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櫟文 鄧艷香
幾何原理在技巧運動個體形態上的應用研究
梁櫟文 鄧艷香
(廣西大學 體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文章通從幾何原理的科學思維視角,研究技巧動作個體形態的發展邏輯,打破現有動作模式的束縛,尋找動作結構的發展方式,為技巧動作的變化發展,尋找新的突破口。
技巧運動;個體形態;幾何原理
現代技巧運動由平衡、舞蹈、翻騰、拋接等靜力性和動力性動作組成并徒手完成身體造型的體育競賽項目。隨著技巧運動在國際上的發展,越來越多同時具有藝術美感和技巧特色的藝術形態層出不窮。但因為國內技巧項目還未全面普及,技巧訓練模式和內容資料單一,國內技巧動作的創新性與豐富性受到制約。基于此,本文從幾何原理的科學思維視角,研究技巧動作個體形態的發展邏輯,打破現有動作模式的束縛,尋找動作結構的發展方式,為技巧動作的變化發展,尋找新的突破口。
針對技巧運動個體形態的特征原理、發展規律,對國家技巧集訓隊陸金良、周桐等教練員進行訪談,了解技巧運動個體形態的創作過程及實踐結果。
對《國際技巧評分規則2017-2020》中技巧運動個體形態進行觀察,找到幾何原理與個體形態的內在關系,并用幾何原理來分析動作的視覺效果和發展規律。
2.1.1 有利于把握個體形態的發展規律
幾何原理的應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使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事物本質,有利于我們對新難動作的理解和創造;把未知的事物變已知,使我們有邏輯地觀察、整理、分類、篩選,為運動員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
2.1.2 有利于提高個體形態的完成能力
體育的藝術性通過體姿符號來表達動作技術和內心情感,其動作思維是最原始的一種思維形式、最基本的思維能力,正是動作思維的高度發展引發出體育藝術性的誕生。當運動員進行一個技巧動作的時候,將動作思維與幾何思維有機地結合,將肢體運動和空間感知合理地應用,將更有利于向同伴傳遞出準確的身體信號,提高相互的配合默契和動作的完成能力。
2.1.3 有利于提升個體形態的動作價值
立體由點線面構成,它是幾何中最豐富的展現形式,點線面的不同組合也將會呈現出不同的立體形態。將幾何漸進過程與幾何元素組合過程的發展規律應用到技巧運動中,可將平面動作提升到多維立體的展現,這個逐漸向立體變化的過程將豐富成套的藝術性并提高動作的難度價值(如圖1)。

圖1
通過豐富的線條以及創造性的組合方式構建出符合運動美學的個體形態,是開拓技巧運動個體形態現代化、個性化的新途徑。借助點線面體的邏輯思維,可以由淺入深的探索發掘,讓個體形態更為豐富和全面,達到觀賞者視覺與表演者表達統一的效果,引發共鳴。
根據難度、藝術、完成三個技巧運動的評分要素,應用幾何圖形原理發現:每個點、線、面構成的立體圖形復雜程度決定著動作的難度價值;每個點、線、面構成的立體圖形多維程度決定著動作的藝術價值;各個點、線、面的完成程度決定著整體動作的完成價值。
通過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幾何原理視角研究技巧運動,如將運動員視為一點,因點跑、翻等形成的位移軌跡便是線;例如把運動員視為一面,其做旋轉時所形成的不規則圖形便是體。通過點到體由簡到繁的動態形成過程,將能由繁到簡去推導動作的形成原理,剖析教學訓練法則中基本的動作發展規律。
2.3.1幾何圖形原理在靜止造型中的具體應用
在一個三維空間中,假設我們的身體中部為一個圓點,封鎖這個原點可能發展的運動形態,以四肢作為四條從圓點放射的線段,去觀察四肢可發展的幾何可能性。
2.3.1.1 幾何圖形原理對單個軀干與身體關系的研究

圖2
根據藝術對豐富性和創造性的需求,從幾何角度出發,選其中一個線段來看,我們發現當端點固定時,線段相對于端點所能發展的不同角度越多,它在三維空間中構成的幾何可性也就越多。則肢體在相對于矢狀軸、冠狀軸、垂直軸的不同角度都可以作為發展靜止形態的方式(如圖2)。非舞蹈專業的技巧教練員不僅限于模仿歷史出現過的造型、將腦海中的抽象畫面具體化、以及身體肌肉的慣性指令去創作,還可以通過幾何規律更有步驟和邏輯地針對作品效果進行補充和調整,而在作品改良的過程中,也可通過改變局部形態的任意角度,使整體造型呈現出不同的效果。
另外,可以通過抽象的思維方式提前設想線段與身體圓點之間一連串的幾何方位,再有目的地訓練運動員的身體機能達到各個方位,最終實現設想。根據解剖學原理,身體通過關節的轉動支點鏈接每一個肢體,四肢能夠相對于身體的矢狀軸、冠狀軸、垂直軸在一定角度中做有限的運動。為了能夠增強運動員關節開放的程度,需要讓肌肉和韌帶有足夠的柔韌性去滿足關節所需的靈活性,發展其自然狀態下更多的運動可能去完成一系列我們提前設想的動作。
綜上所述,單個肢體的造型是構成一個動作形態的基礎元素,其肢體表達的豐富程度是通過解剖學原理來發展關節的靈活度,為創造技巧運動藝術造型奠定基礎,因為關節相關的所有韌帶和肌肉都影響著動作程度,所以應得到重視和開發。而就創編和改良作品而言,改變局部肢體的角度,可獲得煥然一新的視覺效果和創造性的個體形態。以上兩點都是應用幾何圖形原理對單個軀干與身體之間關系的研究。
2.3.1.2 幾何圖形原理對兩個軀干與身體關系的研究
根據幾何原理,兩個線段之間的關系為兩條平行的線可以構成一個平面,也就是說每兩條由身體圓點放射的平行線可以構成一個面。

圖3
在技巧動作中,平衡類動作是一種最為常見且必須在成套中出現的形式,我們以技巧的平衡類個人造型為例,將軀干中兩條線構成的畫面看做一個整體,觀察所構成的畫面形態(如圖3)。發現腿與腿之間可以構成重合線段、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手與腿之間可以構成橢圓、菱形、三角形等。
通過觀察軀干與軀干之間構成的畫面,可以將成套中個體軀干所構成的平面形狀進行統計分類,得出軀干在哪些圖形的應用中過于頻繁造成了畫面的重復感,并由此借鑒去發展被忽視的動作類型來豐富畫面感。同時,也可以在滿足規則和運動員身體能力的情況下,預先設想圖形的形狀,再根據軀干的原本形態的基礎上創造更多元化的新難動作。
另外,根據幾何線段在物理力學的分解原理可知,當我們把雙腿看做從身體放射出的線條,人體在做單腿站立的動作時舉起的腿與站立地面的腿夾角越接近90°,腿的重心離身體圓點的距離最遠且力矩最大,需要身體肌肉維持平衡的力量最大。當舉起的腿與站立地面的腿夾角越接近0°、180°時,腿的重心離身體圓點的距離最近,需要身體肌肉維持平衡的力量也就越小。因此,兩腿之間所構成的角度決定平衡動作的難易程度,在相同難度價值下可以根據不同運動員的肌肉控制和肌肉拉伸能力選擇不同難度,如肌肉力量強的可選擇讓軀干垂直于重力方向90°的位置來展示身體的力量和控制,肌肉伸縮能力強的可以選擇大于于重力方向90°的位置來展示身體的柔韌和幅度。
由此可知,通過幾何原理在個體形態中的應用,可以進一步借助物理的力學原理分析并解決問題,無論是舞蹈編排還是個人難度動作的設計,運用幾何原理去分析軀干與軀干之間的關系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動作整體的受力情況,便于教練員在不同運動員與各種動作配合間進行合理的編排并展現不同運動員的身體結構優勢。
2.3.1.3 幾何圖形原理下軀干構成立體圖形的具體方法

圖4
根據幾何原理,在同一個空間內兩條不相交的線或兩個以上(包含兩個)不平行的面即可構成一個立體圖形。而立體圖形比平面圖形更能通過運用多維空間產生豐富的視覺效果(如圖4)。例如有規則的幾何圖形,通過圓柱體的兩個面或立方體的三個面即可展示其圖形的主要特征,觀賞者通過自身的空間思維能力可以推測出這類圖形的全貌,在腦海中構建出有空間感的立體畫面。
因此,在靜止造型創編的過程中,可通過展示人體的多面性來構建立體的空間感。例如頭部動作設計,應減少正對觀賞者和側對觀賞者,而是在正與側的90°角之間展示,讓觀看者同時看到頭部正面和側面的多面形態;例如頭部于身體的動作設計,應盡可能使頭部正面與身體正面產生扭轉形成夾角,讓觀賞者無論坐在什么角度觀看都能形成不同的空間感;例如身體與軀干的動作設計,同樣可通過關節進行彎曲和旋轉,利用現有的身體柔韌性從多個角度展示個體形態,比如延展和旋轉脊柱、胯關節等等。由此可知,通過身體各部位在正面、側面、背面的基礎上改變各部位之間的角度,可豐富形態的立體感,提升觀賞者的視覺空間感。
除此之外,根據幾何原理可將四肢的末端作為連接點,將每一個連接點與其他連接點相連,觀察其構成的幾何形態。以技巧動作中的倒立群為例,幾何形態分為以下幾種(如圖5):a.直線b.平面c.四面體d.多面體。隨著線條的不斷累加,幾何的空間立體感也逐漸增強。所以,無論是難度動作還是舞蹈造型,讓四肢不平行地朝更多的方向伸展,更能塑造立體的個體形態,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

圖5
2.3.2幾何圖形原理在動態過程中的具體應用
“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是幾何圖形不斷形成和轉化的過程。點動成線是指某一個點在一系列的動態過程中留下的軌跡相連成為一線段,這一線段是由無數個點構成的。線動成面是指某一條線在一系列的動態過程中留下的軌跡組成一個平面圖形,這一平面圖形是由無數個線構成的。面動成體是指一個規則圖形通過旋轉、平移等運動所留下的軌跡構成了三維的立體,這個立體是由無數個面構成的(如圖1)。
2.3.2.1 幾何圖形原理中“點動成線”的具體應用
根據幾何圖形原理中“點動成線”的原理,假設軀干中心和四肢末端為圓點,發現在同個空間中四肢末端與軀干中心有無數種空間關系,通過不斷移動每個端點與身體圓點的距離和方位,便能連續的設計出一系列不重復的動作形態。繼續觀察其中一個點,在一系列的動作組合中,前一個位置到下一個位置的軌跡又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曲線、波浪線、直線、圓形等等。由此可知,四肢端點與身體圓點之間各式各樣的距離、方位和過度的軌跡所構建出的動作形式多樣、無窮無盡,通過對距離、方位和過度的軌跡的預先設計結合動作形態展現,能使教練員在設計動作的過程中更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
點動成線原理在個體形態中的運用,可以使運動員在大腦中建立空間思維來控制肢體,打破了慣性的思維和運動方式,能夠更全面的激活運動員思想和機體的整體能力,讓思想和身體各項機能進一步的協調與運作;能使運動員更具有延展和控制的能力,讓運動員更關注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過程以及連接方式。比如當運動員使用肢體從一個動作造型經過一個拋物線的運行軌跡到另一個動作形態時,大腦形成的拋物線畫面會指引運動員身體往最遠的方向去延伸再順勢而落,使動作過程更接近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形態。當運動員大腦中明確了每個肢體末端與軀干中心之間的距離、方位和運行軌跡時,就能更細膩、完整和多層次地表達每一個看似簡單的藝術線條和形態;當運動員能夠通過肢體去表達大腦中特定的意象時,運動員便成為了個體形態的藝術詮釋者和創作者,這時肢體所呈現的藝術美感和身心合一的表達,會更自然且富有思想,引起觀賞者共鳴。
2.3.2.2 幾何圖形原理中“線動成面”的具體應用
根據規則中的難度價值對比以及競賽錄像觀察,發現一個動作過渡到另一個動作時,動作的幾何形態以及位移變化越大,動作產生的視覺沖擊力越強以及過渡價值也越大。應用線動成面的原理來解釋,運動中的線段起點到終點所經過的路徑,構成了一個平面,平面的面積越大,動作的張力以及難度價值越大。除此之外,不同線段位移不同呈現的效果也不同,平面中兩個線段同時進行位移時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分別是同向位移和異向位移,不同的位移方式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同向的位移會讓畫面形成流動感,異向的位移會讓畫面形成擴散感,前者會更能表現出身體的線條、情感的細膩,后者會更能塑造視覺的沖擊、動作的張力。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線動成面的原理可以從幾何原理的角度分析動作的難度以及設計動作的表現形式等,通過這樣的空間思維還可以延伸出更多觀察和設計個體形態的方式,將腦海中抽象的動作形態變得具體,把未知的動作發展趨勢變得已知。
復合型動作是指,把靜止造型的多維形態與動態的運動過程相結合,在立體的靜態造型基礎上增加空間的旋轉、跳躍、翻滾和位移,提升動作的難度和觀賞價值。以下將復合型動作分為單面復合型動作和多面復合型動作進行分析。
2.4.1幾何圖形原理在單面復合型動作中的具體應用
單面復合型動作是指運動員在水平面、矢狀面、冠狀面其中一個面上進行復合型動作。

圖6
以胯跳為例,它以豎叉的空中立體造型為一個整體,伴隨身體的平移在垂直軸上增加了克服重力的向上位移,兩條線段形成了面,雙腿在空中相對于身體在矢狀面發生了快速的反向位移,形成了扇形面,兩個面雖平行并重疊,但擴大了身體構成的圖形面積,增強了動作幅度和視覺效果(如圖6.a)。
以后空翻為例,它以抱團身的立體造型為一個整體,在矢狀面上進行了向上位移和向后旋轉(如圖6.b)。相對于胯跳,后空翻除了矢狀面上的位移還增加了矢狀面上的旋轉,由此推論,是相對于胯跳的空間運動進階動作。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通過應用幾何圖形原理來觀察動作在空間中的運行軌跡,可以分析出動作的類型和衍變路徑,為動作的分解提供依據,為進一步發展新難動作提供思路,為教練員對動作的難易程度判斷提供多一個參考。同時,也便于教練員進行動作的拆解教學,找出運動員能力不足的方面,并根據線條的正確軌跡,找到動作完成過程的不充分或不準確之處。
2.4.2 幾何圖形原理在多面復合型動作中的具體應用
多面復合型動作是指運動員在水平面、矢狀面、冠狀面其中兩到三個面上同時進行復合型動作。
以搬前腿立轉為例,其動作是以搬腿的平面造型為整體附加水平面上的旋轉,身體中的每一條線段都會隨著旋轉運動成面(如圖6.c)。運動員的腿從垂直于地面開始快速發力在矢狀面上經過180°劃出半圓,隨后圍繞垂直軸抱腿旋轉一周。矢狀面上的半圓與水平面上的圓在各時刻的運行中交疊,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效果。相比于單獨的立轉和搬腿的平面形態,搬前腿立轉通過面與面的交錯構成了立體形態,而其立轉中伴隨搬腿的過程,腳尖勾勒出了向上盤旋的曲線。一周的身體旋轉和快速而大幅度的動態過程,讓觀看者看到了動作各個角度的形態,感受到了運動員身體的速度與爆發,展示了更為動感的藝術形態。
以轉體后空翻為例,是以垂直軸上的轉體和矢狀面上的團身一周合為一個整體,在矢狀面上進行了位移和旋轉。是相對于立轉、后空翻的進階動作,是它們兩者的復合體(如圖6.d)。
由以上分析可知,復合型動作涵蓋了靜止的立體造型以及以造型為整體時的空間變化,這些由不同造型和不同空間變化不斷組合而成復雜多樣的動作形態,是點線面體由簡到繁不斷向高階進程的結果。由簡到繁的進階過程,需要點線面體的完成質量,點到線、線到面、面到體的精準過程,才能由淺入深的呈現藝術畫面感,由易到難的體現動作價值。
3.1.1 應用幾何原理推導動作的形成,將教練員腦海中抽象的畫面具體化,更有步驟和邏輯地針對作品效果進行補充和調整,并將抽象的動作畫面提前設想后具體應用,最終有目的地訓練運動員身體機能達到抽象設想,獲得煥然一新的視覺效果和創造性的個體形態。
3.1.2應用幾何原理對個體軀干構成的平面形狀進行統計分類,可以合理安排動作的設計,發展更多被忽視的動作類型,創造更多元化的新難動作。并能借助物理的力學原理分析并解決問題,更清晰的了解動作整體的受力情況,便于教練員在不同運動員與各種動作配合間進行合理的編排、展現不同運動員的身體結構優勢。
3.1.3應用幾何原理在靜止造型的創編中,可以通過展示人體的多面性來構建立體的空間感,通過身體與軀干的不同角度來豐富形態的立體感,使運動員明確每個肢體末端與軀干中心之間的距離、方位和運行軌跡,最終能夠更細膩、完整和多層次地表達每一個看似簡單的藝術線條。
3.1.4在幾何原理的應用中發現,動作的幾何形態以及位移變化越大,動作產生的視覺沖擊力越強以及過渡價值也越大。同向位移和異向位移兩種位移方式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同向的位移會讓畫面形成流動感,異向的位移會讓畫面形成擴散感,前者會更能表現出身體的線條、情感的細膩,后者會更能塑造視覺的沖擊、動作的張力。
3.1.5通過應用幾何圖形原理來觀察動作在空間中的運行軌跡,可以分析出動作的類型和衍變路徑,為動作的分解提供依據,為進一步發展新難動作提供思路,為教練員對動作的難易程度判斷提供多一個參考,便于教練員進行動作的拆解教學,找出運動員能力不足的方面,并根據線條的正確軌跡,找到動作完成過程的不充分或不準確之處。
3.1.6通過應用幾何圖形原理發現,復合型動作涵蓋了靜止的立體造型以及以造型為整體時的空間變化,這些由不同造型和不同空間變化不斷組合而成復雜多樣的動作形態,是點線面體由簡到繁不斷進階的過程。由簡到繁的進階過程,需要點線面體的完成質量,點到線、線到面、面到體的精準過程,才能由淺入深的呈現藝術畫面感,由易到難的體現動作價值。
[1]FIG.國際技巧評分規則(中譯本)[z].北京:國家體育總局體操管理中心,2017-2020.
[2]印武.我國技巧運動人才匱乏現狀的探析及對策[A].體育人文社會學,2013(3).
[3]張寧.《中國青少年技巧訓練大綱》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9.
[4]周桐.技巧男子四人聯合套路成套動作編排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4):83-88.
[5]胥曉,李艷萍.論舞蹈多維性審美時空的創造[J].音樂創作,2016(1).
[6]何好.舞臺調度中幾何構成的視覺呈現[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7.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eometric Principle in the Technique of Moving Individual Morphology
LIANG Liwen,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0, Guangxi, China)
梁櫟文(1994—),碩士生,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