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雯捷
摘? 要:在國民素質提升中,文化建設尤其重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為了加強少年兒童語言教育,使其說好普通話,提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具備良好的口語、書面表達水平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綜合性高水平高素質人才,教育部決定在“十四五”時期實施“童語同音”計劃。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少兒播音主持教育教學工作的目標、工作措施和要求、重點任務,提出了提升少兒播音主持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策略,以期使更多少年兒童掌握開口成章、言之有物的技能,更好地為中國發聲。
關鍵詞:少兒;播音主持;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222.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9-0155-03
在“雙減”的教育政策背景下,提高少兒人文素養和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大語文口頭作文應用背景下,強化口頭表達和語言應用能力的教育教學是提高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的主要渠道。有聲語言藝術在全民閱讀和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顯得尤其重要,幼兒園和小學社團開設了許多“小主持人”的“口才班”。時至今日,依然有“成人化”“缺乏統一科學的教材”“師資教學隊伍參差不齊”等問題出現,因此加強和提高教培規范,探索科學的教學教法尤其重要[1]。為進一步幫助廣大學校及社會教師提高藝術語言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培養和規范藝術語言教師人才隊伍建設,本文進行了相關探索并提出了相應建議。
一、少兒播音主持教育教學的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基本解決教師藝術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兩種意識”。“一種能力”即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兩種意識”即自覺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意識。
“雙減”后,學科培訓調整為“三個服務”,即為國家教育中心工作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為家長服務,愛國主義教育可通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項目的古詩詞閱讀、小記者、小演說家等形式實現。
(二)教師目標
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具有一定的朗誦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使用標準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教育,營造良好的普通話教育環境,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自覺參與到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培養學生的中華優秀文化的意識和自豪感的工作中。
(三)學生目標
普通話水平達標,掌握相應學段語言文字基礎,具有與學段相適應的朗讀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口語表達清晰達意,口語交流順暢,豐富形式,具有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掌握相關藝術語言技巧和傳播的能力。
二、少兒播音主持教育教學的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強相關語言文字的工作機制建設
建立健全語言文字工作機制和管理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工作定位準確,目標明晰,措施到位。建立切實可行的工作制度和評價體系,完善現有的體制漏洞。
(二)融合語言文字工作與教培教育教學工作
結合相關教培的專業設計和師資隊伍輔助提升學校的語言文字工作專業化,將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列入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并在相關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中進行體現,將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融入各項教育活動及校園文化建設中,促進學生綜合語言應用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三)制訂學校建設標準和評分細化方案
根據《中小學語言文字工作指導標準》的要求,結合原有工作基礎和本地區實際情況,制訂適合各級各類學校的建設標準和評分細化方案。幼兒園應當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積極發展和引導其進行傾聽、理解和表達的口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和建設,應注重校園語言文字環境規范建設、教師的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及應用能力的培養和建設,創設良好的交流語言環境。中小學對于語言應用與大語文知識性綜合素養的重視可貫徹落實在各個活動和教育教學中,并結合當地優勢的社會培訓和相關組織對學生進行更全方位的提升,也可與多部門合作開展各級語言文字示范校創建工作,如“朗誦基地”,鼓勵學生參與更多的傳統文化及經典的傳誦活動。高校應重視語言文字法律法規和規范標準的宣傳推廣,語言文字相關教學科研的探索和產教結合的創新實踐[2]。
三、提升少兒播音主持教育教學的重點任務
(一)加強師資培訓
建立健全培訓周期與內容,對相關教師的職業素養進行全方位的引導,并具備引導家庭語言教育的能力,加強對教師師德師風的提升和考核,重視職業素養和師資專業能力的提升。
加強對課程體系的梳理,重視實操、側練、考核。建立健全科學的課題體系,了解課程特色與內容大綱,掌握課程設計結構與課程管理方法,不斷優化培訓方案,對課后管理等全過程進行規范與提升,完善產品板塊、課程體系、師資培訓、運營服務等,以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知識與快樂,持續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為目標[3]。
(二)健全師資隊伍
嚴格落實相關教師持教師資格和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制度,向民族地區傾斜選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強的支教教師。對未經過專業教師資格證培訓的相關語言教師進行相關約束,可從播音主持、影視表演、語文教育、幼兒教育等專業畢業生中篩選多專業混合結構的師資隊伍,并建立健全相關的師資培訓和評判標準,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豐富資源建設
結合當地語言特色,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結合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推動“互聯網+少年兒童語言教育”建設。鼓勵相關專家團隊研發適合區域以及各方言區教師使用的教育教學資源,線上線下相結合,對優質資源進行整合與共享。
(四)探索提升路徑
探索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和實踐案例。創設良好環境,引導相關教師具備在學校、家庭、社會場景中創設豐富的語言規范教育環境的能力,結合游戲等形式,融入更多日常口語表達的應用場景機會,讓學生多聽、多說、想說、敢說,有機會運用相關藝術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
(五)優化教學內容和手段的多樣化
1. 多方位語言素養訓練
邏輯力。提高和引導推理和語言邏輯的連貫性,對相關資料進行論證、歸謬、推理。
專注力。能準確抓住指令中的重點信息,理解任務目標,對聽覺專注和視覺專注分別進行針對性訓練。
想象力。在對事物和事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合理的想象與創編,可進行相關的情節地圖、改變續編故事、輸出練習。
表達力。想得越詳細,表達得越清晰提問訓練:合作性語言、探究式提問、戰略式提問、反問、追問、質詢式提問。進行相關的新聞評論的深化訓練,對媒體素養基礎進行培養,尋找多元化觀點。觀點與信息的解釋、具象化。
觀察力。全面了解事物的特征,細致地觀察和描述。進行相關事物的類比練習、價值分析與深化移情理解[4]。
感受力。感受認知的多維度感受。從視、聽、嗅、味、觸打通全感官,輸出小記者相關訓練。
記憶力。復述練習、情節串聯、復述回跳、問答游戲、雙線情節“故事山”重復內容記憶法。
結合以上手段和內容,使學生在聲修、體修、腦修、思修等多方位語言素養方面得到科學的鍛煉與提升。
2. 深度拓展閱讀能力
融合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早日實現深度閱讀和獨立閱讀,達到高效閱讀。通過對閱讀能力的用與學、閱讀習慣的讀與想、興趣萌發的聽與看、主動參與的問與答,將文采及口頭作文真正提升起來,將國學文化、規則與禮儀等相關內容進行融合,讓少年兒童看到、聽到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
3. 制訂幫扶與康復治療方案
對語障、語遲、自閉癥、口吃等發音交流障礙的兒童進行相關的干預與康復治療,采用相關的戲劇療法為此類兒童提供更多的幫扶與康復方案的制訂。
(六)規范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的過程可結合類似小麥助教等App,對學生進行入校測評并持續跟進,因材施教。制訂相關師資交流和考核標準(聽課表的制定),對考級書、考級證進行要求,進行階段性的更新與進階,促進全民閱讀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對教學過程進行標準化的統一規范。課堂標準化可結合“7步走”:觀察力的導入課程、感受力的聲修、相關聯想的想象力訓練、邏輯思維的故事接龍、模仿能力的體修、記憶力的副語言編排、節奏綜合的表現,更好的規范和提升師資。通過高標準的語言文字工作要求,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通過加強語言文字能力培訓,促進整體師資水平的提升;階段性進行師資培訓就教學教法、內容更新、基礎素養等進行培訓。爭取依托于龐大的專家資源及線下組織,組建中國最專業的研、教、學、輸一體化的少兒語言藝術教育科研基地和聯動機制,為4—14歲的中國少年兒童帶來全新的語言藝術的學習體驗。
四、提升少兒播音主持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策略
標準課程應該立足現實,基于學生核心素養(認知發展、學習能力、社會化能力、個性發展、科協人文、品格塑造素養)、大語文背景、國際視野以及未來人才培養需要的背景提出,提升青少年播、說、誦、演技能的課程。
1. 設計理念要科學,基于兒童認知理論與多元智能理論,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習者生理、心理、認知發展特點,借鑒當前腦科學、神經學科前沿科研成果,注重青少年心理發展預期目標的理論與實踐,并融合播音主持及戲劇表演理論,塑造一套獨有的科學教育模式,分學段設計,課程目標清晰,關注生活、自我成長,循序剪輯,形式多樣,系統性明顯。尊重兒童身心發展和語言學習客觀規律,寓教于樂,循序漸進,實現兒童聽懂、敢說、會說的普通話學習目標:言之有物(東西),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2. 符合相關教育指導綱要中對教育內容的要求,滿足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方面相關的發展要求。了解4—6歲、6—12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各年齡段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目標以及提出的相應教育建議,幫助老師和家長了解孩子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符合學生發展的合理預期,實施科學的教育,尊重兒童的發展,寓教于樂。教學內容的設定可借鑒雙語語言教學中的游戲沉浸式、藝術相聲說學逗唱的基本功、電影和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的成熟體系,運用戲劇療法、兒童話劇、即興演講、配音等形式,將教育學、心理學、藝術學、語言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借鑒語言、藝術等成熟完善體系,結合大語文進行多方位、多內容線上線下的教育與引導[5]。
3. 建立健全師資培訓系統,完善師資培訓和標準化教學,建立健全相關語言類師資認證與學習考級,保障系統的科學性,例如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北京廣播影視培訓中心考級委員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各省地市縣朗誦藝術家協會、演講協會等社會權威組織已經有相關行動。
4. 教材的統一與進階的科學性,從幼兒啟蒙至高年齡,可結合各年齡段特征,設計更加適合學生的課程,例如大齡段學生可融入綜合的電影課堂、辯論、演講等口語應用形式,低齡段更側重思維和語言的組織以及基礎素養的建構。
五、結語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文章體裁發生了變化,大語文語言應用背景下,主持稿、演講稿等多種形式要求屢見不鮮,證實了口語傳播在互聯網傳播時代的重要性,也契合“萬物皆媒”的語境。口語表達是社會人際交往與溝通的能力,更是媒體時代更大范圍溝通的一種專業,在各部門的多方協作和重視下,學校與社會教培緊密合作,多學科助力完善,相信適合于少兒主持的教育教學會愈發成熟;在有聲語言藝術傳播者、社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行業的發展會使得更多的少年兒童掌握開口成章、言之有物的技能,具備口語傳播綜合素養,成為夯實文字傳播的內容輸出者和口語傳播的應用者,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發聲。
參考文獻:
[1] 李倩云. 探析社會少兒播音主持專業培訓現存問題[J]. 傳媒論壇,2018(24):72-73.
[2] 紀元. 少兒播音主持教學方式的思考與探析[A]//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2020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文集(二)[C]. 北京: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 2020:5.
[3] 張靖晨. 從教材編寫淺析少兒播音主持教育誤區[J]. 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3):230-232.
[5] 王藝鋼. 淺談21世紀對少兒播音主持藝術教育的適應與思考[J]. 傳播力研究,2018(27):227.
[6] 徐悅心. 社會少兒播音主持專業培訓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 魅力中國,2020(35):317.
(薦稿人:余江舟,安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