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天泉
休閑農業是農業功能拓展、鄉村價值發掘、業態類型創新的新業態,對促進鄉村振興有重大意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自2019年6月,莊行鎮馬路村堅持黨建引領,堅持深入調研,堅持因地制宜,堅持問題導向,挖掘、撬動、引來市區優質資源,創新梨樹認養模式,開啟并加速馬路村農旅休閑經濟發展。
莊行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特別是作為莊行鎮一鎮一品的“蜜梨”,已先后獲得了無公害產地、無公害產品以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等認證。馬路村是莊行鎮重要的傳統蜜梨產區和蜜梨新型品種創新區。全村工作重心不僅僅停留在怎么種好蜜梨、怎么讓蜜梨豐產、怎么創新蜜梨種植技術,更重要的是向農旅休閑轉化和升級,努力打造“沃野千里、精細極致”的農業產業特色。
開發項目位于浦衛公路旁,毗鄰正在拓寬至雙向6車道的大葉公路。與浦衛公路相連的閔浦三橋,將于年底通車,屆時嘉閔高架將與浦衛公路南北通車。交通便利的優勢將被放大,有需求的客流量將被釋放。
莊行鎮南面的菜花節、伏羊節歷史悠久,享譽盛名,效益顯著,北面卻沒有知名農耕、節慶品牌,莊行鎮有意“南氣北輸”。同時,鎮、村相關資金及政策投入項目內環境營造。相關投入將進一步撬動更大資源,將進一步放大投入產出比。
2019年底眾熠梨園認建認養啟動儀式成為區級現代農業的“名片”,打響“沃野千里、精細極致”的品牌。梨園種植蜜梨中的頭牌“翠玉”,在全市獨樹一幟。
2020年,馬路村將創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驗收內容、線路主要是圍繞該項目。這將引導財力、物力疊加投入,并且按照相關創建指標體系,將全面提升黨建引領、產業基礎、人居環境、人文歷史、基層治理等方方面面的水平,對項目推進有顯著作用。
開發項目西面緊鄰奉投公司和阿里巴巴共同投資的項目“深創空間”,重點打造項目型創業辦公,目前已進入村戶騰挪階段。南面相鄰上海軒銘休閑農業園,該園以總部經濟為主。以浦衛公路為界的東面正在打造高端農藝苗圃園,目前正在收官建設中。北面緊鄰“南上海文化產業園”。
自梨樹認建認養啟動儀式以來,已認養1400余棵梨樹,收益近56萬元,再加上已成型的農商、農超、農社模式,剩余蜜梨也有出貨渠道,收益有保障。從今后來看,農家樂、民宿項目最先落地,再有伏羊節的名頭,會讓采摘的市民在當地就餐、購買農產品、住宿等,以及區農業中心指定培訓點和團建項目落地,全年收益可觀。花卉園、種植體驗園、垂釣、CS等項目將相繼推出,會進一步提升農旅體驗服務。
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既定的農旅休閑項目帶來巨大沖擊,很多普通的問題變得激烈突出,很多隱性的問題直接變得顯性,給項目推進帶來一定阻力。針對村民意愿不齊、村干部能力不足、可使用資源單一、新經濟融合能力不足、疫情突發產生不確定性等問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村班子樹立信心。通過村班子會議、個別交流,形成三個共識:一是梨園發展的下一步必然要帶動宅基的發展。宅基房價值的再增值,這是村集體發展的最佳途徑。二是正在創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當張云10組開發后,創建的各項指標也就順利達標。三是張云10組的開發,解決了外來人口管理難題。
2.合作社樹立信心。通過鄉賢會的平臺,溝通交流形成三個共識:一是開發張云10組最大受益者是合作社。梨園的發展已到頂,只有開發周邊“衍生品”才能帶動梨園再增長。二是周邊發展需要合作社。合作社可以通過股權的形式參與其中,便于整體、配套打造區域發展。三是純種植業收益有限、發展有限,只有一、二、三產混合的農旅休閑才能做大做強。
在充分走訪調研后,于2019年12月6日啟動了梨樹認建認養儀式,正式拉開了梨園農旅休閑經濟發展的帷幕。第一階段,打造梨園經濟。改變原有先種后買的模式,采用“預付卡式”的認養方式,先賣后種,邊種邊賣,解決蜜梨成熟后短期內集中銷售的難題。最重要的是導入人流,為后幾步做準備。此外,同步開發蜜梨相關的周邊衍生品,如梨膏糖、蜜梨汽水等。第二階段,打造駐足經濟。駐足即消費,一邊是帶動緊鄰梨園的張云10組“騰籠換鳥”,開發餐飲、文創產業,為人流做好相應服務。另一邊帶動周邊農業升級轉型,開發釣小龍蝦、草莓采摘、火龍果采摘等讓游客豐富農旅體驗,盡可能長時間駐足。第三階段,打造夜間經濟。在宅基房內開辦民宿、茶室、酒吧、陶藝吧,開發農旅項目,豐富游客的夜生活,再延長游客的駐足時間。同時,邀請中青旅、驢媽媽等旅行社專門設計市內、短途旅行線路,加強旅行形象推廣。第四階段,打造總部經濟。響應奉賢區委、區政府的“三園一總部”部署,發揮宅基房和特批商業用地的優勢,吸引企業落戶,將稅收落地,徹底改變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情況。
緊緊依靠一切可依靠的力量,邀請各級部門、多方力量參與現場“推介會”,通過四次“外力”重點支持,讓項目行穩致遠。一是舉辦梨樹認建認養啟動儀式時,普陀區商會企業當場認養400余棵,在疫情期間,又追加認養200棵,奠定梨樹認養發展的堅實基礎。鎮里投入140萬元用于助力新型農業發展。這筆資金全面提升梨園內部硬件設施,彩虹廊架、3D彩繪讓梨園成為近郊一個“網紅”地標。二是在開發張云10組時,爭取到區里關于河道治理的經費400萬元,將鎮級河道姚涇港水質、環境全面提升,又修建河邊觀光小道供游客漫步休憩。三是由合作社向市農業農村委申報“都市農業專項項目”,在自籌60%的同時,引入項目資金600萬元,整體打造梨園周邊環境,拓寬村間小道、鋪設柏油路面、修繕門前“1畝”田園、新建紫藤廊架和土灶頭,還給鄉村特有的審美價值。四是巧用以獎代補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對簽約宅基房整體進行外形風貌改造,以小投入換大改變。
截至2020年7月底,梨樹認養1400余棵,其中普陀區戶管企業認養近600棵,直接經濟收入56萬余元。新增采摘垂釣園2處,開辦餐飲1家、民宿1家,簽約民宿16家,落地納稅企業6家,預計綜合經濟收益在100萬元。主要成效有:一是加快新農業發展。有效提升了科技種養水平,傳統蜜梨品牌和種植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在農業種植的基礎上,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進來,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局面。二是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體資產。隨著餐飲和民宿相繼開業,通過房租和就業,村民收入明顯增加,賦能存續的宅基房價值和勞動力市場。村級合作社因為企業注冊,稅收落地,集體資產明顯增值增效。三是提升村級治理水平。新業態的形成倒逼村組人口結構調整,從原來低層次來奉人員向中高學歷服務行業從業者轉換,鄉村治理重心從外來人口管理向本地村民和游客提供服務轉變。進一步發揮了黨建微家、睦鄰四堂間、婦女之家等服務作用。四是協同區域發展。馬路村眾熠梨園項目作為農藝公園項目的周邊配套項目,定位“最佳配角”,充分體現核心項目對周邊發展的溢出效應,為核心項目提供餐飲、農旅休閑等相關配套服務。
農旅休閑是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往小里說,這種業態直接聯系到現代化農業、宅基地改革、產業融合方式、新型經營主體。往大里說,這種業態牽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產業發展方向探索。這需要摒棄傳統思維方式,形成創新型、開放式、多元化的思維方式。既要開啟智慧農業,優化梨樹種植方式,便于觀賞、采摘,關注市民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又要采用互聯網+農業思維,打造隨處可見、可互動的線上體驗農業。此外,還要充分利用梨園時間、空間,將蜜梨種植期外的共生、接替農作物,產出最大能效。既要重視餐飲、住宿、娛樂等現代服務業,把市民停留、休憩的時間拉長,豐富體驗度,形成一批忠實的回頭客,又要打造農旅休閑衍生品,如梨膏、土雞蛋、土雞鴨、文創土布等。市民來了駐足,走了要帶,帶了還要來。既要創新村委會、合作社、村戶項目的參與方式,明確各方權利義務,確保租金、股金、薪金的分配所得,又要保障工商資本的收益,引導資金持續投入,不斷壯大,做到良性循環。
就目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以及村域內企業經濟水平和發展水平,以此為單一主體,不能很好地支撐項目落地,需要有社會資源介入作扶持、引導。對于要發展的餐飲、住宿、文旅等特定行業、專業領域,需要專業資源來負責標準化、品牌化,農村資源來負責本土化、綠色化,建立利益聯結緊密、分工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形成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格局。同時,社會資源加速幫助推進種養業全產業鏈開發,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業等滲透交叉,強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除此以外,還要適度引入社會資本,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補充,在項目的大塊面中有機結合,小塊、專塊面中突出比較優勢。引入社會資源,必須要充分考量社會資源的資質、實力、動因,確保新力量是加速的動力,不是“搗亂”的阻力。還確保農村有話語權、決定權,要明確合作方式、分配方式,對村集體的股金、村戶的租金、村民的薪金要有明確保障,讓農村成為致富產業的最大受益者。
項目占地近300畝,較之于全村4200多畝地,連十分之一都不到,但項目集中了最大的曝光率、最優勢的資源、最高水平的規劃,“投資”勢必產生帶動效應。首先,有力支持創建工作。該項目所帶動的產業、新農業、人居環境、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將是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實地查驗的重點。還會助力科技興農項目、“和美宅基”創建等工作。其次,有效帶動黨建工作,在項目設計中,黨建微家、“睦鄰四堂間”、婦女之家、青年中心等高度集成,有專屬的服務陣地,促進黨建品牌“馬路人·在一起”實體化運作。再次,強力帶動鄉村治理。鄉村治理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永動機,貫穿整個項目生命周期。從最初騰退宅基開始,就展現聯系、服務村民的能力和成效。隨著項目做大做強,治理水平也隨之提升。最后,形成鄉村發展模板。該項目雖然小,但綜合性強,所有的發展要素都具備,適合在農村中做復制推廣,不同的農村、村內不同區域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按照此模板,加以變化就能落地生根。
隨著項目推進,該區域的管理服務對象和內容都發生質的變化,鄉村治理對象和方式也應隨著變化而變化。自治、法治、德治是鄉村治理的核心要義,村委會要適時調整治理的方式和重心,隨項目落地、發展而調整、進化。目前要處理好村民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原住民與新住戶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還要進一步升級黨建品牌“馬路人·在一起”,在緊密團結合作社、轄區企業、結對支部、退伍軍人、文藝團隊等的基礎上,新增投資興業的企業、入駐項目的商戶,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為紐帶,增加“共同體”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