專業的電子商務人士大多仍在大型電子商務企業中。電商專業的教師大部分都是進行理論研究,往往只從事簡單的電子商務培訓,缺少實踐經驗與技能。而農村電商的發展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能力。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缺乏實踐性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實踐經驗主要來源于實習頂崗。但在實習中,學生基本脫離學校和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時,沒有教師及時進行必要的指導。此外,在比較陌生的環境下,學生可能不會與企業的工作人員進行積極主動的溝通,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自身發展,還會使學生陷入行業自卑中。
地方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自身存在不足,導致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作為新興專業的電子商務,和其他專業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更多的傳統工商企業投資于網絡銷售,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單一的小成本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中國城鎮再就業問題的解決。地方高職院校的電子商務學生,在電子商務方面具有專業技術和思想,在以后的就業領域中更加靈活。但在目前地方高職院校的教學中,沒有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新創業的教育。在地方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缺少創新創業的理念與精神,對現在我國互聯網的經濟認識程度不足,忽視了群眾創業對眼下和未來社會經濟影響。除此之外,地方高職院校還沒有在整體的課程規劃中建立起有效的創新創業的教學課程體系,這也造成地方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創新創業認識上的不足。
人才分布不均,導致農村電商發展參差不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不愿投身農村。現如今高職院校學生基本都是90后,他們大多沒有接觸過農業。一般來說,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不愿再回到農村就業,而城市學生不愿意到農村去就業。二是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完成學業后,大部分學生的工作地址首先選擇的是蘇浙滬電商比較成熟的地區,對于學生所學習區域內的農村電商服務不感興趣,這也造成了當地區域內電子商務人才流失,對于該地區的農村電商發展幾乎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因此農村電商發展進程中,面臨缺少電商人才且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同時在有關政策下不能及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當前地方高職院校中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現狀來看,缺乏較強的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缺少對學生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思維的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進行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很多學生畢業后仍然沒有清楚自己的職業定位。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只是注重于對自身專業的學習,缺少對外環境的認識與思考,并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與趨勢也不關心,造成很多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對所在地區內的農村電子商務產業不甚了解[2]。同時,地方高職院校并沒有與本地區內的電子商務企業進行良好戰略合作。在現代企業中,對人力資源合作管理的觀念還比較缺乏,企業中很少有合作經營的觀念,這也是本地高職的學生沒有進入區域性電子商務企業的原因。另外,對于目前針對精準扶貧的政策分析與研究,政府相關部門也大都在行政領域實施,沒有意識到一些貧困地區的發展機遇,對高職院校缺乏一定的監管能力,導致畢業生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缺乏相應的宏觀思考。
在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在以后電子商務轉向農村的背景下,這一問題將會更加嚴重。許多學校在對電商人才進行培養時,極少數院校愿意把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當作電子商務的重點培養目標。大多數高職院校不喜歡將電子商務人才和農村電子商務聯系起來,只有少數院校增加了與農業相關的電子商務課程,培養農業人才的電子商務能力。究其根本原因,是高職院校在進行就業和招生過程中,不愿意將電子商務專業定位在服務于農村的平臺上。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在對農村電商的人才進行培養的內容與方向上與農村電商市場需求具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不同,制約了農村電子商務企業的思維理念。一些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已逐漸形成小規模經營。它們單純依靠當地的農業或手工業的資源,在商業模式和物流運輸都不專業的情況下,不僅造成資源浪費和貨物延誤,而且一些農村電子商務企業以次充好,減少重量,欺騙客戶,這種不良的經營理念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農村地區內電子商務的經營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究其原因,是由于農村電子商務企業經營者的素質不高導致的。在互聯網模式的電子商務運作中,這種商業模式所創造的利潤受到知識水平和專業素質的限制,在實際操作中,局限在微薄的利益上。同樣的,對電子商務的專業人才也缺少一定的認知。這樣就使得本地區域內地方高職院校中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在農村電子商務企業中缺少認同感,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最終造成農村電子商務企業的人才流失。
隨著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地方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服務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助于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平臺,能夠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空心化”的狀況;同時,通過電子商務實施精準扶貧,可以對部分農村勞動力安置問題進行解決,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產銷體制改革,加快鄉村的振興。
地方高職院校面向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是自身發展和高職教育整體發展的需要。中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生產大國,地方高職院校參與到服務農村電商發展中,立足于當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狀況,把最新的市場信息與職業崗位需求融合到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和生產相結合,對專業發展和產業的需求契合度進行提高,可以不斷提升電子商務專業服務于地方產業發展能力。
經調查發現,在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民文化水平低下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年齡比較大的農民甚至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而一些年齡相對比較小的農民只會在網上買賣東西,不能進行農產品項目運作和規劃,尤其缺乏品牌意識。國內所有的縣市區農村電子商務企業都反映缺少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高薪的城市電子商務專家無法很好地適應農村生活,往往在農村工作數月后就離開。
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缺乏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大短板。農村電子商務若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就必須完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的服務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方面的人才,盡快填補農村電子商務的人才空缺。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辦學為中心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基本,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地方高職院校的責任和使命。我國是農業大國和農產品生產大國,深入解決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是地方高職院校的責任。據報告顯示,來自農村的地方高職院校學生占比更高,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地方高職學生在城市里只能找到一份月薪3000元左右的工作,城市競爭壓力相對較大。農村學生對于自己熟悉的地方更了解,更加感興趣,更能吃苦,他們通過三年高職學習,對城市文化有了較好的理解,農村電子商務更需要這種學生作為發展的主要力量。
電子商務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專業,學生在各個領域都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在掌握電子商務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還應對農村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因此,淡化學科界限和跨學科課程整合應將技能和農業有機地聯系起來。將農產品知識作為核心,以電子商務技能為導向,以“農業+技能”的模式開設課程,由相關專業教師聯合講授綜合課程。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在網上銷售和推廣農產品,組織策劃農村電子商務項目,在主要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上獨立開展農產品物流和運營工作。開設課程,需要校企合作,加強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與農產品企業的合作。同時,由于學生沒有在企業特別是電子商務企業的工作經驗,在工作過程中隨機性強,沒有專業思維與職業習慣。因此,有必要增加專業素質課程,培養他們在生產過程中的職場觀念和標準化意識,改變不規范的農產品種植、銷售習慣,增加他們扎根農村電子商務工作的情感[3]。
高職院校應與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理順各層次高職院校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共同發展,不斷創新。通過四方聯動機制,將農村電子商務圈經濟與生態圈建設相比較,進一步優化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主要在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建設上,形成以服務電子商務區域人才為學校培養的最終目標。企業、農村和社會共同努力,實現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內部的自我供給、自我監督和管理,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高職院校通過舉辦培訓班,面向農民開展可操作性強、實踐性強、針對性強的農村電子商務培訓,主要培訓基礎知識、電子信息入戶、產品網上銷售等經營知識,培養高素質農民,并對農民進行跟蹤指導。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電子商務人才。由于目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一定問題,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的教育人員進行解決,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真正使“三農”服務落地,使農民成為平臺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