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書文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和”與“靜”都是我國茶文化的核心內容,通過飲茶的過程能夠促使品茗者進入虛靜、愉悅、平和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有利于培養積極、正面的人格,為傳統茶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尋求新的路徑與道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探索茶文化中與心理健康相契合的哲學觀念,能夠拓展與深化茶文化的內涵與應用范圍,有利于建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體系,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
茶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具有較為深厚的影響力。除了茶文化自身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之外,從心理學層面而言,茶文化也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心理沉淀,最終促使茶文化具有較高的觀賞性、文學性以及藝術性。以茶葉為載體發展而來的茶文化,不僅是對茶的藝術詮釋,更是古人的藝術情懷與人文哲思的集中顯現。從一定程度上而言,茶文化標志著人們對于茶的不斷深入理解與解讀。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便已經開始有了飲茶的記載,直到唐朝時期,飲茶逐漸成為文人雅士的生活風尚與大眾的生活習慣。直至唐朝,茶文化出現繁榮與發展并成為一類獨立的文化體系。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過程中也不斷地融合時代因素與民族文化,呈現出新的發展與新的特點。若想要全面了解茶文化,必然應當從心理學層面探究茶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并將其應用進現代人心理健康發展之中,促使茶文化更好地與時代相結合,同時也拓寬茶文化傳承的路徑。
從茶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來看,茶文化體系中融入了較為復雜的心理因素與哲學觀念。從文化價值層面來看,茶文化具有較高的影響力與價值功能,特別是對于各個階段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隱形教育與輔導作用。但是在茶文化的應用過程中,應當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取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與積極心理因素,并將其應用于教育心理學之中,使之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中,融入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為茶文化注入了靈魂。在《周易》中記載,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直到合二為一時便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人與天相互包容,卻又互相獨立。在喝茶品茗時,茶葉的湯色、氣味等等,能夠使人的情緒緩和平穩,促使人與自然相互交融,不斷地外化自身人格,將人與自然相聯系,通過品茶來感悟自然、體悟人生,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具體而言,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在重視人的主體性同時,又強調萬事萬物的規律以及自然的發展規律,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延伸為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諧共處。
在茶文化中煮茶的過程充分體現出五行相生相克、陰陽平衡的觀念。例如,在選擇茶器時,風爐既講究外觀優美、雅致,同時更講究造形的和諧、平衡,并且五行皆具。具體而言,風爐中燃燒的木炭是“火”與“木”,風爐上的鍋為“金”,風爐下與土地相連為“土”,風爐上烹茶的水為“水”。由此可見,風爐在使用的過程中,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成為五行相生相克以及陰陽平衡的具體象征,暗含著中華茶文化中的樸素哲學。
和諧平衡是一種人體內在的動態發展,指的是人們通過一種合理化的調節手段,使自身達到對于外界事物得失的科學認識。由于受到道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人們在對待個人得失時,講求內心的平靜與平和,追求和諧的心態。從心理學的學科角度而言,屬于一種內在平衡發展的狀態,同時也是心理健康的顯現與追求目標之一。
茶文化的精髓在于“靜”,而茶文化中的“靜”則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即“虛靜”。喝茶品茗時,能夠讓品茗者快速的進入虛靜的狀態,品茗者在安靜的環境中,能夠阻斷外界的干擾與影響,將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觀照上,以此更好地聯系自然、靜觀內在,反思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以及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神與形的合二為一。這種“身心合一”的狀態,能夠促使人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古人常說淡泊如茶,可見茶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淡泊明志思想內涵。淡泊指的是人內心對外界事物的寡淡,同時也是高尚人格精神與優秀茶文化品質的結合。在喝茶品茗時,通過茶湯溫潤的顏色,以及苦澀、微甘的味道,能夠使人平和,緩解外部事物對內心的刺激。
從主客觀的關系上來講,虛靜是客觀的狀態,而淡泊是人的內在品性。修身與淡泊都是主客觀形成內在統一與共鳴的重要途徑。因此,茶文化促使人內心平靜,飲茶既能修養身體,同時也能夠升華人的精神境界,達到寧靜致遠的目的。此外,喝茶品茗與冥想、瑜伽等放松療法相似,已成為現代人調節身心、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抑郁癥患者以及焦慮癥患者起到調節的作用,通過自我暗示消除雜念,促進內心平和,進入虛靜的內心狀態,盡可能地緩解焦慮、煩躁、壓抑等負面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危害。
從茶葉的生長環境來看,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記載:茶樹常生長于陽崖陰林之中,指的是山坡的向陽面的環境適合于茶樹生長,山陽為“陽”,樹木為“陰”,可以看出茶樹生長于陰陽相生、相濟的生態環境之中。通過協調“陰”與“陽”之間的關系,使其生長于最佳的環境之中,這也有利于茶樹的生長與茶葉的品質。從茶的性質層面來看,茶葉在制作過程中,需將茶葉烘干,使其具有堅、硬、鋼的特性,文人墨客常因此吟詠茶的德行高貴與精神高潔,認為茶“有如剛耿性,不受纖芥觸”。從藥用價值來看,明朝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詳細闡述了茶的藥理,認為茶葉苦寒,最能降火。體現出茶葉通過調理人體內的機能,從而達到平衡的狀態,這便是人體內的熱與茶葉的寒相互和解。
茶文化的精髓現在一“和”字,“和”字指的是博大的胸懷、中正的態度以及兼容并蓄的精神,也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即便在困難的環境下,茶文化依然能夠促使人內心平和,保持樂觀的心態,促使品茗者從容地面對生活瑣事。而修養較高的品茗者,能夠以冷靜、理性的心態面對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困難,在逆境中坦然面對,喜怒不形于色,在順境中也能把握自我,避免得意忘形,從而彰顯出品茗者包容、冷靜、平和的內心境界。
宋代的文學家蘇東坡與秦觀都是愛茶之人,他們通過日常的飲茶活動感悟生活哲理,以茶為媒介抒發內心感慨。例如,秦觀在其著作《龍井記》中抒發了自己對龍井泉的贊嘆。其中寫道:“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受天地之中,以澤于萬物。”表達出秦觀對于有道之士的理解,認為有修養的品茗者應當如同龍井泉一樣,不為外界侵蝕與束縛,應當心系天下、潤澤萬物,體現出品茗者心懷天下的精神追求。
茶在泡制的過程中,既可以單獨飲用,也可以加入奶、糖、果汁、酒等多種調味品,調出品茗者所喜愛的茶湯味道。同時,不同民族對于茶葉的泡制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蒙古族喜愛將茶與牛奶泡制在一起,成為奶茶;此外,藏族的酥油茶、回族的罐罐茶、維吾爾族的香茶、瑤族的油茶、苗族的八寶茶等等都是極具少數民族風情的茶飲。可見,茶文化不僅融匯了我國傳統的儒、釋、道三家文化,更兼容我國多個民族的民族文化精髓。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禪茶一味”都體現出我國茶文化海納百川、學貫三教的特點,并融合各民族所長,品茗者既有文人雅士,又有僧侶道士,還包括眾多尋常百姓,實現了雅俗共賞的目的。
此外,茶文化對于外來文化也具有較大的包容性,面對西方咖啡文化以及快餐文化的入侵,我國的茶文化并沒有因此減弱或者消失,而是以更加優雅的姿態站立在世界舞臺上。對外來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異,與世界文化接軌,取其精華,深刻地體現出我國茶文化包容的姿態。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茶文化的這一包容特點,也能夠促使品茗者求同存異,接受不同的意見與聲音,逐漸接納自己所不喜愛的事物,因此在生活中獲得更強的幸福感,并維持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茶文化繼承與延續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價值,更具有樹立積極人生觀的重要作用。其中,“五行相克”、“和諧平衡”、“淡泊明志”、“修身養性”以及“和解”思想等等,都體現出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共同促使品茗者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樂觀、積極、平和的人生態度以及高尚、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