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鵬,韓昱冰,李俊霖
(武漢紡織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武漢市黃陂區位于武漢市北部,全區總人口約113.32萬人,總面積約2256.7平方公里,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黃陂區位于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多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地最高峰約為900米左右。以全區年平均為例,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條件為黃陂區發展茶產業提供了先天的基礎。黃陂區種茶、制茶歷史悠久,2006年以來,每年按萬畝以上的規模速度、跨越式推進茶葉基地大開發。截至2018年,全區茶園總面積已超過8000hm2,茶葉和油茶的種植面積約占經濟林總面積的40-50%,成為武漢茶葉第一大區。加大茶葉產業鏈延伸力度,培育茶葉產業新型主體,重視茶葉產業發展品牌戰略,是黃陂區政府區規劃促進茶葉產業成為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富民產業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黃陂區政府為了推動茶產業的發展,通過本級財政投入一定資金,對200畝以上連片茶葉種植的新茶園茶苗以及老茶園更新優質茶苗實行種苗補貼,以鼓勵保持產業種植規模,提升茶葉品質。同時對茶葉加工機械和水肥一體化建設以及其他茶園生產基礎設施給予農業立項支持。茶產區地方政府積極推動茶旅融合發展,穩定壯大茶產業生產規模,提升茶葉制作水平,推動茶產業品牌化,利用互聯網新業態實現線上線下商貿服務。同時利用茶園資源,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打造“茶園景區”,充分挖掘茶園生態功能建設休閑體驗觀光目的地。除了以上茶產業支持政策外,茶產業所在地政府積極整合農業、水利、交通、扶貧、移民等產業扶持政策,加大對于茶產業發展的扶持。
近年來,黃陂區茶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還是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黃陂區茶產業品牌眾多,例如“黃陂紅”“紅崗山葉茶”“木蘭白”等,但品牌建設相對滯后。但輻射范圍僅限于武漢市及湖北省,沒有形成具有全國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同時,黃陂區茶產業發展雖初具規模,但是在本區域內舉辦的茶事活動開展得較少,宣傳力度不足。
本地茶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整體實力不強,家庭式作坊遍布,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較低,缺乏地區性龍頭企業和知名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有限。同時,在經營理念和營銷理念方面意識淡薄,對互聯網線上平臺利用程度較低。
茶產業的投資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茶葉生長周期長且茶產業生產活動集中在特定時間段,固定員工薪資、日常維護費用、茶園管理費用及機械設備更新費用資金投入大。黃陂區特色茶葉企業大多數為本地村民回鄉創業,資金來源以股東投資為主,啟動資金較少,造成企業資金缺口大,在種植期和采摘期企業現金流困難,影響了本地茶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黃陂區農村地區,尤其是茶產地農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勞動力結構失衡,采茶工短缺,采茶成本逐年上升,影響了茶企的效益。同時,高素質勞動力的短缺也使本地茶產業機械化、科技化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
茶產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資金需求都與供應鏈金融服務金融高度契合。解決制約黃陂區茶產業發展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和現金流的周期性、階段性周轉困難的難題,需要構建供應鏈金融與茶產業一體化融資服務體系。
構建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政府、企業、銀行都應當發揮自己的作用。政府方面,針對茶企抵押融資難的問題,政府應當牽頭出臺綜合茶園面積、種植規模、企業規模、經營情況等綜合指標的茶企估值體系,先以黃陂區本地較成熟的茶企例如紅崗山茶葉有限公司等進行試點,再進一步放開限制,從而解決茶葉企業抵押融資難的問題,同時,政府也應當加大對茶企在產業鏈初期的補貼和扶持力度,可分期給予茶企一定額度的資金支持,一方面緩解茶企創業初期的資金緊張情況,另一方面可在扶持過程中給予初創茶企針對性的指導。銀行方面,可以根據本地區茶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實際情況,將門票、專利、品牌等茶企未來可能發生的現金流進行證券化,通過證券化的方式解決茶旅融合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企業方面,上游茶葉合作社、茶農可與本地規模較大的茶企以入股方式合作,從而相互憑借良好信用獲得貸款,解決茶農、農業合作社在資金緊張、周轉困難上的問題。
為促進本地區茶產業經濟發展,需要不斷發展特色茶葉產業。將原來低附加值的茶葉轉向深加工發展,包裝成具有較高附加值的茶產品和其他衍生產品,從而增加本地茶產品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同時,黃陂區具有發展旅游業的深厚基礎和自然條件,可以利用茶產業與旅游業、文化產業深度融合,推進建設“茶+”新業態,帶動本地區茶葉經濟的發展。政府應當加強整體規劃布局,依托本地區茶企舉辦不同形式、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動,主持和支持建設一批茶博覽園、茶博物館、茶體驗店等茶旅游產業,可以借鑒福建地區“大紅袍印象之旅”、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養生旅游”等茶產業文旅產品,將茶產業與特色鄉村建設、民俗旅游、文化保護等深度融合,讓人們了解茶文化的歷史,介紹生產工藝、加工工藝,使游客能夠在旅游的過程當中體會到采摘茶葉、制作茶葉等樂趣,讓茶文化充分展現在旅游活動當中,實現茶產業、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三者的有機統一,進而實現茶產業的健康發展。
“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指的是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推動“互聯網+”與茶產業深度融合對茶產業鏈條各個環節都具有重要作用。生產領域,茶企可以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實現“以銷量定產量”,從而在源頭上解決茶企產銷不對等導致的大量產品囤積、儲存成本高的問題。營銷領域,黃陂區茶企普遍存在重線下、輕線上的情況,因此,本地茶企應當緊跟互聯網時代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通過自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等進行茶產品的宣傳,借助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構建線上、線下協作模式,實現茶葉營銷方式的轉型升級,從而為本地茶企發展注入動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要義,二者對于發展黃陂地區茶產業缺一不可。
科技方面,黃陂區茶企在應用先進技術和科技方面有一定進步,例如茶園中普遍采用的生物防蟲害技術、四勿崗村楚之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油茶嫁接技術等。但在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終端等生物農業關鍵技術方面仍有待進步。本地茶企可加大對“數字茶園”技術的投資,通過建設“數字茶園”,實現對茶葉的高效有序管理,和茶葉生產全流程信息跟蹤,提高茶園智慧化管理水平,提高茶葉品質和產量,在整體上降低茶葉的生產、維護的邊際成本。
人才方面,無論“互聯網+”還是“茶+”新業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是關鍵和保證。政府。政府方面,要加大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投身“鄉村振興”的政策扶持力度,給予返鄉大學生、專業技術人才和對應企業一定的補助福利和補貼。同時,政府也應當開展對現有茶產業從業者、管理者的定期線上、線下培訓,提升從業者的整體素質。企業也應當主動利用武漢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大學生人數全國第一的優勢,加深與農業專業高校,例如華中農業大學和湖北省農科院的交流合作。
農業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最具活力的經營主體,在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產品營銷和拉動農村經濟增長、提高農民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發展黃陂區茶產業,需要若干茶產業龍頭公司的帶動。政府需要將一定的資源和資金向本地區內規模較大、較為成熟的茶企業傾斜,培育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茶葉企業和茶葉品牌,從而進一步發揮帶頭作用,成為本地茶產業科技應用、集約化生產的示范者、領軍者。同時,本地龍頭茶企,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以企業名義舉辦全國性質的茶博會、品茶會、采茶比賽等茶旅活動,在活動中宣傳品牌,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使其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帶動力的龍頭企業,促進茶產業轉型升級。