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常因心情而選擇不同的衣服。而每個人的衣櫥里大概都會有那么一兩件,穿上就會感到舒適和幸福的衣服。它可能無關時尚,無關品牌,甚至可能有些過時。但每到情緒低落時,穿上它會覺得心情似乎好了些。
最近,英國《時尚先生》雜志的時尚總監創造了一個新的詞匯:sadwear。它并不是指“穿上會感到悲傷”的衣服,而是指那些在我們難過的時候,能讓我們感覺好點兒的衣服。
Sadwear式的服裝都是什么樣的呢?其實,“sadwear是一個總稱,是我們為了躲避生活中灰色的苦悶時刻所做的各種嘗試。它可能是時髦的、古怪的、隨意的,也可能是協調的,只要它會讓你舒適。”
更為直白的解釋是:“它一定是某種你可以在周日穿著它在屋里的沙發上滾來滾去的衣服。”睡衣、運動褲、運動衫、連帽上衣、毛茸茸的衣服、羊毛帽子等一些比較隨意的家居服是許多人sadwear的首選。但同樣,sadwear也可以是更加奢華的,比如,柔軟絲滑的真絲睡衣,“無論是什么,只要它能讓穿著者感覺良好”。
什么時候穿sadwear呢?比如,有時候你覺得自己糟糕透了,精神世界一片混亂;有時你的內心搖搖欲墜,雖然外在一片平靜,但你癱在沙發上,一動也不想動,此時sadwear就像是一條溫暖的毯子,包裹住身體的同時,也包裹著你的情緒,幫助你順利度過感到悲傷的那一刻。
一些明星的穿衣風格被認為是sadwear的典范。比如,英國歌手哈里·斯泰爾斯在家穿著睡衣接受電視節目的采訪,網友紛紛表示“人間真實,是我在家的樣子了”;喜歡穿連帽衛衣的賈斯汀·比伯幾乎成為sadwear“行走的代言人”;此外還有喜歡戴毛線帽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杰瑞德·萊托,“土里土氣”的大花襖也能穿出一種貴氣來。
過去一年里,不少人都有過居家隔離的經歷,出不了門,買來的漂亮衣服也無用武之地,sadwear因此引起了很多共鳴,甚至有人提出要把這個詞加入權威的《柯林斯詞典》。
歷史性事件會影響人們的時尚與著裝方式,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大流行,讓人們洗衣服的頻率大大增加,煩瑣的服飾漸漸被移出衣櫥,衣服變得更加簡潔,面料更加結實,也不會在洗滌時褪色。
有歷史學家發現在經濟大蕭條之后,因為收入有限,女性開始重新穿上前一年的衣服,而那些炫耀自己財富的人則遭到反對。“這種現象也發生在2008年經濟衰退之后,衣櫥里的衣服變得越來越隨意,人們越來越少穿皮草和華麗的服裝。”這或許也會出現在后疫情時代。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過去一年運動服的銷量增加了36%,運動褲的銷量增加了39%。此外,雖然許多時裝零售商一直舉步維艱,但數據顯示,睡衣銷售額增長了5倍。
根據美國一家公司做的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調查:51%的受訪者表示,自從疫情暴發以來,舒適的衣服對他們來說更加重要;37%的受訪者購買了天然纖維制成的衣服,40%的人購買了運動服;34%的受訪者說他們現在穿得比以前更休閑了;4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購買的服裝更加持久耐穿。
麥肯錫公司的調查得出了類似的結果,他們在報告中還表示:“許多人將重返一個完全不同的工作環境,遠程辦公、靈活的工作時間以及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新的規范。在購買服裝時,舒適度可能會成為首要考慮因素,在疫情前就已經很強烈的‘休閑化趨勢可能會進一步加速。”在這樣的趨勢之下,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涉足居家休閑服飾,讓看似簡單的居家服有了更加豐富的體現。
這些年來,通過衣服進行自我表達正在變得更加直接,比如,在上面印上文字、表情、特殊的符號。行為心理學家卡洛琳說,心情和衣服是相互聯系的,服裝是自我表達的關鍵部分,與情緒息息相關。在她看來,衣服是幫助人們保持身份和常規感的一種方式。“缺乏控制感是生活中最大的壓力來源之一。為自己選擇穿什么衣服,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掌控感。”
有時,穿衣服恰恰穿的就是個心情。如果你也時常覺得生活有些失控,不妨試試從衣服上著手改變。
(本文不可再次翻印、轉載及用于其他傳播途徑,如有違反,會按侵犯版權追究)(摘自“WeLens”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