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云峰
近年來,江蘇省啟東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省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基礎有機統一,以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以城鄉融合發展為根本,積極探索一條具有啟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以發展優質水稻、高效蔬菜園藝等五大主導產業為重點,著力創建主要農作物輕簡、特色、高效等技術體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合各類涉農項目和資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配套。2017至2020年共完成44萬畝高標準農田。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市建成江蘇省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30個,面積58萬畝,綠色食品基地10個,認證綠色食品32個;建成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3個,認證有機農產品65個,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6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6件,成功創建省農產品安全質量示范縣。四青作物成功入選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成產業化聯盟4個,農業電子商務銷售額達8.69億元。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全市共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企業1家,四星級企業6家,三星級企業1家,省級休閑農業示范村3個,省休閑農業主題創意農園5個,榮獲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市)稱號。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67萬千瓦,糧食規模生產機械化程度基本實現100%,被評為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
以永久基本農田為核心,強化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促進耕地質量提升。以“兩沿三園”為重點區域,全面提升鄉村造林綠化層次。全市森林覆蓋率22.5%,村莊綠化率超過30%。積極推廣農業綠色清潔生產。建立連片綠色農業污染控制區,推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規模化發展,從源頭控制種植業污染;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施農藥減量工程,制定農膜使用和回收的優惠政策。全市共建立廢舊農膜回收點118個,農膜回收率85%。集中整治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實施“治水、暢流”工程,加強水環境治理,“河長制”工作列南通市第一。加強畜禽養殖管理,建成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場達195家,全市畜牧業綠色發展比例達100%。科學指導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溝河保潔、高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管護、亂堆亂放整治、農路管護、綠化養護、亂貼亂畫清理“七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不斷提高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水平。全市農村垃圾實現100%無害化處理,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村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覆蓋率達70%。大力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全市擁有特色田園鄉村1個、美麗宜居村莊8個,省級村莊綠化示范村10個,12個區鎮全部建成國家生態鎮。
借力產業集聚集群和重大項目落戶,依托農業園區、合作社等載體,廣辟就業崗位,有針對性開展技能培訓,促進就近高質量就業。全面實施《關于促進我市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開展“百企聯百村、共走振興路”行動,積極推進強村加油站建設,落實土地、財政、金融支持政策。2020年,全市261個村經營性收入均超50萬元,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7300元。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全面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全市261個村全部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取得法人證書,完成了改革任務。積極打造“互聯網+產權交易+移動支付”服務平臺,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實現“應進必進”。提升農村善治水平。選優配強村黨組織班子,強化隊伍管理,落實保障激勵。推進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共培育1500多名。全市鎮村史館全部建成,每年組織舉辦農民豐收節、農民運動會等大型群眾性文體活動,大力推進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常態化選樹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人物等先進典型,推廣“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著力培育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時代新風,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研究出臺《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關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組織編制“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重要舉措。做到年度計劃明確、推進步驟清晰、工作任務具體。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強化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建立市鎮兩級黨委、政府負責同志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積極開展鎮村兩級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輪訓班,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制定《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建設行動實施意見》,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典型,推動全市鄉村振興示范“串點連線成片”,實現示范村、先進村有亮點、后備村有提升,加快農村現代化步伐,引領全市鄉村振興。切實加強督查落實。通過目標考評、專項督查,把鄉村振興考核工作與全市高質量發展考核同部署、同落實,有效保證了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的落地見效。
一是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不高。二是經營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強。三是要素瓶頸制約仍較為突出。當前,啟東建設用地指標趨緊,能下放到鄉村的指標少之又少,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營銷企業所需的經營、倉儲等用地供給不足,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所需的休閑度假場所建設用地嚴重不足。相對工業項目,農業項目投入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一是農村實用人才流失嚴重;二是農技服務人才總量不足且結構不合理;三是鄉村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近年來,啟東市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年均培養高素質農民4000多人,但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在致富信息和技術等方面培訓比較少。特別是對農業技術人才、產業帶頭人以及鄉村經營管理人才等培訓,還不能滿足需求。
一是村莊規劃編制相對滯后;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三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度較大。當前,啟東的農業生產仍以“一家一戶”式的小農經濟模式為主,種植結構比較單一,生產方式相對落后,農業面源污染存在較大隱患。一些外來種植戶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地膜等化學物質,造成化肥多施、濫施,對土壤和水系統造成污染。
一是對鄉村文化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鄉村公共文化設施“重建設、輕使用”;三是鄉村文化隊伍不能適應時代需求。當前,啟東鄉村文化單位專業人才少,專業不齊,通常幾個人要承擔全年幾十場活動的組織開展。一些文化藝術下鄉活動缺乏應有的團隊支撐,遇到重大活動只能聘請區外的藝術團隊,增加費用支出,且沒有持續性。
一是村級黨組織的黨建引領作用有待提高;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薄弱;三是各類鄉村組織發展緩慢、功能不夠強。目前,啟東的農村經濟組織普遍存在規模小、經費來源不穩定、物力人力資源匱乏等問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較弱,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現實需求。
一是做大做強主導優勢產業。以打造上海“菜籃子”和“后花園”為目標,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培育壯大優質高效蔬菜園藝、農業休閑旅游等主導產業,做優做精“地產三寶”“四青作物”等特色產業。積極延伸完善農業產業鏈,扶持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鼓勵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加快發展規模農業,打造一批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和知名農業品牌。二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統籌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促進水產品加工業向高端化邁進,培育精深加工標桿企業,加快建設呂四漁港水產品加工集聚區。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旅游民宿、農耕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新業態,因地制宜推進休閑農業精品村、主題農園建設,培育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休閑旅游、漁業經濟、沙地文化等魅力小鎮,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現代農業與電子商務有機融合,推廣運用個性化定制、在線銷售、會展農業和農業眾籌等新模式。三是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保障機制。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加強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保障。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農村信貸產品,大力開展農村小額信用貸款、農機具抵押貸款業務,逐步拓寬抵質押范圍,引導政策性銀行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強化鄉村科技支持,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業科技人員下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先進農業技術推廣的利益分享和激勵機制。
一是定向開展人才引進。樹立農創客、新農人培養目標,對回鄉的青年大學生進行遴選,打通人才回流渠道,創建人才回流機會和平臺,吸引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扎根農村;大力支持外出農民工、農創客、退役士兵等各類人員返鄉發展,不斷出臺完善返鄉創業支持政策,為更多的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支持,構建良好的鄉村創業環境;發揮政策引導和調控功能,積極鼓勵社會賢達帶著資金、項目和情懷投身鄉村創業,為促進鄉村人才振興發揮積極作用。二是強化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充實鄉鎮農經、農技干部隊伍,配齊配足人員編制,加強作風效能建設,完善獎勤罰懶的考核制度。實施農村強基工程,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加大農業人才培養力度,加強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招引,做好農業引智工作。三是加強鄉村人才培養和激勵。開展鄉土人才“三帶”行動,推進“定制村干”工程,通過崗編適度分離、在崗學歷教育、創新職稱評定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投身農業,培養造就一批扎根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和農業職業經理人。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為抓手,對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各類經營主體負責人,開展教育培訓。積極構建創業發展平臺和幫扶平臺,聘請并組織專家進入農村開展一對一幫扶和指導。制定完善激勵性的招聘制度、薪資制度、考評制度、晉升機制和人才發展方案,吸引和激勵農村人才,提高他們的工作干勁和滿意度。
一是加快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堅持規劃先行理念,統一思想認識,高標準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按照村莊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經濟狀況、傳統歷史、人文底蘊及群眾意愿,動態精準引導形態各異的村莊發展,優化鄉村發展新格局。二是構建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爭取上級各類相關專項資金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保障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資金,一般公共預算安排保持增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各類銀行依法合規提供信貸支持,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規范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動員相關部門、社會組織、個人通過捐資捐物、結對幫扶等形式,支持農村人居環境設施建設和運行管護。三是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優化產業布局,轉變生產方式,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建設無公害“四青”作物生產基地,實現規模化、標準化,打響啟東生態農業品牌。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生產方式,促進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持續開展農藥減量控害行動,強化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加大高效植保機推廣力度,開展綠色防控示范區創建。
一是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活動,把老百姓從“牌桌”邊拉到“廣場”上來,充分利用晚上、傳統節日、農閑季節進行政策宣傳、舉辦各種文藝演出、科技培訓班、讀書交流會等文娛活動,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歸屬感、獲得感。深入推進文明鎮(村)創建,鞏固提升創建成果,圍繞勤勞致富、崇德向善、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內容,深化農村黨員示范戶、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突出黨員干部帶頭、群眾自我教育管理,有效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二是完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實施鄉村文化設施達標工程,不斷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等基層陣地服務功能。積極探索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平臺,完善以總分館形式建設市、鎮、村居圖書館共享機制,互通借閱網絡,提高圖書的利用率。創新鄉村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進一步明確各類鄉村文化服務設施服務標準、日常管理使用制度,著力完善鄉鎮、村居兩級文化陣地運行長效機制,確保群眾文化活動有序開展。三是加強鄉村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加大對鄉村文化服務隊伍的培訓力度,依托高校、各級文化館、藝術培訓中心、中小學校和鄉鎮藝術實踐基地,為他們提供各種交流平臺,提升鄉村文化工作者和文藝骨干的藝術素質和工作能力,積極吸收一批有文化并愿意扎根鄉村的年輕人進入鄉村文化管理隊伍,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并解決他們的福利待遇問題。加強對農村文化創作的引導扶持,將農村題材納入廣播影視、戲劇舞臺、報紙書刊、音像制品等文藝作品的創作中,重點支持開展農民樂于參與的公共文化活動。
一是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村級黨組織——片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位一體”組織構架,探索構建“黨委抓支部、支部管黨員、黨員帶群眾”的“抓管帶”組織體系。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積極引導一批青年大學生黨員充實到農村干部隊伍。發揮黨校、高校、科研院所、產業示范基地等機構的教育培訓作用,大力開展村干部學歷提升和能力素質提升培訓,重點抓好市場經濟、產業發展、農業技術、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方面專業的培訓,不斷激發創業熱情,提升村干部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本領。積極引導群眾參與鄉村治理,提升群眾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加快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行”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二是著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黨組織要改變等靠要的思想,主動出擊,積極尋找非農資本、社會力量來促進本村集體經濟發展。抓住清產核資、鄉村建設行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有利契機,結合區鎮規劃,注重長遠謀劃,找準致富增收的突破口,積極爭取資金、項目。大力推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挖掘集體土地、房屋、設施等資源和資產潛力,依法通過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賃等形式,積極參與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集體增收。三是積極引領各類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加強指導和服務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作。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推動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系,形成產業聯合體。加快推進社會組織力量下沉,實行政社分開,為社會組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積極鼓勵民間力量參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