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陳 翠
(江西青年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3)
茶是中國的傳統飲品,歷史悠久,很多中國人都喜歡喝茶,不分區域,不分年齡,茶俱備著人文精神和文化涵養,是中國最有影響力度的飲品。國學和茶文化囊括的方面有很多,可以從哲學、歷史、文化、民俗、經濟等多角度來進一步探究。本篇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探究:釋名、辨義、觀人。
釋名從兩者的名稱出發,來將兩者的異同之處進行比較。辨義從兩者的構架出發,來將兩者的相通之處進行比較。觀人從古今國學的學者,尤其是國學專業級人物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出發,來探究國學與茶文化的共同責任。
當今,“國學熱”的潮流興起。一些著名大學生舉辦了“國學班”,還建立了“國學院”。例如,現在的小學生開始學習《三字經》、《論語》等,年輕人對漢服和和文人志士產生興趣。
臺灣著名的學者朱維煥曾說,國學就是中國之學,是中國學術的省稱。“學術”主要依據人生的不同問題,來研究學術的原理、準則,且尋找解決的方案。“學術”就是追求真理、準則和解決方案所形成的理論系統。這隸屬于中國獨有的學術體系,被稱作“國學”。
“國學”這一名稱最早形成于清朝末年。與“西學”相比,國學更具中國特色。同時,國學還有其他名稱,如“中學”,并不是指單純的中學,而是指清朝末年重臣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用“中學”來命名中國的學術,與“西學”相呼應。
就“國學”而言,還有這兩種稱呼可以被了解:第一個是“文學“,但是其含義并不是指文學藝術,而是指學術;第二個是”漢學“,其并不是指涵蓋漢朝之學、漢族文學,指的是中國學術的總稱。因此”漢學家“一般是是指西方研究中國學術的研究專家。總而言之,“國學”就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學術的總稱。
就茶文化而言,則是議論紛紛。有些人是以“大文化“為基礎,覺得茶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歷史長河的進步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和茶的物質與精神資產的結合。但是就狹義文化的理念而言,其認為茶文化是在人類展現、發展、生產、使用茶的期間,將茶作為主體從而發展出觀念的多元化、各類思想情感和文學藝術等的綜合。
無論怎樣去解釋茶文化,其共同特征是茶文化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茶文化可以被大致劃分為四種形式:
第一個是物態文化。其主要是由一種物質形式展現出來的,有著獨特的物態展現方式,例如:茶文化的歷史文物等。第二個是制度文化。例如:古代的茶法、茶稅征收方式,茶馬古道往來等均包含在制度方面。第三個是舉止文化。例如:長輩敬茶、婚嫁和喪事茶禮,茶祀等方面。除此之外,茶館的茶藝演出,怎樣去泡一杯茶,飲者怎樣去品味都是屬于茶文化的文化行為舉止。第四個是心理文化。例如:自身的茶道,飲茶品質等,也就是指采取正確的心理想法來飲茶、品茶,鑒賞茶文化。
古人常言:喝茶首先需要有錢,其次是有時間。由于如今的茶葉價格逐漸增加,以至于人們寧愿請客吃飯也不會輕易的請客喝茶。并且在部分茶藝會館會存在一種現象:茶貴于飯,這是因為茶文化更具有價值。
從中國人發現和飲用茶葉到現在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時間,自唐朝后中國茶文化已經發展成熟,至今茶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千多年。中國茶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不論是茶文化還是國學文化,它們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兩者都具有豐富的內涵。茶文化不僅包括中介文化,還包括精英文化,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國學包含茶文化,茶文化屬于國學的一部分,兩者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國學與茶文化的共同之處在哪里呢?國學由哪些方面構成呢?國學的范圍非常廣,包括所有的中國學術。
現階段我們在概括國學時通常使用曾國藩的總結方式,將國學劃分為四部分,這四部分又被稱為“四門”,第一部分被稱為“考據之學”;第二部分被稱為“詞章之學”;第三部分被稱為“經世之學”;第四部分被稱為“義理之學”。而從概括方式來說,國學四部分與茶文化的內容是十分相似的。
我國一共有56個民族,除了人口數量較多的漢族,我們在搜集茶文化文獻時還需要考慮到少數民族的茶文化文獻,比如:《中國西藏》的主編曾經說過:藏族文獻并沒有記載文成公主將茶葉帶入西藏這一事情。
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我國有很多與茶相關的唐詩宋詞,大部分人認為《詩經》是茶詩的開始,雖然這一結論還沒有被充足的證據所證實,但在晉代就已經有詩人寫出來與茶有關的詩詞。現階段我國與茶有關的詩詞的數量越來越多,我國茶文化也在不斷發展。
茶事小說是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唐代之前,小說一般都是有關神仙妖怪的,在唐代之后,小說有關茶事的開始逐漸增多,而到了明清時期,與茶事有關的小說已經有了很多不同的類型。現階段我國與茶事有關的現代小說也在不斷增加,比如:《在其香居茶館里》。
為什么茶文化是一類文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茶文化中包含著人文精神,很好地結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神。其中,儒家文化內的中和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里,是至關重要的。
在中國,有著傳統音樂內的中和思想。“中”指的是不偏不倚,為中庸之道。“和”指的是和睦、和諧、和平以及和氣。儒家思想的“內核”是中和之道。茶與酒不同,味道不會那么濃烈,茶喝起來會比較清香,帶給人平和的感受,如此便實現了儒家思想之內的融合。釋家,即佛教,其中有“茶禪一味”的思想。茶與禪之間是相通的,而且兩者也是有著同一種意味。
實現了茶文化與民間哲理的有機融合。例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對待客人時需要向其敬三次茶,稱作一苦二甜三回味。第一道茶為苦茶,第二道茶為甜茶,第三道茶為回味茶,然而這樣做是為什么呢?在人的一生中要經歷許多苦難,才能夠迎接收獲與成功,然而在人生歷程中,總會有許許多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因此需要飲第三道茶。
所謂“觀人”,是從國學大師對茶文化的態度,來看國學與茶文化的會通。而從另一方面來考察,茶是高人所喜,雅人所為,一個人對茶、對茶文化的態度,也體現出他的高低、雅俗。
“觀人”,即根據國學大師對茶文化的態度,對國學和茶文化的會通進行觀察。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進行觀察,茶是高人所喜歡的,是雅人所為的,一個人對待茶以及茶文化的態度,同時也體現出了這個人的雅俗或高低。
在中國的學術史以及文化史內,孔子的地位一定是最為崇高的。此外,便是宋代的朱熹,他被尊稱為“綜羅百代”的鴻儒。朱熹曾經是提舉浙東常平茶鹽的公事,在晚年時自號為“茶仙”。在他人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在茶鄉武夷山中度過的。朱熹是儒學的集大成者,他最值得人們稱道的便是他經常同門生一起到山中漫游,臨水瀹茗挾誦,以茶待客、以茶喻學、以茶明禮、以茶喻理。
從朱熹的思想體系中可以知道,茶代表著純潔中和、清明倫理,朱熹對茶展開有趣的討論,依靠茶對理進行講解,引人深思。即使當時朱熹的學說沒有被統治者重用。但是在他辭世以后,統治者逐漸認識到朱熹學說的內涵和重要性,因此將朱熹耗時四十多年完成的《四書集注》進行反復的修改,將此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朱熹的學說在之后的幾百年中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另外從朱熹的茶論中可以體會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要是說,朱熹作為一個古人,那么類似于這種國學大師對茶有著獨特的喜愛,對茶文化有著自己的見解,便形成了一種流風遺韻。而進入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出版的《王國維學術隨筆》,在這本書中,王國維分享了他對茶俗的見解,給讀者展現了一個不被世人所見的生活情趣。
另外還有魯迅,他和茶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有很多心靈和茶相互融合的事情。從他的茶事實踐中可以知道,他參與到飲茶、購茶、贈茶以及施茶等過程中,依靠品茶來感知生活,借助茶來消遣心情,甚至是利用飲茶到達生命的一定境界,用茶來抒發情感。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魯迅的日記中能夠找到很多關注茶的文字,在小說中也多次出現茶,比如《阿甘正傳》。尤其多的是魯迅寫的雜文,出現了很多依靠茶抒發出來的經典言論,例如《關于知識階級》,其中的茶文字尤為多。
根據這些國學大師級別人物的相關論述,更容易得出國學與茶文化相聯系的結論,國學的精髓和茶文化是相互聯系的,這些國學大師級別的人物對茶文化的發展趨勢和茶文化的研究格外的關注。
要想弘揚國學,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少不了心靈上的交流;茶文化事業的發展也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離不開不斷地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