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習習
(徐州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徐州 221700)
食源性疾病是愛吃剩菜剩飯等人群的常見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等為其常見臨床癥狀;從危害程度來講,可并發蕁麻疹、脫水、酸中毒等疾病,也是一組包括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等在內的疾病,可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帶來極大傷害。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的建設受當前監測體系不健全、報告模式不完善等影響,有必要通過經典案例分析,以此達到較佳的控制效果[1-3]。現就徐州市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建設和現狀分析如下。
臨床醫生負責病例信息的采集,登錄江蘇省“食源性疾病監測與溯源系統”或填寫《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信息表》,主要內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臨床癥狀與體征、初步診斷、飲食暴露史、標本采集信息等。重點關注預包裝食品,將學校和學生作為食源性疾病監測的重點場所和重點人群。
①病例信息。以腹瀉癥狀為主訴病例的基本信息、癥狀與體征、飲食暴露史等。②病原學檢驗結果。腹瀉病例糞便標本的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志賀氏菌、諾如病毒等指標實驗室檢驗結果。有條件的省區市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指標。③腹瀉病例統計調查。腹瀉病人的門診人數和住院人數、采集糞便標本病人數、進行病原體檢驗的病人數及檢出菌株數等統計信息。④實驗室確診病例的調查核實。哨點醫院所在地的疾控中心負責對疑似聚集性和懷疑由預包裝食品引起的實驗室確診病例進行調查核實。
2020年徐州市食源性疾病共報告2 539例,2018年 2 382例,2019年2 627例。2020年病例監測省級哨點醫院完成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病例監測省級哨點醫院完成情況表
2020年病例主要集中在6-9月,占64.2%。2016—2020年主要都集中在6—9月。2020年監測報告病例以25~34歲組病例數最多(357例),占14.06%;7~13歲年齡段的樣本數最少;4~6歲年齡段的陽性檢出率較高,2016-2020年趨勢相同。
2020年可疑暴露食品史中以肉與肉制品最多,其次是水果類及其制品,分別占總數的23.1%和21.5%。2020年病例報告在家庭進食的數量最多,占82.37%。
2020年全市共采集病例標本412例,檢出陽性標本50例,檢出率12.14%。標本數低于2016—2019年。檢出率低于2016年(16.04%)、2017年(18.62%)、2019年(17.32%),高于2018年(11.64%)。徐州市報告的2 539例病例中,上報不及時數530人,不及時率20.87%。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指以食物為載體,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生物性病原體)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食源性疾病為細菌性、化學性、有毒動物、有毒動植物、真菌及毒素等。從上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徐州市2020年報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上,比2019年在可疑暴露食品種類上顯著降低,原因與其參與疾控預防監測機構數量增加,發現事件起數增加相關;同時,在食源性疾病檢測部門監管下,食源性疾病監管不斷加強;食源性疾病就診時間多呈季節性分布,這也證明了微生物生活需合適的環境,如適宜溫濕度等,且夏、秋兩季需更加重視食源性疾病發生。
文獻資料數據進一步佐證,信息監測挖掘體系框架有助于解決舊模式中過度依賴哨點醫院手工上報的漏報和延誤瓶頸問題,提升政府部門預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主動監測能力;通過應用“互聯網+食源性疾病”整體體系架構模式進行設計,利用數據挖掘技術自動獲取食源性疾病患者數據,并通過機器學習模型的分析推理,組成科學、規范、平穩和高效的自動監測識別和早期爆發預測體系[4]。不斷完善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改進檢測方法,擴大監測范圍,更加全面反映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學特征[5]。基于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建設中面臨的監測機制不完善、監測質量不高、信息化建設標準不統一和數據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在應對策略上,要通過培養醫務人員報告意識,以目的為導向適當調整監測策略,推進基于地方公共衛生區域平臺的食源性報告信息標準化,探索基于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的食品安全評價體系,努力提升食源性疾病監測實效[6]。
綜合來講,當前我國對食品安全監測方面更重視,正在逐步建立與完善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監管部門通過檢測識別出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并提出了合理正確的解決方案,確保食品更安全。該體系下,通過協同病例監測系統、爆發事件信息的檢測系統、細菌的分子溯源系統、主動監測情況分析及其上報及時率等,在徐州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徐州市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建設尚不完善,有待通過主動性監測達到較佳的效果。徐州市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建設問題不可忽略,臨床有待通過針對性建設達到較佳的監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