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梅
(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作為我國特有的文化體系,茶文化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種亮麗的風景線。在民族文化、地方環境與生產技術的影響下,茶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革,社會環境的逐步演變,茶文化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當中,當茶與音樂相互碰撞,學生所得到的,必然是一種飽含情感與文化的學習體驗。
茶文化是我國特有的民族傳統文化,在4700多年的傳承之后,其與民族文化、手工藝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體系相互融合,除了其中所包含的“茶葉”這一核心要素之外,茶具、茶道等概念互相配合,共同形成了茶文化的基本組成體系。當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與全面性特點被重新強調,茶文化開始與其他藝術形式產生交際,并不斷融合。茶文化音樂便位于此列:在強調“茶文化”在旋律、節奏中表現的同時,其依靠旋律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抗爭意識與友愛精神,將音樂中的精神需求借由“茶”概念表現出來,借助對于“茶”的贊美、歌頌,來表現對于各個民族、故事人物的喜愛之情??梢哉f,茶文化音樂作品實現了情感與現實之間的互相溝通。
目前,較為常見的茶文化音樂作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首先,是完全圍繞茶文化演化而來的音樂作品。這類作品帶有明顯的說理性、科學性特點,以講述茶農的生活、采茶的日常為表述方式,其中的情感多以“贊美勞動人民”為主,一般帶有強烈的地方性、民族性特點。如胡北、江西等地的流行的《采茶歌》,安徽、福建等地的經典“采茶戲”等,其多以對勞動人民的贊美為主題,結合地方的音樂文化創作茶文化音樂作品;其次,是部分以“茶”為代表,表現社會矛盾的音樂作品,如廣西壯族一代流傳的經典采茶歌《采茶姐妹上茶山》,其與戲劇人物“劉三姐”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采茶姐妹上茶山》中,不僅包含著對勞動人民的贊美,更對采茶的細節、采茶女的神態進行了描繪,這樣心靈手巧的女子怎么能躲得過封建勢力的迫害呢?采茶歌便成了一種引出故事、矛盾的手段;再其次,是當代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受限于創作技能與民間的欣賞水品,采茶歌地域特征明顯,現代采茶歌多以年輕人為受眾,采用旋律強烈、節奏鮮明的歌曲作為旋律,歌詞的含義以介紹茶葉為主,文化內涵不足。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茶文化音樂作品起到的是一個“開闊眼界,提高品位”的作用。在當前的音樂教學活動中,以現代音樂作品為主的音樂教學形式占據了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學生雖然會唱、會說,但其并不會“鑒賞”,對于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藝術價值與民族情感,其很難形成一個清楚地把控。在這種情況下,音樂教學活動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當教師向學生給出某一音樂作品時,學生很難解讀其含義,其將教師的解答視為唯一的標準答案,忽視了個人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現。以經典民歌《牧歌》的教學為例,在聆聽《牧歌》的過程中,學生只能感受到音調、節奏的變化,并不能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變化,對于牧民們勇敢樂觀、熱情爽朗的精神,學生很難理解其含義。而在茶文化音樂作品的推動下,教學活動不再局限于當前的課堂。學生雖然處于同一空間之中,但茶文化音樂作品不同,其所表現出來的教育價值不同,對于學生所產生的最終影響也不盡相同:在茶文化音樂作品下,是對音樂、民族文化、音樂情感的整理與分析。這種“有型有體”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無需拘泥于“教師的講解”,而是可以通過地方文化來理解音樂知識,教學更加具體。
現行的教育體制以“照本宣科”的方式開展音樂教學活動,音樂教學完全以教授學生樂理、音樂知識為主要目標,教師并不重視音樂文化、民族文化在音樂課程中的表現。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極大程度的破壞了音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使得教學工作的文化價值受到影響。在茶文化音樂作品的影響下,音樂教學工作可從茶、音樂、情感、民族文化作品等角度入手,從而為音樂教學活動提供新的靈感。
茶不同,民族文化不同,茶文化音樂作品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這種差別是因為教學材料的差別而產生的,在分析差別的過程中,民族的音樂文化與茶文化互相交融,帶給學習者新的學習靈感。以茶音樂作品中的“采茶歌”為例,其在胡北、四川、廣西等地均有流行,但其曲調、唱腔和內容完全不同:以安徽地區的“采茶歌”為例,聲調高昂,唱腔清脆,令人不由得想起安徽的經典戲曲“黃梅戲”,而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采茶歌”,歌聲婉轉,節奏變化明顯,其“余音繞梁”的特點更為突出,這正是地方環境所塑造的獨特茶音樂文化。這種表現形式上的差異使得學生將學習的重心轉移到文化上,思考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對于音樂作品的影響,從而理解文化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必然聯系。借助茶文化音樂作品,研究的對象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整體的音樂文化與音樂情感。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教師只注重“現代音樂”技巧的傳輸與掌握,強調培養學生的唱功、發音和肺活量,希望在硬性技能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這種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空間,使得其只能在“現代音樂”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必須要通過音樂教學挖掘有能力、有素質的相關音樂人才,打開音樂教學的新思路,讓學生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茶文化音樂作品帶有民族性、地域性和隨意性的基本特點,其創作目標不在于“取悅他人”,而是民族群眾在采茶、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靈感的集中匯總。這種傳承、創新的音樂創作模式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文化音樂作品中的原生態技巧,使得其傳唱價值與藝術價值大幅提升。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嘗試對茶文化音樂作品中的原生態內容進行總結、應用,以此來幫助學生打開音樂學習的新思路: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審美需求,配合經典的民族茶文化音樂作品調動學生的審美興趣,如不同地區的“采茶歌”,經典歌劇《劉三姐》等,在熒幕中感受音樂作品與音樂情感的變化,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另一方面,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對不同地區的茶文化音樂作品中的藝術元素進行鑒賞、分析,感受茶與音樂的互相交融,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熱情。以“采茶歌”的鑒賞為例,不同地區,“采茶歌”的演唱方式并不相同:以安徽地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其在歌詞上雖然都強調“合轍押韻”“平仄相對”,但演唱技巧大相徑庭:安徽地區的“采茶歌”以“短歌”為主,歌詞不長,節奏快,唱腔干脆利落,“竹筒倒豆子”,廣西地區的“采茶歌”則恰恰相反:余味悠長,猶有余音。這是地方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差異,也是音樂作品中切實存在的差異。借助茶文化音樂作品開展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音樂的“多元性”特點。
茶文化音樂作品的最大價值便在于此:在茶文化音樂作品當中,學生所理解的知識不僅僅局限于茶、音樂兩大層次,更包含民族活動與地方風俗的集中表現,對于學生來說,茶文化音樂作品是“新鮮”的,這種新鮮體現在“新元素”上:其將學生所不曾了解到的社會民族風俗帶入到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在旋律中感受茶文化音樂的表現形式。在教學環節,教師可從不同民族的地域和風格特點中尋找茶文化音樂的共同點,獲得情感上、閱歷上的增長。
茶文化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不同,其以“茶文化”為核心,以歌曲、舞蹈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正是這種全新的茶文化宣傳模式,為學生了解茶文化音樂作品打開了新的思路。教師可嘗試結合茶文化音樂作品思考民族音樂文化與“茶文化”之間的關系,拓展學生的閱歷。以“茶馬古道民歌”的鑒賞為例,其實際上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茶文化音樂作品: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茶葉的運輸依靠“馬幫”,為了派遣路上的寂寞,各式各樣的音樂作品誕生于茶馬古道上,馬幫人員多由強壯的趕馬漢子組成,其文化水平低、沒有豐富的樂理知識,所演唱的“茶歌”節奏更加單調,但聲音高昂、節奏淳樸。茶馬古道上的茶歌以交流為主,主要是幫助馬幫成員確定位置的一種手段。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茶歌音調高昂,在高山密林間也能傳播,不同位置的馬幫成員共同演唱茶歌,可以形成“共鳴”,驅散山林中的野獸。在不同的環境下,茶文化音樂作品的價值、功能并不相同,正是這種差異的表現,使得學生產生了了解民族音樂作品的興趣。
茶文化音樂作品已經成為音樂中的重要教學素材,在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音樂知識的同時,其將民族音樂文化、音樂素材帶入到了課堂當中,讓學生在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下接受茶文化音樂作品的教育。教師應該對茶文化作品進行合理利用,開發茶文化音樂作品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