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豐豐
(中國計量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小罐茶的熱銷帶來了茶葉銷售新的增長點,同時其找到了茶葉制品消費升級的著力點;用制茶大師為其品牌進行背書,讓消費升級變得悄然無息。其中需要警惕的是,制茶大師為該品牌帶來的附加值背后的知識產權是茶葉生產商付諸更多考量的。高端茶葉制品總是稀缺的,源于制茶大師的手藝是稀缺的。所以茶葉生產商應該將制茶大師的商業附加值以知識產權的形式加以固定,以期對品牌進行升級并保有市場競爭力。
制茶大師為茶葉品牌背書帶來茶葉消費增加和消費升級。隨著國民平均收入的增加,消費者對品質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追求,從“小罐茶”的銷售額就可以看出,小罐茶的營銷系通過大師制茶工藝和品控要求,打造出爆款茶葉,細究其成為爆款的背后是以制茶大師為茶葉品質背書作為其營銷手段,使得小罐茶的品牌得以區別于其他茶葉品牌而異軍突起,抓住市場追求使其成為茶葉類商品的銷售黑馬。
無論“小罐茶”是否受到消費者的質疑,都應肯定其背后的商業邏輯和制茶大師為茶葉品控的背書的成效。公眾對小罐茶的質疑從側面肯定了制茶大師對于茶葉背書的作用,小罐茶爆紅之后,網友提出的質疑也瞬間爆紅網絡,質疑小罐茶屬于收智商稅;經網民計算,結合小罐茶的銷售額及其單品價格得出8位制茶大師每位每天需要炒1466斤鮮茶葉才能符合小罐茶的銷售數量。經小罐茶的回應,茶葉非制茶大師手工生產制作。小罐茶的銷量及其銷售額帶來的質疑表明消費者會對制茶大師背書的茶葉買單;消費者的質疑出發點亦是從茶葉非大師親手制作質疑的,說明消費者接受制茶大師的手工茶葉,而不認可機器自動化下的茶葉制成品。
茶葉產品質量或者品質的表征通常由嫻熟的制茶大師所掌控。茶葉產品的競爭,往往取決于茶葉原材料、制茶工藝和制茶品控,原材料的競爭往往可以通過資本短時間內便可聚集于一家茶葉生茶企業,這不足以讓給你茶企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超一般的競爭優勢,茶葉制品競爭力核心表現為制茶工藝和制茶品控,而制茶工藝和制茶品控競爭力體現在制茶手藝人,以花茶的制作工藝為例,制茶大師林增欽(花茶類)制作花茶需要經歷伺花、篩花、茶坯處理、窨花、起花、復火、提花、勻堆、反復多次才能將茉莉花茶制成上品花茶。雖然茶葉已經實現了流水線式生產,特別是在機械化發展以及智能化發展的今天,大宗茶的生產部分實現了自動化,自動化可以實現對制茶師傅手藝的程序化,將制茶工藝按照計算機設計的程序進行。但在消費升級的今天,優質茶葉制成品需要優質的原材料,若采用流水線式的茶葉生產方式,流水線會根據既定的程序設計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無法根據制茶過程中出現的情況進行微調;但細小的工藝差別往往容易導致茶葉口感上的不同。茶葉生產的自動化與規模化之下的茶葉商品只能是統一的、標準化產品,自動化與規模化后的茶葉產品與高端茶葉無緣,這亦是公眾對小罐茶質疑的理由支撐,即便該茶葉系根據制茶大師制茶憑經驗摸索出的自動化生產工藝;究其原因之一是制茶大師的稀缺,這也正是稀缺讓茶葉產生檔次之分。
市場認可大師純手工制茶系其茶葉制成品附帶了制茶大師的勞動附加值,這亦是茶葉品質或者市場認可度的區分來源依據——制茶大師附加值的大小。小罐茶發現并較好運用勞動附加值之間的差異,將差異化并稀缺的大師進行宣傳,雖然最終通過自動化流水線式的生產,但在其銷量及銷售額取得成功后被市場質疑前,消費者自認為其茶葉制成品是大師親手制作的。一位制茶大師的一輩子的制茶總量是有限的,而程序化的自動化生產只要有原材料就有源源不斷相同標準的茶葉制成品,并且用財會術語解釋,自動化的生產方式其設備可以進行折舊計算,放在同一維度去解釋,大師與設備之于消費者的認知比較就不言而喻了。
非規模化、非品牌化是制約茶葉發展的原因。陳海波在研究“武夷山大紅袍”的品牌使用現狀及問題對策時,指出問題在于與“武夷巖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行使用導致商標區分功能的弱化,是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困惑;品牌與品質對應程度不高、產品單一;維權不力。為此提出建立品牌管理組織,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建立茶葉追溯體系,保證茶葉質量。本質上是茶企缺乏知識產權的產權保護意識和差異化競爭意識,沒有產生規模效應與地區合作機制,茶企之間小規模競爭沒有挖掘出本企業的特點和優勢,純粹使用地理商標對自產的茶葉進行掛牌后即行對外銷售。對小茶企而言該行為是以最低成本進行生產經營,否則無法支撐小茶企持續運轉。根據段硯的文章研究我國茶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指出茶葉生產廠商對茶葉相關產品的商標權重視不足,因茶葉生產多為小農戶,其經營理念僅限于自我生產經營,綜合素質及合作意愿不強,其發展資金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對商標權等知識產權的不重視、不投入和不維護最終導致了茶企發展現狀。
知識產權對于茶企極其重要,《民法典》也給出了有力保障。關鍵在于小型茶企需要整合產業優勢、發揮規模優勢,各茶企在集約化之下,共同投入、共享知識產權用以攤平茶企在生產研發過程中的成本,集中資源培育和開發制茶大師,將制茶大師資源化,使之成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典》無論是在商標、專利(第123條)的保護、相關知識產權的融資(第440條和國家政策的體現)、侵犯知識產權的懲罰性賠償(第1185條)以及對制茶大師姓名權的保護上(第995條),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
相關行業領域已經出現侵害企業權益的行為。在可供檢索的判決中暫未找到涉茶相關姓名商標的判決書,但相關涉酒類姓名商標糾紛可資茶葉生產銷售商借鑒并提前予以布局在茶葉商品競爭中獲得優勢。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與茅臺酒廠行政糾紛案中,前茅臺酒廠總工程師季克良的姓名被其他酒廠注冊姓名商標或者姓名相關商標(如“季工”或“季工酒”),因季克良與茅臺酒的關聯度比較高,使用季克良及其關聯度高的昵稱容易造成其他酒廠因該商標搭茅臺的順風車。
獲得相關大師授權,可同時維護大師和企業的合法權益。茅臺酒廠的維權方式即為獲得季克良先生的授權“對其姓名權利及相關的商標權利全部授權給茅臺酒廠,用于處理商標爭議”,因此茅臺酒廠提起維權訴訟獲得了依據(該案訴訟時的權利依據為《民法通則》),《民法典》第110條明確規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法人享有名稱權。茅臺酒廠付諸成本維權的直接效果是季克良先生的姓名權得到了維護,更加重要的是茅臺商標免遭搭便車造成商標淡化以及有力避免著名商標商品商譽受損的情況。
消費升級將會帶來茶葉消費市場的連鎖反應。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消費升級后,茶葉的消費會迎來可預見的增長。高端白酒的消費越來越收到追捧,特別是茅臺系高端酒品呈現出了部分的金融屬性,實際銷售價格遠遠超出了廠家指導價,這是消費升級的體現。公款消費已被國家制止,唯一支撐茅臺高端酒品的市場理由是消費者的經濟實力得到了提升,購買力的增強會促進消費升級,也適用于茶葉制品市場,小罐茶的成功可以用來解釋,但是高端茶葉制品的市場供給還有很大的競爭空間。
茶葉廠商應該避免落入小罐茶可能涉嫌的虛假宣傳,但也應當學習小罐茶的成功經驗。當茶葉品牌溢價或者利潤率維持比較高的水平,市場中就會出現侵犯茶企相關利益的行為,所以茶企應該提前布局,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
用商標的形式固定制茶大師的商業附加值。技術嫻熟的制茶大師是茶企的核心競爭優勢,在茶企獲得較大的市場占有率或者市場知名度后,不光是其工藝乃至其姓名都有可能被不良商家使用以進行搭售或者混淆商品來源。制茶大師或者說制茶手藝人與茶葉品牌、茶企的權益通常綁定在一起,茶葉制成品需要通過茶企的市場行為變成支撐企業發展的資本用以培育制茶大師,而制茶大師又反作用于茶企的發展。所以茶企需要用商標的形式將自身經營所獲市場認可的商譽及制茶大師手藝的市場信任度固定,用以守住自身經營帶來的商譽累加。
用專利的形式固定制茶工藝的工業附加值。僅僅依靠制茶大師的手工制茶是不可能龐大的產量的,即使是小罐茶也無法僅僅依靠制茶大師的手工茶撐起其銷量,這一點在段硯的研究中得到肯定,茶葉產品的制作工藝、儲存技術和制茶設備專利化,能確保茶產品的品質標準化、更優質的產品。茶企需要有足夠的激勵機制,本質來說依賴于手藝制茶的方式,而通過類似于專利的形式給予其激勵,《專利法》第15條明確規定,對于專利發明人,企業應當給予其獎勵或者采取股權、期權或者分紅的形式使得茶企與制茶大師之間形成互利共贏、同步成長的關系。
取得制茶大師的授權,實現企業與制茶大師個人的權益雙維護。用制茶大師為企業品牌背書,可實現茶葉品牌的升級,但有可能出現不良商家蹭制茶大師的名頭進行銷售的狀況,企業直接以侵權為名,要求停止侵害的權利基礎是不存在的,《民法典》第995條規定企業不享有姓名權,若由制茶大師以個人名義對抗整個不良商家利益集團,則其成本-收益是需要慎重考量的,制茶大師在付諸巨大成本后獲得的收益與成本不成正比。以侵害姓名權為由提出的訴訟并不會給制茶大師帶來收益,所以需要茶企提前取得制茶大師的授權,與制茶大師形成合力,既維護制茶大師自然人的合法權益也維護茶企在市場競爭中的品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