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贊萍 馬甜
摘? 要:“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耙粠б宦贰苯ㄔO的順利實施亟須大批高質量的跨文化人才作為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此時代背景下,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探討了培養跨文化人才的意義以及高??缥幕瞬排囵B現狀,并嘗試構建高??缥幕瞬排囵B模式,即高校要始終與時俱進,更新人才理念,抓住當前契機,積極從課程設置、多文化教學、人文素養、教學統一等方面進行改進,以期培養出能夠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傳播的跨文化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跨文化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8-0008-03
當前,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發展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這也意味著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然而,由于國家之間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價值觀、宗教信仰等不同,這就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文明對話變得非常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所以當前,如何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實施提供高質量的跨文化人才作為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適應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新需求,才能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一、一帶一路與跨文化之關系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重在經濟建設的發展,同時也包含有文化建設。因為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緩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雖無形,卻能“制造”有形。正如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瓦萊麗·漢森 (Valerie Hansen) 所言,絲綢之路之所以改變了歷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絲綢之路上穿行的人們把他們各自的文化,像其帶往遠方的異國香料種子一樣沿途撒播。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所以文化先行應當貫穿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始終,尤其在當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學習尤其是跨文化學習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應該成為所有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學習既涉及個人,也涵括文化間的相互學習。前者關乎個人能否在受全球化趨勢間接影響到的個人生活世界中立足,后者則關乎文化能否在多元化的全球環境下始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跨文化學習能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順利進行。首先,跨文化學習可以增加學習者對本文化以及異文化歷史傳統知識和現狀的了解;其次,跨文化學習需要學習者在了解異文化的基礎上,本著寬容的、不偏不倚的態度去理解異文化當中所蘊含的基本價值觀念和基本思想、倫理;再次,跨文化學習可以讓學習者在理解異文化的過程中加深對本文化的再理解;最后,跨文化學習可以讓學習者以開放的心態和理性的方式來審視和分析本、異文化,讓異文化理解本文化,并借此加速本文化進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進程,進而順利進行跨文化交往活動[1]。當前,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只有與時俱進地培育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才能不斷完善文化交流機制,增強對沿線國家的文化理解,進而在求同存異、互學互鑒中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高校跨文化人才培養現狀
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培養跨文化人才顯得尤為重要。部分高校在跨文化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上仍顯不足,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缺乏多文化模式教學;缺乏高水平師資隊伍;理論知識大于實踐認知,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平臺;跨文化特色教材建設滯后;學科發展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失衡等。高校是我國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教學管理者所持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高校應與時俱進,以“一帶一路”國家發展建設為契機,更新人才培養教育理念,緊跟時代和社會發展,構建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特征、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能夠積極推動跨文化交流的人才模式,這對高校本身以及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高??缥幕瞬排囵B模式構建
(一)優化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應以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具有跨文化特色的國際人才為目標,但據調查,當前我國只有少數高校,多是專業外語院校將跨文化教育納入課程設置體系內,其他大部分高校都未設置跨文化相關課程,或是較少有與跨文化教育相關的課程,又或只是將其設為選修類非核心課程,僅僅是激發學生在專業學習之余的興趣。這種不合理的課程設置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普遍缺乏跨文化意識及識別文化差異的能力;缺乏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2]。不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對跨文化人才的需求。因此,作為課程設置的決策者或是參與課程設置的一線教師,應當轉變教育理念,緊密結合時代要求,加強跨文化學科建設,制訂出既能夠相互關聯融合,又能兼顧通識性與專業性的跨文化教育課程體系,重視學生跨文化能力與學科能力的培養;從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角度來看,要能制訂出既具有整體文化基礎教學的課程體系,又能兼顧具有跨文化特色教學的課程體系,并且能夠逐步有序地在教學過程中推進,不能為了課程體系的完整全面,而讓“文化”成為形式主義的過客,只有將課程設置認真落到實處,才能達到更好地培養跨文化人才的目的,才能滿足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新需求。
(二)構建多文化教學模式
多文化模式強調文化多元化的現象,尤其在當今國際化的世界,多元文化和多種語言并存幾乎是每個國家的普遍現象,所以培養優秀的跨文化人才,不能僅將目光局限于以英美國家為代表的英語語言上,而應遵循多語種、多文化培養的路線,增設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非通用語言專業或課程。學者沈清松認為,多元文化即在全球化背景下對文化認同的追求和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他認為,在此基礎上多元文化應強調不同的文化傳統借由其文化差異彼此相互豐富,借用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那就是從各美其美發展到美人之美再發展到美美與共;面對多元文化世界,應不懈地尋求共同可普化、可分享的文化元素,既能保持文化差異,又能在一個文化多樣性的文明圈里和諧相處。所以高校要構建多文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堅持跨文化育人理念,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理念,改變傳統單一的文化教學模式,通過對學生進行多文化能力的培養,加強多元文化交流意識,從而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目的文化和本族文化,也能讓學生認識到目的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存在和特點,以及世界其他主要文化群體的存在和特點,最終實踐文化生態教育,實現文化生態回歸,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三)提高人文素養
針對什么是人文,古今中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給出了各種解讀?!掇o海》對人文的解釋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在談及“人文”的概念時講道,“跟人有關的、人類社會、人身本身、人類前提本身的都可以稱為人文,包括人的思想、感情、愛好、意愿、信仰?!彼仞B即個人修養和涵養[3]。北京師范大學學者車鳳認為,“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
當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愈來愈需要人文素養的提升,社會的文明進步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支撐。有學者認為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必然會制約個人乃至社會、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更有學者認為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巨大退步、巨大災難,與“發展”根本無關。跨文化人才的培養應以人的建設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標,這不僅是自我精神的充盈,更是國與國之間文明的對話,共同進步的客觀要求。
(四)教與學的統一
1. 教學方面
教師隊伍是跨文化人才培養的主力軍。狹義的觀點認為外語教師應承擔著跨文化人才培養的任務,這種看法顯然有失偏頗,因為跨文化交流是多層次的,不只是掌握語言的能力;跨文化人才要有專業的技能,還應該掌握目的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知識;還要有在跨文化環境下的適應性和寬容開放的心態,具有全面、復合型的特點。語言學科只是在跨文化人才培養中占有相對的認知方面的語言交流優勢。因此,對跨文化人才的培養應是所有專業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當前,高校有很多教師會講外語,也有出國留學的經歷,但大多了解的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語言文化和社會制度,而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了解甚少。所以,要想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完善師資隊伍,優化教師知識結構,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打造出一批具有多元文化知識結構,具有跨文化視野的、國際化理念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鼓勵教師由單一的專業知識傳授者向“一帶一路”的文化大使轉變,為跨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師資基礎[4]。
2. 學習方面
英國著名學者邁克爾·拜拉姆(Michael Byram)認為,教室、國外和自主學習是培養跨文化特色人才的三個重要場所。教室,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一個可以讓師生近距離親切交流的地方;國外,一個可以真正實踐的平臺,一個讓跨文化人才盡快成長起來的地方;自主學習則是成為真正的跨文化人才過程中自我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部分[5]。作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原則,采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多種教學方式傳播文化,助推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教促學,教學相長。作為學生,應改變過去單純以知識記憶為主的學習模式,在教師的幫助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要學會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
當今世界是一個高科技的信息化時代,學生可從多種途徑獲得無限的文化理論知識,也可以借助現代化設備融入真實的跨文化環境中,但這些都只是輔助自主學習的手段抑或是學習的部分內容。真正的跨文化特色人才必須具備實踐能力,要有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步入國際社會去進行真正鍛煉的機會。但當前我國的跨文化人才缺少國際實踐鍛煉學習的機會,所以要與世界接軌,就要建立一套以實踐為導向的跨文化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體系,要給跨文化人才真正實踐學習的平臺,要讓教育培養和實踐相結合,并以此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培養他們對文化現象的解讀能力。
四、結語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要始終與時俱進,更新人才理念,抓住當前契機,培養具有“立足中國情懷、放眼國際視野、勇擔社會責任”的跨文化人才[6]。只有這樣,才能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才能夠完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重任。
參考文獻:
[1] 孫有中. 跨文化研究前沿[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教育出版社,2010:55-58.
[2] 呂璀璀,宋英杰. 高校培養跨文化人才助力“一帶一路”建設[J]. 人民論壇,2019(21):133-135.
[3] 車鳳. 時代呼喚人文素養[DB/OL]. (2021-07-15)[2021-08-10]. http://www.chinareform.net/index.php?a=show&c=index&catid =48&id=25586&m=content.
[4] 陳猛. 培養跨文化人才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J]. 人民論壇,2018(16):244-245.
[5] Gallagher,H.C..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L2 Communication and Acculturative Stress As Transac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2013(01):53-73.
[6] 文君,蔣先玲. 用系統思維創新高校“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J].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5(05):153-160.
(薦稿人:景小濤,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