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林 張 珊 陳 芳
普通高校體育專業不同專項學生Y-平衡測試分析
朱成林1張 珊2陳 芳
(1.黃岡市實驗小學,湖北 黃岡 438000;2.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評估高校體育專業不同專項學生的運動損傷風險,為制定科學合理訓練計劃,降低運動損傷幾率,增強運動表現提供指導。在長江大學體育學院訓練年限為2.5年的籃球專項、羽毛球專項學生中采用隨機抽樣法各選取16名學生為實驗對象,運用YBT(Y-Balance Test,YBT)進行測試,結合測試結果與傷病情況進行分析。(1)在籃球、羽毛球專項學生下肢左、右側向前伸夠距離差值測試中,以左、右側距離差值小于4cm為通過,得出籃球通過率為25%失敗率為75%,羽毛球通過率為75%失敗率為25%,卡方檢驗P<0.05;(2)在YBT-CS測試及分析中,經獨立樣本T檢驗,籃球、羽毛球同種運動之間上、下肢左右側對比均P>0.05;籃球、羽毛球不同運動之間上肢左側及右側對比均為P>0.05;(3)羽毛球、籃球下肢左側對比P<0.01,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羽毛球、籃球下肢右側對比P<0.01,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1)籃球專項學生下肢左、右側基礎力量差異較大且存在不對稱性,提示籃球專項學生在運動中下肢發生運動損傷的風險較大,建議籃球專項學生加強弱勢側腿部的力量練習,同時注重下肢柔韌性練習,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增加關節的運動幅度;(2)羽毛球專項學生下肢左、右側得分明顯優于籃球專項學生,說明羽毛球專項學生在下肢的柔韌性和穩定性上要優于籃球專項的學生。
Y-平衡測試;大學生;運動損傷
隨著運動的增多,各種運動損傷也隨之增加。運動損傷的評測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國外,運動損傷的評定已經發展到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評測運動損傷主要有功能動作篩查[1](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Y-平衡測試(Y-Balance Test,YBT)和星形功能測試。其中由Gray Cook提出的Y-Balance Test(以下簡稱YBT)是改良自星形伸展平衡測試(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EBT),相對于星形功能性測試來說,YBT更加簡單準確,可以用來評估核心和四肢在自身重量負荷下的功能表現,是一種測試動作控制能力和功能對稱性的工具,常用于運動損傷風險評估,信度為0.88-0.99(P≤0.01)[2-4]。目前國際上已將其用于運動傷病預防預性篩查、下肢康復與重返賽場評定等領域[5-7],得到運動員、普通健身者、消防員、軍隊等人群的廣泛認可。隨著國內外競技體育交流的增多,近年來YBT逐漸在我國的競技體育中開始應用,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備戰期間,YBT就已經運用于高水平隊運動員損傷的篩查[8,9],但尚未得到普遍推廣,還沒有對YBT評估標準進行大規模的樣本數據研究,也不能證明國際上通用的標準適合我國人口,一些數據指標仍然是歐美國家標準,無法直接運用到國內相關研究中,并且國外的研究者已經證明YBT的綜合得分情況與受試者的年齡、性別和從事運動項目有關。綜上所述,YBT在我國應用較少,國外的評價標準是否符合我國評測標準有待考究,本研究借鑒YBT對高校應用的研究方法[10,11],對籃球、羽毛球專項學生進行測試,目的在于對比從事兩運動項目學生的運動損傷風險和雙側肢體的不對稱性,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改善方案和訓練計劃,達到降低運動損傷概率的目的,同時以為我國研究者進行這方面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方法和數據信息上的支持。
在長江大學體育學院訓練年限為2.5年的籃球專項、羽毛球專項學生中采用隨機抽樣法各選取16名學生為實驗對象,測試之前先測量身高、體重并記錄,了解其運動傷病史,統計并測量每個受試者上、下肢的優勢側(上肢認為是打羽毛球的持拍手,下肢認為是踢足球的踢球腿),在所有的受試者中,除了羽毛球專項的一位學生上、下肢的優勢側是左側外,其余受試者上、下肢優勢側均為右側,受試者的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受試者基本信息(M±SD)
類別人數年齡(歲)身高(cm)體重(cm)下肢長(cm)上肢長(cm) 羽毛球1622.31±1.18169.38±6.6163.47±8.9483.90±3.2572.09±4.13 籃球1621.80±0.57181.32±6.3772.13±6.5798.43±6.4878.47±2.81 總人數3221.91±0.82174.91±8.9667.70±8.7491.51±8.8675.01±4.63
查閱相關文獻和書籍[2,4],制定YBT記錄評分表。由4名經過功能動作培訓的專業人員利用YBT測試套件(Perform better品牌)測試,1名實驗員進行正面示范和口語指導,另外分別有1名實驗員在正面和側面進行攝像記錄,最后1名實驗員負責數據讀取及記錄YBT評分表的填寫工作。YBT主要包括2個測試內容:即身體上四分之一的YBT(YBT-UQ)和身體下肢體的YBT(YBT-LQ)。身體上四分之一的YBT(YBT-UQ)要求受試者從標準姿勢開始:雙手置于YBT臺上,拇指內收且對準紅色起始部位線。此時,保持俯臥撐姿勢,雙腳分開并且與肩同寬,然后讓受試者用另一只自由手伸出觸碰滑臺,推動滑臺至最遠處收回。推出的三個方向依次是外側、下側和上外側(相對于支撐手而言)。三個方向上的推送依次進行且過程中無間歇。在執行下一個實驗之前可進行休息。測試過程中應該脫去鞋襪。每個方向測試3次,結果取平均值。如圖1:在圖1中,A為受試者準備姿態;B為受試者向外側伸夠;C為受試者向下側伸夠;D為受試者向上外側伸夠。

圖1 YBT(YBT-UQ)測試順序

圖2 YBT(YBT-LQ)測試順序
身體下肢體的YBT是一個動態性的測試,其要求受試者單腿站立在平臺中央位置,腳趾末端對準紅線且與紅線保持垂直。當保持單腿站立時,要求受試者用擺動腿碰觸滑臺紅色目標區域內的指示器,相對于支撐腿來說分別向前,向后內側,后外側。測試的順序是,右腿支撐站立,向前伸出三次記錄數值,然后左腿支撐站立,向前伸出三次記錄數值。然后依次重復向后內側、后外側。具體的測試順序是右前方、左前方、右后內側、左后內側、右后外側、左后外側。如圖2中,A為向前伸夠;B為向后外側伸夠;C向后內側伸夠。測試時,允許受試者的伸展腿在伸出一個方向收回后觸地,站立時不允許足跟離地。雙手放置于兩側髂前上棘處。最大伸出的距離可以根據伸出指示器的邊緣位置的測量帶進行測量,測量到伸出腿達到的最遠處。如果受試者出現以下現象的話,測試結果就會被取消,包括:(1)在平臺上,不能夠維持單腿站立的姿勢(如果伸出退接觸地面或者整個人跌落下測試臺);(2)當伸出腿執行動作時,不能夠將伸出腿與滑臺保持繼續接觸(如踢指示器);(3)將滑臺作為支撐物(如把腳放在滑臺上推動前進);(4)不能夠將伸出腿還原到初始位置。
本實驗對數據均采用歸一化處理[2、4、12]:(1)雙側向前伸出距離的差值小于4厘米且向后側兩個方向的最大值的差值均小于6厘米為通過,否則為失敗。(2)上肢YBT-CS=(外側+下內側+上外側)/3×上肢長度×100;下肢YBT-CS=(A前側+PM后內側+PL后外側)/3 leg length腿長×100。將同一側肢體綜合得分結果大于94%視為通過,否則視為測試失敗。
在籃球、羽毛球的左、右兩側向前伸夠的差值對比中,依據左、右雙側肢體向前伸夠距離之差小于4cm為通過,反之則為失敗[12,13]。測試結果(見表2),在籃球專項學生中,4人通過測試,通過率為25%,12人測試失敗,失敗率為75%;在羽毛球專項學生中,12人通過測試,通過率為75%,4人測試失敗,失敗率為25%,經卡方檢驗存在顯著的差異性(P<0.05)。
表2 籃球、羽毛球下肢左、右兩側向前伸夠差值
項目總人數通過數失敗數通過率失敗率平均值(cm) 籃球1641225%75%5.43 羽毛球*1612475%25%2.95
注:* P<0.05,表明羽毛球專項學生較籃球專項學生在下肢向前伸夠測試中差異顯著
在本次測試的受試者中,有4人在向后兩側的測試中,身體表現為不穩定。雙手叉腰向后探出的過程中,身體有出現明顯顫抖的情況,其中1人左腿表現較右腿更明顯。另3人兩側均表現為有明顯顫抖,詢問其傷病史后了解到該名受試者雙腳半月板勞損,而且伴有椎間盤突出。在右側綜合測試得分不合格的12名受試者中,有8人身體的核心或者下肢有過傷病經歷(近三年內)。在左側的綜合測試得分不合格的8人中,有6人是在核心和下肢有過傷病出現。兩側綜合得分都不合格的受試者有8人,有傷病的人數為6人。經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可知:(1)羽毛、球籃球同種運動之間上肢左、右側綜合得分對比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羽毛、球籃球同種運動下肢左、右側綜合得分對比得籃球、羽毛球,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羽毛、球籃球兩種運動上肢左側綜合得分對比、右側綜合得分對比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4)羽毛、球籃球兩種運動下肢左側綜合得分對比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性(P<0.01),右側綜合對比也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性(P<0.01),見圖3、4。

圖3 籃球、羽毛球上肢YBT-CS比較

圖4 籃球、羽毛球上肢YBT-CS比較

3.1.1 籃球專項學生下肢雙側向前伸夠距離差值分析
動態平衡能力[14]是通過控制人體重心位置的變化、維持穩定支撐的能力,有執行功能性任務的重要作用,對于籃球運動員執行復雜運動任務時至關重要,也與預防運動損傷關系密切。人體平衡機制的正常運轉依賴于機體的感覺控制系統,在信息輸入的認知過程中主要依靠本體感覺、視覺和前庭、視覺系統處理。在本研究中,籃球專項的受試者的通過率較低,僅僅為25%,未通過率達到了75%,而且在該項測試中的平均值較大,高達5.43。評分通過率太低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影響:
(1)內在因素:籃球受試者疏于力量訓練,基礎力量不足導致損傷發生。在本次接受測試的16位受試者當中,4位受試者膝關節或者踝關節有損傷,而且這兩位受試者同樣有過腰椎突出的病例。在我校體育學院招生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是在高中階段進行過一到兩年的基礎力量訓練。在進入大學以后,隨著高考壓力的解放,學生在訓練方面下降幅度比較大,在專項課上,籃球專項的受試者更多的是偏向于技術、戰術的訓練(籃球基本功,戰術跑位和理論),對于基礎的力量訓練較少,導致了在身體對抗中受傷的發生。
(2)項目因素:籃球受試者在進行運動時通常會出現變向頻繁,強行突破,強起強落等運動方式和特點,屬于身體直接對抗型運動。籃球運動中因為運動沖擊的增加,受傷的概率也隨之增加。運動者經常要執行一些運動幅度很大的技術動作,例如持球攻擊者需要強行突破攻擊籃筐,而防守者也要隨著攻擊者的運動而運動,去阻止攻擊者得分。這對身體的穩定性、平衡性以及其他的一些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持球進攻身體素質較差,在面對防守時會處于對抗的劣勢,讓進攻者更容易受傷,如2009年NBA季后賽西部半決賽中科比突破后撞上姚明膝蓋,導致其埋下了過早退役的禍根。
(3)身體素質因素:籃球運動中身體對抗非常強烈,身體素質非常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一場高強度的比賽,不僅僅是拼技術的精湛程度、團隊的協作能力,也是對隊員們身體素質的一種考驗。籃球比賽中,長時間高強度跑跳結合運動,對膝關節是一種非常大的負擔。如果長時間的高強度的運動,沒有充沛的體能保證,技術動作就會變形,不會規范的技術動作就會導致身體出現損傷。如果下肢力量不足,膝關節髕骨就會發生磨損,周圍韌帶損傷的機率也會大大增加。在本次向前伸夠距離測試中,一些受試者可以在規定的條件范圍內一側腿單腿支撐完全蹲下,完成向前伸夠的動作。而大多數人只能在一側退半蹲的情況下完成這個動作。這也側面印證了他們存在著身體素質具有差異性。
3.1.2 羽毛球專項下肢雙側向前伸夠距離差值分析
羽毛球運動可以鍛煉人的耐力、速度、力量、靈活性與協調能力等。經常參與羽毛球運動可以發展人體的靈活性、協調性,提高反應與判斷能力,同樣可以增強人們上下肢及軀干的活動能力。縱觀羽毛球專業運動員的傷病史[15],有研究表明羽毛球運動中腕、肩、腳踝等部位容易造成損傷,受傷表現多見于拉傷和關節韌帶扭傷,且上肢受傷比例明顯高于下肢受傷比例[15],尤其是在世界頂尖羽毛球運動員當中更加明顯。本次參加測試的是高校學生,受傷過的部位也大多是在上肢手腕、肩關節和下肢踝關節部位。在本次測試的統計數據表2中,16名受試者的測試結果,只有4名未通過測試,通過率為75%。主要是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運動特點因素:羽毛球運動是隔網對抗,在運動過程中,需要運動員在有限的場區內進行靈活的跑動,接住對手打過來的球。運動員通常會在己方場區的四個角來回、重復的運動。很多時候運動員在運動的時候是處于急停、急起的狀態,多數情況下,在每次擊球完以后,運動員都需要回到己方場區的中心位置準備迎擊下一次擊球。對手的下次擊球方向不固定,所以在比賽的過程中要求運動員降低重心,根據對手的回球決定下一次擊球的跑動方向。此時,一些急停、急起的技術動作會導致膝關節的負荷加大,尤其是當對手利用吊球技術將球擊打至網前時,需要運動員跨步去接球。在比賽、訓練場上這樣的一些大幅度的跨步運動狀態,相比于籃球運動員來說,羽毛球運動員的柔韌性要更好一些,所以左、右兩側向前伸夠的差值會更符合標準。
(2)運動強度因素:在一場比賽當中,當兩名運動員實力旗鼓相當的時候會出現打滿三局,而且每一局都是比分很接近分出勝負的情況。在這樣的比賽中,比賽雙方會互相僵持打多拍。一旦運動員體力開始下降的時候,身體出現疲勞狀態,運動機能也會隨之下降。技術動作跟不上思想的節奏,受傷幾率大大增加。
3.1.3籃球、羽毛球專項學生下肢雙側向前伸夠距離差值對比分析
表2結果顯示,籃球項目的受試通過率為25%,羽毛球的受試通過率為75%,這兩個項目的向前雙側伸夠距離的差值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兩個項目的單獨分析可以發現,二者的最大區別在于運動員的身體對抗性。籃球要求運動員在高強度的對抗下,完成運動技術動作。對運動員的整個身體條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當身體的某一素質(多指力量)未能夠達到支持運動所完成的標準時,運動損傷出現的風險大大增加。在籃球運動員運球突破的過程中,往往會頂著防守人強行突破,持球人的身體向前與防守人相撞產生的力量通過身體核心傳到下肢,下肢繼續發力克服這部分力量使身體前行。這樣一來,膝蓋部位受到了極其大的壓力,一旦下肢承受不住這種力量,損傷便發生。而在羽毛球運動中,對抗的形式并不是身體的直接接觸,而是兩個人隔網互相調動。在運動時,更加注重腳步的靈活性。相對于籃球來說,對身體核心的穩定性要求降低,但是對踝關節的力量要求更高。而在羽毛球這項運動中,上技術動作相對于籃球來說,需要更加靈活。
3.2.1、 籃球、羽毛球專項學生上肢YBT-CS測試結果分析
由測試結果知兩運動間的左上肢、右上肢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種運動之間的兩上肢也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根據受試者的訓練背景和對其專業的了解,得出以下原因:
(1)專項受訓年限較短,較短的訓練時間還無法達到完成本次試驗的測試要求。在本次樣本量的選取過程中,我們都是選擇了訓練年限達到兩年半以上的學生作為本次實驗的受試對象。由于在進入大學之前,沒有學生進行過相關的專項訓練(高中時期,基本都是進行的身體素質訓練),在進入大學以后才選擇了運動項目,而且只有兩年半的學習訓練時間,所以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專項訓練強度較小,和專業運動員差距較大。本次選取的受試者,每周有兩次訓練課,每次課時長90分鐘。訓練的內容有技術性練習,體能性練習,和理論知識的學習。專項特色的練習時間較少(如籃球的投籃練習、羽毛球的殺球練習)。在對有過專業隊經歷的老師(羽毛球專項教學教師為專業隊退役運動員)進行訪談了解后我們發現,專業運動員除了正常的節假日以外,每周一到周五每天進行上午下午各兩小時的訓練,分別是上午技術練習,下午體能練習。每周訓練時長達到了20小時,而本次受試者的每周訓練時長僅為3小時,差距非常大。
(3)專項以外其他項目的影響。本次實驗的受試對象除了正常的一周兩次專項訓練課以外,還會有其他的一些課程,例如,足球,排球,田徑,武術等。在這些必修課程中,不難發現這些課程對于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例如在田徑課中,主要是學習跑步,跳遠,對身體跳高等,對某一部分的力量要求較小,對身體整體的要求較高。所以這些課程的加入可能會得兩個測試項目的差異性變小,從而導致了相關顯著性降低。
3.2.2籃球、羽毛球專項學生下肢YBT-CS測試結果分析
籃球左側下肢和羽毛球左側下肢、籃球右側下肢與羽毛球右側下肢對比,呈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原因主要有幾點。
(1)運動方式的不同,導致差異性明顯。籃球運動時,全身的肌肉參與度大、活動范圍廣、運攻守轉換快、身體對抗強烈,這要求運動員身體的基礎力量要達到適應對抗強度的標準,達不到標準就會損傷,損傷成為影響測試結果的因素。在羽毛球運動,運動員隔網對抗,且場地小、變化快、球的落點刁鉆,在比賽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運動員接球未及時跑動到位,轉用一個接近“一”字的大跨步接球,這提高了運動員的柔韌水平,對于羽毛球下肢的柔韌性起到了一個很好拉伸作用。羽毛球受試者的下肢柔韌水平較高,也是雙方差異性特別顯著的原因。
(2)身體重心高低影響結果。此次測試中兩組人員的身高差異比較明顯,籃球專項的受試者平均身高在174.91cm,而羽毛球受試者的平均身高只有169.38cm,相差5cm。身高越高,站立時候的重心越高,重心越高在接受測試的時候單腳站立就會不穩定。在測試時,重心越低則更加穩定。這也是造成顯著性差異的原因。
4.1.1通過向前伸夠距離分析知,籃球專項學生下肢雙側存在較大的不對稱性,提示下肢在運動中發生損傷的風險較大(可增至2.5倍)。
4.1.2通過雙側下肢向前夠伸距離對比知,籃球專項學生可能存在下肢左、右側基礎力量差異較大,雙側支撐力量不平衡,存在明顯薄弱側,增加損傷風險。
4.1.3與籃球專項相比,羽毛球專項學生下肢單側穩定性較強,主要體現在持續支撐維持整體平衡穩定的能力方面,這與羽毛球運動在移動過程中更加偏向于單側下肢支撐的運動模式相關。
4.1.4雙側YBT-CS結果提示,羽毛球專項的學生得分明顯優于籃球專項,據此分析羽毛球專項學生在下肢的柔韌性和穩定性上要強于籃球專項的學生,可能與羽毛球運動經常出現大幅度跨步拉伸和頻繁靈活的移動有關。
4.2.1籃球專項學生加強弱勢側的腿部力量練習。
4.2.2籃球專項的學生加強身體的基礎力量尤其是大腿、踝關節部位,來增強身體的對抗性。對于下肢膝關節部位有過傷病史的同學,建議比賽時在受傷位置佩戴護膝等護具后再上場,避免再次受傷。
4.2.3加強籃球專項學生的柔韌性練習,使大腿、髖部上的肌肉伸展性增強,提高股四頭肌、股后肌群、腓腸肌、比目魚肌等肌肉的伸展性,增加關節的運動幅度。
[1]黎涌明,資薇,陳小平.功能性動作測試(FMS)應用現狀[J].中國體育科技,2013,6(49).
[2]Gray Cook.張英,梁林,趙洪波,譯.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395-400.
[3]高曉嶙,徐輝.Y-平衡測試評估我國橄欖球運動員下肢損傷風險標準的研究[C].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2015:2.
[4]尹軍.身體運動功能診斷與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3-34.
[5]PawelLinek,DamianSikora,TomaszWolny,EdwardSaulicz. Reliability and number of trials of Y Balance Test in adolescent athletes[J].Musculoskeletal Science and Practice,2017.
[6]楊時.功能性訓練在康復體能訓練中的作用[J].體育科研.2012,4(33).
[7]黎涌明,資薇,陳小平.功能性動作測試(FMS)應用現狀[J].中國體育科技,2013,6(49).
[8]周龍峰,王守恒,吳志敏,等. 我國優秀擊劍運動員身體運動功能與傷病發生概率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344-347.
[9]李春雷.中國國家羽毛球隊備戰2012倫敦奧運會體能訓練設計與實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5):86-108.
[10]徐飛,顧正秋,王路,等.上肢疲勞對大學生運動員動態平衡能力的影響[R].中國體能高峰論壇,2016:83-86.
[11]王禮東.籃球專業學生功能性運動測試及結果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2(23).
[12]魯智勇,李偉,解強,等.我國優秀橄欖球運動員身體功能特點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6(2):141-145.
[13]陳亞中,賀忠亮,徐輝,等.中國男子橄欖球隊基本訓練周計劃力量訓練方法與動作模式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339-347.
[14]李夢.皮艇運動專項核心不穩訓練研究[D].蘇州大學,2015.
[15]楊曉東.羽毛球專項訓練對身體素質及相關因素影響的分析與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An Analysis of Y-Balance Test of Different P.E Program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ZHU Chenglin, etal.
(Huanggang Ci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朱成林(1995—),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運動與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