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貴慶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21年6月出臺了《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它是依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綱要》制定的,將對上海大都市鄉村振興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規劃》為上海大都市鄉村振興提出了明確定位:“強化城鄉整體統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戰略,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碑斍按蠖际朽l村的突圍發展,“城鄉融合”是關鍵。在新的城鄉關系上考慮上海大都市鄉村振興,即“跳出鄉村論鄉村”,是創新和定位鄉村發展模式的前提。
早在2018年1月4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主持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指出要“結合上海實際抓緊抓好鄉村振興戰略”。會議強調“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下決心研究提煉展現好上海農村的建筑和文化特色,在發展特色產業下功夫”。對標《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的目標,“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如何通過城鄉關系的重塑來發展卓越全球城市的鄉村特色產業?
作為全球城市的上海大都市鄉村,需要突破原有發展路徑依賴,尋找符合大都市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革、生態環境韌性和海派文化賡續的創新模式。
《規劃》提出上?!笆奈濉编l村振興主要指標,其中第9項“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簽約完成量”從2020年基期值2.7萬戶,到2022年要確保完成5萬戶目標值并“持續推進”。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農村居民戶數94.37萬戶,村委數1570個,那么得出上海目前以行政村計的平均戶數為601戶。如果以平均每個行政村管轄2-3個村莊居民點(自然村)來估計,即每個村莊以200-300戶來估算,需要拆并大約200個村莊。這些要被拆除的村莊中可能不乏具有多元價值的類型,具有未來大都市多元功能承載發展的可能性。
農民相對集中上樓居住的結果之一,從居住密度上是集約了,從數量上獲得了建設用地指標,這的確是一種提升土地使用效率的辦法。不過,這一做法尚需要深入、精準化對待。特別是對于一些有歷史文化故事可挖掘的、村莊整體空間格局有特色、生態環境有基礎的老村,雖然當前物質環境條件不盡如人意,但被物質表象掩蓋下的人文精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文化經濟價值,拆并了實在可惜和不應該。因此,對于拆并村莊的做法,需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慎之又慎,亟待通過創新途徑來獲得綜合效益最大化。
原有鄉村風貌和建筑空間肌理植根于原有的河道水系和農田等空間關系,它的空間性是長期以來鄉村社會關系的產物,鄉村的歷史人文內涵都源于既有建筑布局或街巷格局,難以復制,是一種深層次的“鄉愁”。就目前規劃和建筑設計水平或時間急迫狀況來看,“平移”居住點統一規劃設計,其結果基本上都是按照當下建筑標準或工程規范的方案,再加上建筑層數和房屋間距的一致性,很難實現原來的靈動活潑、耐人尋味的街巷空間格局。因此,如何通過功能轉型發展、新的功能注入,采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把原有的村莊進行產權政策處理,部分或整村加以改造、提升,以滿足國際化大都市各種功能外溢的需求,將會是一種振興模式的補充,呈現不一樣的發展特色。
綜上分析,有必要從大都市發展的經濟階段和資本擴張的特征來認識城鄉關系的重塑。國際化大都市的社會、經濟、文化自身需要和內生動力,強力推進了要素積聚和輻射流動,是當前上海大都市鄉村突圍發展的機遇。即便是受制于土地使用規模增長的嚴控,使得大都市空間擴張受到限制,但是其功能擴張不會受限。因此,大都市功能擴張對周邊鄉村發展帶來輻射作用,并建立都市區內部和外部城郊(包括近郊和遠郊)鄉村之間的依賴互補關系。而當今便捷的軌道交通、高速公路、互聯網等全覆蓋支撐,使得大都市鄉村與都市區內部在高水平層面建立各種要素互動具有可能性。
事實上,《規劃》已經充分反映了當下城鄉要素雙向平等流動推進城鄉融合的重要性。《規劃》明確了上海大都市鄉村振興“發展目標”,“基本形成城鄉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多元多樣、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完善、鄉村風貌宜人、公共服務健全、基層治理有序、農民生活富裕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并且,要“讓鄉村成為上?,F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亮點和美麗上海的底色,為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現代化鄉村奠定基礎”。
因此,本文建議,應抓緊評估出一些有特色、有價值、有潛力的大都市鄉村區域的村莊,特別是那些要被拆并但是有特色基礎的村莊,作為新功能注入,實現各種可能的轉型發展,同樣可以達到經濟、社會、文化等綜合效益最優,從而實現鄉愁保留與功能轉型相結合。正如《規劃》指出,“上海鄉村具有城郊融合型特點,在形態上要保留鄉村風貌”,“在發展方向上要強化服務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凸顯鄉村地區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
對此,本文提出“都村”的新概念。它來源于“大都市鄉村”的村莊,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大都市鄉村區域的村莊。它是對融入、植入或重構具有新的特定城市產業經濟功能的大都市村莊類型的統稱。其對應的英文創造一個新的名詞“Metropollage”,是“Metropolis”(大都市)和“Village”(村莊)的聯合。建立這個新概念,是對于像上海這樣國際化大都市鄉村地區、與都市功能緊密相關的特色村莊的概念和發展模式創新,并為今后這一創新模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基礎,為在國際上關于大都市鄉村領域的研究爭取中國話語、提供中國經驗。“都村”模式演進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始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主要是大都市鄉村同大都市外溢功能的單個要素進行選擇性加合,特別是旅游、文創、康養、教育、研發等,簡稱為“農+”,傳統農業開始轉型,鄉村產業開始多元。這一階段基本上是市場推動的,各類社會資本自發尋求利益增長的項目和環境,“都村”的雛形顯現。
第二階段:增強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大都市要素規?;蜞l村流動,通過空間規劃和基礎設施支撐,形成大都市鄉村的增強型農業(不局限于單一種植業),傳統農業快速轉型為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附加值鄉村產業。這一階段的經營主體是建立在多元合作基礎上,特色產業和空間布局以自上而下的統籌規劃安排為支撐,“都村”快速成長。
第三階段:成型階段。這是“都村”發展的高目標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大都市要素和鄉村產業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形成各具特色的、扎實穩固的現代化鄉村產業。彼時,傳統農業已經完成質的轉型,實現了多元融合、功能轉型,形成特色鮮明的、與大都市功能緊密關聯的“都村”。這一階段的經營主體建立在自上而下政府主導規劃安排和自下而上市場主體競爭發展相結合的基礎上,“都村”成為大都市區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
“都村”的類型包括但不限于農旅型都村、農文型都村、農康型都村、農養型都村、農教型都村等多元形式。其中一個或若干個功能類型為主導(或主體),原有的村莊轉型為機構所在的村,例如金融村、研發村、康養村等。可以設想,某些全球五百強企業在上海的總部或分支機構,不僅可以選址在大都市中心區的五星級寫字樓內,也可以通過收儲轉化一個村莊進行整村有機更新,形成別具特色的、設在鄉村的“總部村”。某些高端科研機構也可以通過整村改造形成“科技村”,研發人員在工作之余推開窗戶看到的不再是高樓林立的都市景象,而是春光明媚的田園風光。某些養老機構可以通過部分或整村有機更新,加建電梯和連廊,設置系統化的無障礙設施和智能設備,成為“康養村”,老人們看到的不再是生硬的養老院圍墻,囿于養老院院子或樓道內走動,而是在改造后的村內河道邊、田野旁等開敞的自然環境里安度晚年。這些特色功能的“都村”雖然村莊空間環境還是原來的基本格局(“舊瓶”),但是其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等功能已經發生質變(“新酒”)。成型的“都村”,在大都市鄉村地區成為一種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微引擎”。
大都市鄉村振興的模式需要大膽創新突破,尤其是對于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城鄉要素可以高水平流動、融合?!岸即濉蹦J?,可以成為上海大都市鄉村振興的創新模式。不過,要實施這一模式,還需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構建適宜的“都村”類型。此外,還要充分結合鄉村民意,制定實施辦法,完善實施機制,把握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趨勢,注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編制具有創意的規劃設計方案和具有效率的實施分期,不可操之過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